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朐佛手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朐佛手瓜

來自 搜狐網的圖片

又稱 :千金瓜、隼人瓜

:植物

產地名稱 :山東臨朐

臨朐佛手瓜(學名:(Sechium edule (Jacq.) Swartz),又名千金瓜、隼人瓜、安南瓜、壽瓜、豐收瓜、洋瓜等,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道家理學觀念,儒家倫理道德觀念[1],陰陽五行哲學思想、還有文化藝術成就、民族性格特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了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2]

特產簡介

佛手瓜具塊狀根的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莖攀援或人工架生,有棱溝。葉柄纖細,無毛,長5-15厘米;葉片膜質,近圓形,中間的裂片較大,側面的較小,先端漸尖,邊緣有小細齒,基部心形,彎缺較深,近圓形,深1-3厘米,寬1-2厘米;上面深綠色,稍粗糙,背面淡綠色,有短柔毛,以脈上較密。卷鬚粗壯,有棱溝,無毛,3-5歧。雌雄同株。原產南美洲。中國雲南、廣西、廣東等地有栽培或逸為野生。瓜形如兩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形態特徵

形態

佛手瓜具塊狀根的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莖攀援或人工架生,有棱溝。葉柄纖細,無毛,長5~15厘米;葉片膜質,近圓形,中間的裂片較大,側面的較小,先端漸尖,邊緣有小細齒,基部心形,彎缺較深,近圓形,深1~3厘米,

寬1~2厘米;上面深綠色,稍粗糙,背面淡綠色,有短柔毛,以脈上較密。卷鬚粗壯,有棱溝,無毛,3~5歧。雌雄同株。雄花10~30朵生於8~30厘米長的總花梗上部成總狀花序,花序軸稍粗壯,無毛,花梗長1~6毫米;花萼筒短,裂片展開,近無毛,長5~7毫米,寬1~1.5毫米;花冠輻狀,寬12~17毫米,分裂到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5脈;雄蕊3,花絲合生,花葯分離,藥室折曲。雌花單生,花梗長1~1.5厘米;花冠與花萼同雄花;子房倒卵形,具5棱,有疏毛,1室,具1枚下垂生的胚珠,花柱長2~3毫米,柱頭寬2毫米。果實淡綠色,倒卵形,有稀疏短硬毛,長8~12厘米,徑6~8厘米,上部有5條縱溝,具1枚種子。種子大型,長達10厘米,寬7厘米,卵形,壓扁狀。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物特性

1.根:佛手瓜最初為弦線狀鬚根,隨植株生長,鬚根逐漸加粗伸長,形成半木質化的側根,上生不規則的副側根。側根長而粗,在一般條件下,一年生的側根長達2m以上。根系分布範圍廣,吸收肥水能力強,耐旱。多年生的佛手瓜,進入第2年以後,在不十分炎熱的地區可形成肥大的塊根。

2.莖:莖蔓性,攀援性強。主蔓可長達10m以上。分枝能力強,幾乎每節上都有分枝,分枝上又有2次、3次分枝。節上着生葉片和卷鬚。

3.葉:葉互生,葉片與卷鬚對生。葉片呈掌狀五角形,中央一角特別長。綠色至深綠色,全緣。葉面較粗糙,葉背的葉脈上有茸毛。

4.花、果實、種子:佛手瓜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多生於子蔓上,開花早;雌花多生於孫蔓上,開花遲於雄花。雄花10~30朵在總花梗的上部成總狀花序,每雄花有雄蕊5枚、花絲聯合。雌花單生,枝頭頭狀,花柱聯合,子房下位1室、僅具1枚下垂胚珠。彎片、花冠均為5片。異花傳粉,蟲媒花。

果實梨形,有明顯的5條縱溝,瓜頂有一條縫合線。果色由綠色至乳白色,單瓜重250g~500g。果肉乳白色,一個果實內只具一枚種子,果肉與種皮緊密貼合,不易分離;種子扁平,紡錘形。種皮系肉質膜狀,不具備控制種子內失水的功能。當種子剝離果實後,極易失水乾癟而喪失生活力。故種子不能曬乾貯存,一般均以整個種瓜為繁殖材料。種子無休眠期,成熟後如不及時採收,種子在瓜中就會很快萌發。這一現象稱「胎萌」,是佛手瓜的一大特點。

參考文獻

  1. 論中國儒學之沉浮變遷,豆丁網,2014-11-17
  2.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搜狐,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