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思悠悠(郭兴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秋月下思悠悠》是中国当代作家郭兴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中秋月下思悠悠
深邃静谧的夜空,湛蓝湛蓝的。一轮皎皎的圆月,带着少女般的羞涩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静静地伫立在天庭,把清辉慷慨地洒向人间,神州大地成了晶莹剔透的世界。柯影横斜,花影重重婆娑,婷婷玉立。这是人间的中秋之夜,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农村的千家万户,城里的万家灯火,亲人们欢聚一堂,互诉相思相念之情。
我们的历法,把每个月的第一称为朔,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而最后一天为晦望。朔日是看不到月亮的。民谚曰:大二小三,月亮出来冒尖,即到了初二初三,月亮才会冒出细细的尖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尖儿慢慢变成一弯新月。到了望日,就变成一轮圆圆的满月。既望,月仍是圆的。有人误以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到了十六,月才是圆的。其实那是说《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稿费为十六元。到了十七十八,每天的合黑,就看不到月亮了,民谚曰:十七八,合黑瞎。到了晦日更看不到月亮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的月叫上弦,月呈D形。每月的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叫下弦,月呈C形。晦日之后,要想看圆月需要等下一个的望或既望才行。古人说: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此言一点也不差。
逢年过节家庭主妇是最忙的。中秋节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前家家都要做月饼。做月饼时,先要小麦面放在锅里蒸熟,然后再掺入花生仁、芝麻仁、青红丝,用香油拌匀,拌馅不能用水,否则,不仅口感差,还易变质。月饼皮要包两层,外面一层要用猪油和面,这样,月饼才酥且好吃。
中秋节前,家家都会带上月饼水果等礼品到亲戚家看望长辈。不论带多少礼物,长辈却不留完,要回一部分,这敬老爱幼才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中秋节这天,家家都会做三角形的糖包子。到了晚上,一轮明月照得人间如同白昼,人们更会在院中摆上一个干干净净的桌子,用瓷盘盛着月饼和水果,站在桌边,双手合在一起,口中念念有词,祷告,祈求老天爷给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老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幸福。其实真正能给人幸福的不是老天爷,而是中国共产党。
月亮是美好的,看着养眼,舒心。所以人们给月亮起了好多富有诗意的名字,如冰轮、玉盘、宝月、碧华、宝镜、佳魄、玉轮、玉兔、嫦娥、婵娟……
月亮呀月亮,你是否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月光不悲叹过,痛器过和狂放过。
人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大文豪苏轼学高便遭人嫉妒,性格豪爽敢言又得罪人。宦途坎坷,多次被贬。流离他乡,与家人聚少离多。1076年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小序中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可以说是自我宽慰,更是他心中无奈的叹惜,唉,只要亲人平安无事,共看一轮圆月,也就罢了。
他和才女王弗结婚,琴瑟和谐。但爱妻王弗不幸早逝,远葬于四川老家,他奔波在外,连亲临祭扫都不能常,心岂能不痛,情岂能不伤?“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有梦中还乡相会,却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要想重逢,也只有在明月之夜的梦中,会与短松冈。苏轼之心痛何如哉?苏轼之心伤何如哉?豪放的苏轼再难豪放起来,只有望月感叹而已。
诗圣杜甫生不逢时,国势由盛转衰,渐渐乱世四起,他虽做过左拾遗那种得罪人的官,也做过工部员外郎,却一生穷困潦倒。756年安史之乱时,他逃难到了鄜州。为叛军所获,此时的杜甫满怀悲情写下了《月夜》一诗,今夜郎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相照泪痕干”?他的焦心,他的泪痕,不只为自己的处境,还为妻儿的安危,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
诗仙李白生于701年,活了62岁,是大唐由盛向衰走去的年代,谪仙心性狂放不羁,自恃才高,本打算为国为民,做点正经事,却被令作《官中行乐词》,成了御用文人,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去甚远,于是愤而辞行,去游历名山大川。饮酒练剑,扬言:“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得使我开心颜!”昂首望着天上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李白的人生并没得意,而是失意。说得意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说阿Q精神,是心中块垒的释放,是呐喊!他别无他法,只有借酒浇愁,麻醉自己,但愿长醉不复醒。酒兴高,豪情亦高,至于狂放,竟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之所以如此放浪形骸,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愤懑。对自己命运的不济不公而发出的怒吼。
中秋节又将来临,我想问天上的皎皎明月,嫦娥还耐得住广寒宫的寂寞和清寒吗?玉兔捣药捣得怎么样了?吴刚的桂花酒酿成了吗?[1]
作者简介
郭兴华,1942年生,濉溪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淮北市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