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心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心镇位于华坪县中部,是华坪县城所在地,华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中心镇、龙洞傈僳族乡合并设立。行政区域面积32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403人(2017年),辖5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大街66号。

全镇有坝区、半山区、山区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干湿两季分明。有煤、铁、铜、石灰石、花岗石、高岭土、铝矾土等10余种矿产。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煤炭开采业为支柱产业。2014年,中心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6亿元。[1]

建置沿革

宋代,设有高氏土司堂衙。

元代,形成较大村落。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堂衙改为流官办事住所。此后,人们俗称此地为"旧衙坪"。

清嘉庆七年(1802年),永北右军守备进驻旧衙坪。

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旧衙坪设经历署。

民国元年(1912年),属华坪县中区,为县政府驻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立华中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推行区乡保甲制,改称竹屏镇。

民国时期,原龙洞傈僳族乡境域属玉鹿乡管辖。

1950年9月,设华坪县一区,辖中心镇及河东、河西等9乡。

1953年,改称中心镇。

1958年8月,设立先锋人民公社;11月,改称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设龙洞人民公社,后改区。

1963年9月,设中心区。

1965年,将城区改为县辖。

1971年5月,先锋人民公社更名为中心人民公社。

1983年2月,撤销中心人民公社,设立一区(中心区)。

1988年3月,撤销中心区,设立中心镇,将中心区的中心、河西、河东、楠木、梭罗、拉毕6个小乡划入中心镇,城区设1个街道办事处,农村设6个农村办事处;设立龙洞傈僳族乡。

2005年8月,撤销龙洞傈僳族乡,并入中心镇。

行政区划

1988年,中心镇辖中心镇街道、河西、河东、楠木、梭罗、拉毕中心7个办事处。

2001年,办事处改为村委会。

2003年1月,在原河西、河东、梭罗、楠木和中心街、中心村6个村(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内分设了竹屏、兴隆、华兴、柳溪4个社区。

2005年,龙洞傈僳族乡并入中心镇后,中心镇辖兴隆、竹屏、华兴、柳溪4个社区和河西、河东、梭罗、楠木、拉毕、左岔、田坪、龙洞、马路梁子9个行政村。

2014年,中心镇辖4个社区、9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5年,中心镇辖5个社区、9个行政村。[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心镇位于华坪县中部,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地跨东经101°03′-101°15′、北纬26°40′-26°52′,东西最大距离22.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7.4公里,总面积326.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新大街,地处东经101°15′40″,北纬26°37′54″, 东距四川省攀枝花市格里坪火车站50千米。

地形地貌

中心镇地貌属中山浅切-中切割山地类型, 地势为东、西、中北部高,南、北低。最高峰位于西部蘑菇山,海拔2843.6米;最低点位于南端鲤鱼河流入荣将处,海拔1126米;平均海拔1984.8米。

气候水文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干湿季分明,冬凉夏暖,四季温差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9.6℃,1月平均气温11.8℃,极端最低气温-2.1℃(1973年12月31日);7月平均气温24.3℃,极端最高气温41.8℃(1983年6月1日)。年平均日照时数2486.9小时;无霜期年平均30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7.8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526.3毫米(198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59.6毫米(2011年)。

境内河道属金沙江流域新庄河、乌木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鲤鱼河鱼必河左岔河鲤鱼河发源于蘑菇山东麓,由北向南经田坪、拉毕、楠木、梭罗、县城中部,经荣将镇流入新庄河,长18千米;鱼必河发源于宁蒗驼奇河,由西向东,经龙洞村毛坪子、谷田至手爬岩汇入乌木河,长11千米;左岔河发源于左岔出水洞,由西向东,流经左岔、龙洞河,至龙洞村依禄坪流入喀斯特岩溶地下水系,长8千米。

矿产资源

中心镇有煤、铁、铜、石灰石花岗石、石墨、高岭土、铝矾土等10余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4253.5万吨,年产量221.7万吨。主要煤种为低磷、低硫、低灰分的优质肥气煤,分布在河东、河西、梭罗、楠木、拉毕、柳溪等地,主要有阿牛坪矿区、腊石沟矿区的部分片区、轿顶山矿区(部分)、河东矿区、木脚坪矿区、钟家湾矿区。铁主要分布于河东,评估储量35万吨。

人口民族

1988年,中心镇人口21956人,龙洞傈僳族乡6180人。

1990年,中心镇总户数6293户,总人口25815人;龙洞傈僳族乡总户数1324户,总人口6293人。

2000年,中心镇总人口34375人,其中男性17876人,女性16499人;家庭户9707户;0-14岁7698人,15-64岁24460人,65岁及以上2217人;居住本地且户口在本地29233人。龙洞傈僳族乡总人口6861人,其中男性3710人,女性3151人;家庭户1803户;0-14岁1640人,15-64岁4745人,65岁及以上476人;居住本地且户口在本地6619人。

2007年,中心镇总人口40403人,户籍户数13510户,其中农户数6092户,农业人口22260人,非农人口18143人,其中男性20566人,女性19837人,农村劳动力12781人,人口密度124人/平方公里。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有彝、白、壮、傈僳、哈尼、回、纳西等20多种少数民族8254人。[8]

2010年,中心镇总人口51866人,其中男性27173人,女性24693人;家庭户14736户;0-14岁8672人,15-64岁39367人,65岁及以上3827人;居住本地且户口在本地38572人。

2014年,中心镇常住人口48441人;户籍人口44421人,其中农业人口18671人,非农业人口25750人,流动人口37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3‰;有彝族、白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10308人,占总人口的23.3%。

经济

综述

2006年,中心镇共有企业765户,其中集体企业1户,个体企业745户,私营企业19户,从业人员600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3317.3万元,比2005年增长11.57%,农民人均纯收入2146元,比2005年增长10.6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5.8万元,比2005年增长4%,财政支出580.2万元,比2005年减少4%。

2014年,中心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9693元,比2013年增长11%。

第一产业

中心镇农作物分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蚕豆、豌豆、红薯、马铃薯和荞子。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绿肥、青饲料、油菜、花生、芝麻以及甘蔗、烟叶等。1980年,全镇有耕地面积2.51万亩,粮食总产量5036.9吨。1989年,产粮7845吨。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强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运用,实现长效产业与短效产业、种与养相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 2006年,全镇有耕地总面积25424亩(其中:田7293亩,地18131亩),人均耕地1.14亩,主要种植芒果、茶叶、竹子、花椒、水稻、玉米等作物;林地195935.7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816亩,主要种植芒果、茶叶、竹子、花椒、苹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606亩,其中养殖面积373亩;草地19850亩;荒山荒地149139亩,其他面积18519亩。[4] 2006年,粮食总产量119280吨;有经济林果地30816亩,以芒果、核桃、茶叶、花椒、梨、冬桃为主,种植业销售收入488万元。[5] 2014年,中心镇粮食种植面积4.9万亩,粮食产量1.43万吨;芒果种植面积3.7万亩,产量4477.8万吨,产值5471万元;茶叶种植面积2800亩,产值1192万元;花椒种植面积8000亩,产值1000万元;泡核桃种植面积9.1万亩,产值2000万元;枇杷种植面积637亩,产值200万元; 种植优质烤烟1725亩,烟农总收入617.5万元。新增人工造林6000亩,封山育林1.52万亩。

中心镇的养殖业以家畜、家禽为主。1978年后,大小牲畜归农民所有,恢复自由贸易集市,促进养殖业的发展。1989年,全镇大小牲畜存栏5.6万头。2000年,全镇大小牲畜存栏3.7万头,其中,大牲畜1.4万头、猪2.3万头,家禽3.5万只。 2006年,有规模养殖2户,零星养殖6078户。全年农户出栏肉猪16147头、肉牛465头、羊592只、鸡鸭59885只,销售收入305万元。[5] 2011年,牛出栏2014头,年末存栏1万头;生猪出栏1.5万头,年末存栏3万头;羊出栏1.1万只,年末存栏2.5万只;家禽出栏7.5万羽,年末存栏11万羽。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3541.5万元。

2014年,中心镇农业总产值2.4亿元,比2013年增长4.2%。

第二产业

1978年后,全镇工业形成以煤炭产业为支柱,建材、农机、农具、服装、鞋类、印刷、粮油、食品加工等为主的门类较齐全的布局。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采煤业开始兴起。1985年,个体办矿形成高潮。90年代以后,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中心镇成为全县最主要的产煤乡镇之一。199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 187.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6%。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 845.5万元。2005年,全镇共有企业107户,从业人员2911人,工业总产值1.24亿元。 2006年,全镇有煤井35个,矸石砖厂2个,石厂2个;[5] 实现工业产值19823万元,营业收入26482万元,实交国家税金2473万元。[6]

2011年,有原煤企业28家、洗煤企业10家,产原煤221.7万吨,洗精煤30万吨;水电企业3家,装机容量1.3万千瓦,发电1216千瓦时;高压输电线路14条,总长236千米。

2014年,中心镇有煤矿26对,非煤矿山11个,小型水电站3座;26对煤矿中,关闭矿井3对,整合关闭矿井9对,转型升级14对;炸封非法采煤窝点87口次,关停采石点4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亿元,比2013年下降14.5%。

第三产业

2005年,中心镇有集市7个,其中河东集贸市场、新大街集贸市场、中心供销社集贸市场、华贸工业品市场、牲畜交易市场、粮食局服装市场均在三、六、九日逢集,龙洞集贸市场在一、四、七日逢集。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77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信用联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5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各项贷款余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00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1亿元。

2013年,中心镇有个体工商户2034户,从业人员5776人,营业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80ec7c4750064a6fae9dda4a55b46101.jpeg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入2.5亿元;休闲农业62户,从业人员397人,营业收入1471万元;第三产业经济收入1.21亿元。

交通通讯

中心镇内交通便利,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距四川攀枝花市中心74千米,距成昆铁路支线格里坪火车站52千米,是滇西入川的要冲,距市府所在地丽江220千米,距著名风景区宁蒗泸沽湖160千米,距省会昆明420千米。

1980年,中心镇辖区邮电局至皮防站路段铺成柏油路面。1988年,改建县城至国营煤矿干线。1996年,中心镇轿仙公路顺利建成,全程9.8千米,促进中心镇轿顶山森林资源的开发。1997年,永兴公路弹石路改建动工,1999年12月竣工,全程33千米,改善了中心与永兴的交通状况。2001年8月18日,中心镇改造仙人洞弹石路面,同年10月25日完工通车,全长3千米。2005年,全镇完成三关庙至河西公路、河西村委会至移民村公路、柳溪社区5组公路的改造。全镇5个村和4个社区会均通公路。

308省道华坪至荣将段,过境长7千米,为标准的二级路;县道中心至永兴柏油路,南起县城,经楠木、拉毕、田坪、龙洞至永兴,过境长28千米。乡村公路23条267.9千米。2011年末,拥有货运汽车1148辆、1.2万吨位,年货运量297万吨;客运车135辆,客运量65.9万人次。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业务收入584万元,报纸、期刊发行170.6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2个,固定电话用户682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13%;移动电话用户3.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1.5%;宽带接入用户7900户,普及率15.8%;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457万元。

[[File:中心镇6.jpg|thumb|right|中心镇6. [

社会事业

教育

1990年,中心镇辖区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36所,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民族中学、幼儿园各1所。1996年,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 136名,教职工89名;小学18所,班级97个,在校学生2 218名,教职工137名。2000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职工98名,在校学生1137名;小学5所,班级99个,在校学生2 294名,教职工166名。至2005年末,全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288名,专任教师64名;小学24所,专任教师180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2所,初中在校学生3961名,专任教师205名;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406名,专任教师172名;职业高级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250名,专任教师27名。

2007年,全镇建有9所完小32所小学,校舍占地面积53841平方米,建筑面积20588平方米,有教师250人,在校学生2605人;有中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9723平方米,教师100人,教职工人17人,在校生1496人,共计29班,私立幼儿园4所,教师10人,共计收儿童300多人。

2014年,中心镇有镇管学校2所,村级完全小学10所,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

1981年初,中心镇文化站建立。90年代初,中心镇有行政村文化室10个,自然村文化室4个。1993年,中心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站"称号。同年9月,被评为丽江地区"以文补文"先进集体。1997年,中心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定为"二级文化站"。2005年,中心镇被省文化厅、教育厅、省民政厅授予"体育特色乡(镇)"称号。

2007年,中心镇有文化中心1个,干部职工14人,影剧院1个,图书室1个、网吧16家,歌舞、娱乐茶室63家,音像出租店23个,电子游戏室7家,书刊经营15家,打字复印38家,印刷5家,摄影室5家。组织举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600多人。全年共办黑板报30期,大小标语20多幅,橱窗图片展12期,审批各种申请书26份,组织转星调试人员125人进行了集中培训,指导9个村4个社区共2948户进行了调星工作。[7]

2011年,中心镇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个,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670平方米,藏书5.5万册;档案室1个,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316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5个,农家书屋9个,藏书1.2万册;业余文化及艺术表演艺术团队10个。有篮球场15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8%。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个,有线电视用户6120户,入户率52%。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4410户,入户率47%。

2014年,中心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农家书屋10个,藏书1.5万册,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展2期,精神文明专题讲座4次,文艺演出活动4次。

卫生

1982年12月,中心镇卫生所改设为华坪县中西医联合诊所。次年改建为华坪县中医院,直属县卫生局管理。至2005年,全院有在职职工75名,退休职工15名,在职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6%。

1982年7月,全镇大队合作医疗站改称村卫生室。1999年,全镇有5个卫生室,乡村医生11名,其中,女乡村医生7名。至2005年,中心镇有卫生室5个,乡村医生11名,其中,女乡村医生8名。

2007年,农民医疗已初步形成,乡卫生院与村卫生所构成框架式的体系。全镇有卫生院3个,医务人员257人,村级卫生所9个,卫生员9人。有病床44张,X光机1台,B超1台,冰箱1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1台,能开展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妇产科、医技科室(放射、B超、化验、心电图)及预防保健工作。[8]

2011年末,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村级卫生室9个;病床405张,固定资产总值578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82人,其中执业医师86人,执业助理医师80人,注册护士116人。 2014年,中心镇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镇卫生院1所。

社会保障

2011年,中心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22户,人数4847人,支出8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月人均138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962户,人数8027人,支出7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月人均82元,比上年增长17.1%;城乡医疗救助1129人次,支出197.1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565人,支出13.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1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1.5%。有2651位70周岁以上老年人领取高龄补助,支出80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万人,参保率75.7%。有375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领取养老保险金,支出83.3万元。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753人,参保率72.6%。

2014年,中心镇新农合参合人数24016人,参合率98%,收缴资金140万元,报销医疗费用20022人次,合计1019.8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0273人,收缴资金32.9万元;向7764个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14.4万元,向5780个老年人发放高龄老人保健补助227万元,向256户居民发放临时困难家庭救助金;救助残疾人322人,为34名残疾人组织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