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桥,旧名第一桥,又称兰州黄河铁桥,桥梁类型属于公路桥。

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钢桁架桥,坐落在白塔山下,横跨黄河两岸,是兰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地标之一。于清朝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建成通行,成为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

桥梁简介

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

建设过程

前身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命征伐河西一带的元朝残余势力,为了“济师”,派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兰州城西七里处的黄河上架设了一座浮桥,“师还遂撤弗用”[1]

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帅师定地,置西凉、西宁、庄浪诸卫,出于“通往来,给馈馕”的需要,又在城西十里处建造了一座浮桥,称“镇远桥”。但是,由于河流湍急,堤坝不固,不能长久。所以,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经“询问父老”,又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城北白塔山下,即今日中山桥的位置。

据明朝洪武年间谪戍兰州卫的浙江开化进士徐兰所撰《河桥记》记载,杨廉改置浮桥的工程于当年六月开始,翌年二月告竣。

大桥工程由清朝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Telge & Schroeter)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1906年10月28日)签订了包建合同,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十(1908年5月9日)正式开工。

尽管镇远浮桥并不是黄河上最早架设的桥梁,但自明初至清末,它一直是黄河上游“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唯一一座桥梁,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黄河铁桥建成后,镇远浮桥结束了其长达524年的通行历史。

建造

背景

镇远浮桥虽然解决了兰州黄河两岸的通行问题,但还是不够坚固和安全。浮桥不时被黄河汛期的洪水冲毁,“惟当盛夏水涨,浮桥时或中断,冬冰冲激,则桥折断。断必溺人。而冬冰开结之时,车马行人陷河者尤甚”。

据史料记载,从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的六年间,镇远浮桥曾“两遭决坏”。加之每年冬天一到就要将浮桥拆除,来年春天又要重新架设,不但花费巨大,而且不能满足民众生活及“辅轩传符、商贾征旅”的需要。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为军运需要,拟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并同德国商人福克接触,协商修桥事宜。德商预算工程费用需六十三万两白银,左宗棠认为造价过高而无力承担,修桥事宜遂暂时搁浅。

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远浮桥又一次被洪水冲断,这加剧了清政府在黄河上修建永固桥梁的迫切需要。此后,随着老龙头桥于1904年在天津建成、京汉铁路黄河大桥1905年在郑州竣工,修建一座永固铁桥也成为了大势所趋。

大桥工程由清朝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Telge & Schroeter)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1906年10月28日)签订了包建合同,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十(1908年5月9日)正式开工。

设计

合同签定后,建设黄河铁桥的各项前期工作随即全面展开。泰来洋行委托美国桥梁公司完成了桥梁设计,其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结构为穿式钢桁架,高5.1米,共计五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33.5米,总宽8.4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约1米;下部结构,南北两岸桥台为水泥沙浆砌条石,中间四个桥墩为高强度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结构,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设计荷载为8吨,仅供马车通行。

桥料转运

甘肃洋务总局最先在天津、新乡、西安设立了三个“桥料转运点”,陆续遴选要员,前往各点主办运务。派驻天津的材料接运委员为候补知县张钟骏、县丞赵毓岳、巡检傅晸;驻河南新乡的材料接运委员是县丞麦方堃、典史臧炳文;驻西安的材料接运委员是候补知县沈朝云刘启烈、府经历高镜寰。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由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的黄河铁桥所用钢桁架构件、水泥及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全部海运到天津。各种物料由天津港下船后,经京奉铁路运至丰台火车站,转经京汉铁路运至新乡火车站,由新乡至西安、西安至兰州均用马车运输。除在外省设点,甘肃洋务总局又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廿一(1907年11月26日)起,先后在兰州成立“点收桥料处”(分别在甘肃贡院和下沟等地)和“铁桥监工所”。

宣统元年闰二月十六(1909年4月6日),泰来洋行驻兰州经理开列一张收条:“所运桥料均已收齐,第一批至第三十六批。”至此,历时21个月的桥料运输终告结束。据洋务总局转运桥料运费等项的清册记载,所转运的桥料建材总重达228.15万斤[2]

施工

据现存的历史照片和相关史料记载,承建商在黄河南岸设立了锅炉房,以便于机具作业。而镇远浮桥则作为工程运料和工匠劳作的通道,浮桥两侧的黄河中,立有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架子顶端系有一条横空穿越南北两岸的钢丝绳,牵引着河面上的工程船来往运作。

浇筑桥墩时,先将开口式沉箱下沉到水面以下6米深的河底砂质基岩上,再竖立铁管、钢筋,由起重机吊运水泥砂浆进行浇筑;四个桥墩的施工顺序是:先建最南侧一墩,然后建最北侧一墩,最后建河中心的两墩。上部结构的五孔穿式钢桁架,依次由南向北吊装并固定于桥墩之上。桥面铺设木板,木板上再铺水泥、石子,并划分车道与人行道,两侧边围钢管护栏。据《兰州古今注》记载:“桥下设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河南第一墩最深,墩底至水面一丈七八尺有奇”;《甘肃劝业道报告书·铁桥图说》记载:“计桥长七十丈,宽二丈二尺四寸,架桥四墩,中竖铁柱,外以塞门德土参合石子石条成之。

桥面两边翼以扶栏,旁便徒步,中驰舆马,安稳异常,行旅称便”。

修建桥墩、桥台的材料不同,南桥台是由条石砌成,北桥台则用水泥砌成。南面第一墩上部是浆砌条石,下部是水泥。其余三个桥墩上部是混凝土,下部是浆砌疙瘩石。

铁桥以进口鱼油和红色膏兑松香水油饰,色泽光明且耐风雨剥蚀;桥面上下的螺丝钉均涂白粉油打上记号[3]

竣工

宣统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甘肃洋务总局在甘肃审判研究所设宴庆贺兰州黄河铁桥竣工,犒赏包修工程的外方人员。外方人员有:满宝本、德罗等人,中方出席作东的有:洋务总局总办兼兰州道彭英甲,洋务总局总办、补用道孙廷寿;作陪的有补用知县樊鼎枢,通判荣勋,知县江连庆,候选巡检林庆椿等数十人。所开支银两均由皋兰知县赖恩培造具清单上报并存档,宴请、赏钱各项总计花费白银一百八十两九钱七分九厘,由洋务总局与织呢局各承担一半。

改换名称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改名为“中山桥”。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侵华日军的轰炸,将原先橘红色的桥体改涂成了铅灰色,并保持至今[4]

1954年4月1日,中国政府拨款60万元人民币开始全面维修加固中山桥,并在原有平行弦杆上部加盖拱型钢梁,以增加桥梁的强度和荷载能力。2004年5月8日,中山桥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封闭维修加固,共投资500万元,维修工程结束后,这座黄河上最早的永久性公路桥成为一座步行桥。

1984年10月20日,中山桥被列入“兰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将中山桥列入其中。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将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兰州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中山桥再次维修加固,并将桥体抬升了1.2米,不但进一步增强了抗震泄洪能力,而且恢复通车,缓解了兰州交通的压力。

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从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重要意义

作为黄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现代钢架梁桥,中山桥已集使用、历史和文物价值于一身。为了彰显百年老桥的沧桑和突出中山桥在兰州市城市建筑中的重要影响,2004年再次对中山桥进行了维修,对中山桥进行了新的灯光亮化,并在桥的两头修建了南、北两个广场。中山桥终于结束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光荣地退出了其承担的交通枢纽使命,正式变为步行桥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就像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坂;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百年庆典

2009年8月26日,中山桥迎来百年庆典,横卧于黄河之上的她,在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而迷人。虽然庆典活动上午已经结束,但中山桥上热闹、欢快的气氛直到下午依然非常浓烈。中山桥100周年庆典图片展前人头攒动,抢购兰州黄河铁桥百年纪念邮折的市民激情高涨,而且,百年庆典纪念碑前留影的市民、游客排起长队,游人流连忘返于中山桥,在喜庆中细细品味着中山桥那沧桑的百年历史。

相关文化

中山桥原名兰州黄河铁桥,是黄河上修建最早的铁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位于兰州市区中心白塔山下,南接中山路、南滨河路,北连靖远路、金城路,是兰州市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中山桥建成后,时为黄河上游和兰州黄河两岸唯一的桥梁,方便了两岸经济生活,加强了兰州与西北地区各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中山桥自建成后,一直承担着兰州以至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任务,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中山桥仍然没有从繁忙的交通中解脱出来,每天仍有成千上万的车辆和行人穿梭其上。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

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

进入20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不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

相关讯息

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是兰州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到兰州游玩一定要去的地方。

《金城兰州》记录片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兰州的关注。中山桥是甘肃省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到兰州的游客,都会在兰州中山桥前留影[5]

视频


蘭州--中山桥

蘭州中山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