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棉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棉业
图片来自dreamstime


中国棉业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不晚于公元9世纪。在9世纪,当时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中国看到棉花,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1]。《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2]

中国的棉花工业化晚于美国南方、日本、印度或巴西。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缺乏棉花制造经验、取得原料有困难、缺乏市场或资本,或是得不到现代制造技术。我们知道,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棉花制造复合体;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农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棉花种植者之一,几乎所种的棉花全部在国内纺成纱、织成布。纺纱、织布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活动。中国棉花工业崛起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那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国家官僚相信中国需要扶植棉纺织工厂来抵挡外国压力,因此用上虽然有限的国家力量提供这些事业策略性支持。和日本及其他地方一样,政府出手援助有部分原因是受到愈来愈有组织、已经动员起来的城市经济菁英的压力。中国政府以出动强势军警部队到工厂压制工人集体行动,来协助压低劳动成本。一九二○年代,上海棉纺织工厂东主得到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支持,对他派人杀害数千名左倾工人默不作声。但是政府还有其他方法起帮忙作用。它有时候赐予垄断权力给某些事业来鼓励资本家投资,有时候政府也提供某位作家所谓的“官僚资本”来方便资本家开办工厂。省政府承诺降低税负、提供其他支持,甚至给予贷款或提供机具。但是政府的财政手段和力量其实相当有限,尤其是一八九五年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国要承担极大的赔偿。一直要到一九二○年代和一九三○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号召抵制日货;一九二九年后,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一八四二年即失去),能够祭出关税壁垒手段,中国工业家才开始能够有力的竞争。

和日本的情况不一样,中国对棉纺织厂的投资很快就和国际投资结合,最后更被外资取代。外资会如此不寻常的深刻介入,是因为中国政府太弱了。一八九五年的马关条约,为中日甲午战争画下句点,但也允许外资进入中国设立棉纺织厂。两年后,第一家外资纺织厂开幕;到了一八九八年,上海已有四家外资纺织厂。许多工厂纷纷跟进。有些纺织厂是英资或德资,但绝大多数是日资。 最后日本棉花工业跨越东海、来到中国建立工资低廉的生产基地,这个情形就和德国人到波兰设厂、新英格兰业者到美国南方各州设厂,如出一辙。第一家日资纺织厂一九○二年在上海开幕,其劳动成本只及日本设厂的一半。日本工人在本国已日渐享有家长式的福利照应,日资工厂的中国工人可没有这种福分。日资工厂成为中国境内棉花工业成长最迅速的一部分,到了一九二五年,中国将近半数棉纺能力由外资工厂控制,而外资工厂又以日资占压倒性多数。

目前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3],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4],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5],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尽管棉花工业化有如此理想的先决条件,机械化生产却要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以某种程度来讲,中国传统棉花制造业太有活力,反而害它更难工业化。和十九世纪之前的许多棉花地带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村农民为自用、或为邻近市场生产棉花,没有什么压力要另做规划。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百分之四十五的农家可能都有织布经验。可是,西方帝国主义者开始对中国条约口岸施加压力,十九世纪下半叶进口棉纱棉布淹没了中国。欧洲商人和欧洲政府(美国人也参与其中)压迫中国政府开放市场,譬如“芝罘条约”(Chefoo convention),规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及长江等内河口岸市场,以及废除釐金(内地税)。有位西方商人一八七七年声称,“外国商人已经耐心地等了好久才达成这些目标。”“依他的意见,它们攸关……他对华生意的成功发展。”的确,进入市场是所有帝国主义列强清楚表达的政治目标。因此之故,棉纺织品进口到中国的数量大增,从一八八○年代到一九一○年代,棉纱增为二十四倍,棉布也加倍。到了一九一六年,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棉纱市场”,对美国商人当然也是如此。起先,进口到中国的棉纱和棉布绝大多数来自英国和美国。一九○○年以后,进口棉纺品绝大多数来自日本制造业者。

清朝末年,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品质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 1950年代末,陆地棉成为主要品种,其次是长绒棉。长绒棉纤维较长,从前苏联引进,所以在新疆一些地区有一定产量。现在中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也是世界第一大产棉国,其次是美国,第三是乌兹别克斯坦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目前已是100%覆膜种植棉花,但地膜成了新疆棉田“白色污染”的祸首。解决地膜“白色污染”迫在眉睫。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将“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于是,在中国工程院谘询项目“我国棉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研究”支持下,喻树迅及团队选育出的新品种“中棉619 ”,在南疆无膜覆盖条件下生育期120天,霜前花率95% ,平均产量可达350公斤/亩。该品系还具有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的特性,可保障棉花在无膜覆盖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该团队研发的“南疆无膜棉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技术”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被同行专家评定为“解决棉田残膜污染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创新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棉花的传播.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2012-03-22 [2020-05-13]. 
  2. 见《梁书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 高昌国
  3. 唐文基. [[[:Template:Google books]] 福建古代经济史] 请检查|url=值 (帮助).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253页. ISBN 7533417003 (中文(简体)‎). 
  4. 郭成康. [[[:Template:Google books]] 元明清史] 请检查|url=值 (帮助). 五南图书出版. 2002年: 68页. ISBN 9571128694 (中文(简体)‎). 
  5. 乃服第二·布衣条. 天工开物. 维基文库 (中文). 凡棉布寸土皆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6.《棉花帝国》一书,斯温・贝克特(Sven Beckert)著,林添贵译,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