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西北高原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现任所长是陈世龙,党委书记是张景光。

截至2022年12月官网显示,西北高原所有在职人员202人(含特别研究助理24人),其中,科研人员130人,支撑人员42人,管理人员30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78人,正高级39人、副高级74人、中初级65人;具有博士学位96人、硕士学位[1]57人。现为生物学、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学、生态学、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指导教师2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1人。在站博士后10人,在学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89人。共取得科研成果366项,其中138项获国家、院和省部级奖励。

西北高原所的重点研究领域是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藏药现代化与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 研究方向是高寒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寒草地的健康与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藏药现代化、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与牧草品种选育和高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各类人员426人。编制内在职人员196人,百人计划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含支撑系统人员)163人,管理人员1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34人(45岁以下11人)、副高级科技人员49人;有博士学位82人、硕士学位35人。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25人;项目聘用人员9人;其他用工人员28人;退休返聘人员20人。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研究中心3个,野外台站4个,科研中心8个,1个育种平台,1个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3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湖州高原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中心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2]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药药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与俄罗斯国家医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俄罗斯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英国阿伯丁大学环境与生物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德国马堡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进行了科研项目合作,参加了“欧亚大陆禽流感传播与迁徙鸟类”国际研讨会、国际哺乳动物大会等学术会议。

2012年,研究所共派出因公出访交流人员11批16人次,接待来访人员21批40人,组织外国专家学,术报告8人次,签定国际合作协议2项,与美、英、 德、 俄、 瑞士等国知名学术机构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植物系统分类学、流感病毒学、 中药学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院地合作

201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别与青海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协议共建 “国家三江源生态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旱作农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分别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鲁抗大地药业、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紫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与青海鲁抗大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高健生物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和“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紫阳生物科技联合研发中心”。

科研成就

获奖概况

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66项,其中138项获国家、院和省部级奖励。

参考文献

  1. 获得硕士学位的7种方法 ,搜狐,2021-08-22
  2. 专业介绍|生态学专业 ,搜狐,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