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始建于1979年6月,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东经111°27′,北纬28°55′),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机构简介

桃源站所处经济生态区域是我国亚热带中部以双季水稻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水、热和生物资源[1]丰富,气候生产潜力高,复合农业经营发达,是我国传统的粮、油、猪、棉、麻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桃源站1991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首批成员之一,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2006年经科技部确认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成员,命名为“湖南桃源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同时,桃源站还先后加入了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ILTER),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县四级青少年科普基地,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成员。

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建设,桃源站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可持续农业发展优化模式示范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型野外研究平台。

支撑条件

试验站站部占地5250m2,建有科研综合楼1栋,客房、办公室、食堂等工作与生活设施齐全;核心试验场距离站部7km2,面积12.3hm2,建有野外工作楼1栋。办公及野外试验场地均实现了Wi-Fi全覆盖,具有良好的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条件。

站核心试验场根据科研和示范需要,布置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农林牧复合循环模式、坡地养分流失梯级消纳系统四大功能区块,建设有长期定位试验9个(建立20年以上3个),试验场内还包含标准气象观测场1个,长期生态系统观测采样地/采样点35个,生态观测设施14处,短期试验样地15个,种养基地1个;台站辐射区域内还设有站区调查点2个,试验示范区3个。

台站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水分、土壤、生物和气象观测研究所需野外观测设施和仪器设备共计131台/套,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靠拢,室内分析仪器主要通过与研究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的方式,对仪器的更新换代、维护使用都有更好的保障,且有成熟的对外开放共享体系;台站建有数据库和信息发布系统,还与所区域生态研究室共建有3S实验室和农业生态数据库;建有2个常规土壤样品库和1个土壤、植物样品冷藏库。

科学目标与任务

桃源站瞄准我国亚热带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人地矛盾尖锐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等问题,以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农田污染防控与安全生产、畜禽健康养殖与种养一体化调控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土壤养分循环过程机理与调控

● 土壤质量健康与修复

●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

● 畜禽健康养殖

● 生态循环种养与乡村美丽振兴

科研成果与科学贡献

自2000年以来,基于桃源站野外研究平台的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37篇,出版专着14部,授权国家专利[2]6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揭示了精氨酸、亮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在猪肠道高效利用的规律,以及对营养沉积分配和孕体发育等功能的调控机制,直接推动了功能性氨基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了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次发现稻田土壤微生物光合固碳功能;从景观单元尺度上证实了水稻土的固碳效应消除了“人为作和”的弊端;提出了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阻滞效应”新观点;阐明了水稻土氮素循环关键微生物作用过程机理,推动了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的研究。

揭示了水稻对重金属污染和高/低温等逆境胁迫响应的遗传基础,培育筛选出低镉和耐高/低温的水稻新种质;创立了水稻VIP(+)降镉技术模式,国内首倡“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合作交流

桃源站是一个开放共享的野外科研平台,近5年来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加坡林肯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英国女王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中国农科院、日本滋贺县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培养硕、博研究生77名,合作完成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在内的项目共计124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