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准备工作原图链接来自 新闻中心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Yunnan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郊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上,海拔2000多米,原来是紫金山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现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站,1972年扩建为综合性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云南天文台与原北京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观测站(现新疆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国家授时中心(原陕西天文台)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同时具有法人资格[1]。 截至2015年6月,云南天文台共有正式职工240人,其中科技人员为210多人。科技人员包括研究员和正高级工程师30多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50多人。博士研究生60多人,硕士生60多人,以及在站博士后5人。

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现设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恒星物理研究团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天体测量研究团组、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系外行星研究团组、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太阳爆发现象和CME研究团组、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研究团组、天文技术实验室、自适应光学在应用天文中的研究团组、选址组、自由探索组等,并设有抚仙湖太阳观测研究基地和丽江天文观测站(南方基地)两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

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中央研究院令所属研究所疏散,设在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奉命西迁。研究所首先撤到湖南长沙,不久后又转移至广西桂林,最后于1938年4月搬迁到云南昆明市。研究所所长余青松认为昆明市一带地区地高云薄,天气良好,夜晚星光明晰,非常适合天文观测,因此他决定在此处建立天文台,继续天文观测研究。天文研究所在昆明租赁小东城脚20号(今青年路北段)民房一所作为“天文研究所办事处”。1938年底,办事处选定昆明东郊大羊方旺村东面的凤凰山建筑天文台房屋,于1939年7月落成,因地取名昆明凤凰山天文台。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天文研究所东归南京,将部分财产设备留下,成立凤凰山天文台,作为天文研究所与云南大学的共管机构,由云南大学教授王士魁兼任天文台主任。但由于经济问题,天文研究所派出的职员辞职,双方共管名存实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后,改名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1950年联系云南大学,恢复对凤凰山天文台分支机构的共管,10月更名昆明天文工作站。1958年,主任王士魁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紫金山天文台停发其津贴,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指派管理人员赴天文台工作,至此昆明天文工作站与云南大学脱离关系。1958年9月,昆明工作站改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197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昆明工作站扩建为天文台,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与紫金山天文台脱离隶属关系,直辖于中科院,实行中科院与云南省双重领导。:14-17

视频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相关视频

5月18日 云南天文台将举行公众科学日活动

参考文献

  1. 云南天文台简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5-11-13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闻网,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