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南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準備工作原圖鏈接來自 新聞中心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Yunnan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海拔2000多米,原來是紫金山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現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站,1972年擴建為綜合性天文台。2001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雲南天文台與原北京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觀測站(現新疆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和國家授時中心(原陝西天文台)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保留原級別,同時具有法人資格[1]。 截至2015年6月,雲南天文台共有正式職工240人,其中科技人員為210多人。科技人員包括研究員和正高級工程師30多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0多人。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生60多人,以及在站博士後5人。

雲南天文台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博士後流動站。現設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恆星物理研究團組、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天體測量研究團組、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系外行星研究團組、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太陽爆發現象和CME研究團組、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研究團組、天文技術實驗室、自適應光學在應用天文中的研究團組、選址組、自由探索組等,並設有撫仙湖太陽觀測研究基地和麗江天文觀測站(南方基地)兩大天文觀測研究基地。

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立中央研究院令所屬研究所疏散,設在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奉命西遷。研究所首先撤到湖南長沙,不久後又轉移至廣西桂林,最後於1938年4月搬遷到雲南昆明市。研究所所長余青松認為昆明市一帶地區地高雲薄,天氣良好,夜晚星光明晰,非常適合天文觀測,因此他決定在此處建立天文台,繼續天文觀測研究。天文研究所在昆明租賃小東城腳20號(今青年路北段)民房一所作為「天文研究所辦事處」。1938年底,辦事處選定昆明東郊大羊方旺村東面的鳳凰山建築天文台房屋,於1939年7月落成,因地取名昆明鳳凰山天文台。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天文研究所東歸南京,將部分財產設備留下,成立鳳凰山天文台,作為天文研究所與雲南大學的共管機構,由雲南大學教授王士魁兼任天文台主任。但由於經濟問題,天文研究所派出的職員辭職,雙方共管名存實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後,改名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1950年聯繫雲南大學,恢復對鳳凰山天文台分支機構的共管,10月更名昆明天文工作站。1958年,主任王士魁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紫金山天文台停發其津貼,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指派管理人員赴天文台工作,至此昆明天文工作站與雲南大學脫離關係。1958年9月,昆明工作站改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197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昆明工作站擴建為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2],與紫金山天文台脫離隸屬關係,直轄於中科院,實行中科院與雲南省雙重領導。:14-17

視頻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相關視頻

5月18日 雲南天文台將舉行公眾科學日活動

參考文獻

  1. 雲南天文台簡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2015-11-13
  2.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新聞網,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