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的分支机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是全国从事中子散射科学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其宗旨是提高我国中子散射科学研究和应用水平,促进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科学、聚合物和软物质、地球科学、机械加工、核物理、质子成像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在先进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创造条件。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由8位名誉委员和30位委员组成,由陈和生院士任主任,陈东风研究员、陈元柏研究员、彭述明研究员和王芳卫研究员任副主任。

随着新型中子源[1]的建设和技术创新,国际上中子散射技术研究和应用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不断取得重大研究和应用成果。随着原子能院的CARR堆、工程物理院的绵阳研究反应堆等国内中子散射装置投入运行,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在东莞的建设,我国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都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推动中子散射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亚洲和大洋洲中子散射协会AONSA已于2008年成立),中国物理学会批准成立了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

我们相信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将促进我国先进中子源的高效运行和开放,推动中子散射科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实现我国中子散射科学和应用的飞跃。

相关资讯

第八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东莞召开

11月11-14日,第八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承办,旨在推动我国中子散射研究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子散射用户与中子源科研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子源多学科研究平台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来自国内(含港澳)8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近300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创历届之最。

会议开幕式上,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和生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分别致辞,介绍了中国散裂中子源过去一年的进展和运行开放情况,尤其是今年初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下,研究团队精心准备、克服困难,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并稳定运行,顺利完成了2020年上半年的开放运行任务;他们同时对中子散射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随后,中国散裂中子源梁天骄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陈东风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所龚建研究员分别介绍了三大中子源装置的运行和开放情况,来自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等二十多家单位的用户代表分别就中子谱仪建设以及中子散射在基础科学、工业、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研究报告和学术交流,这些工作促进了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组织评议出了4名青年优秀论文奖,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任清勇、杨文云、齐迹、洪文山获奖。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谱仪设施,对中子散射技术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会议不仅帮助用户全面了解了中子源装置的建设进展和开放运行情况,还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2]提供了中子散射多学科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子源装置与多学科用户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子散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