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有70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内从事非地震研究的部分重新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机构简介
地质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学性质、断层力学与地震机理的实验研究,并逐步与地表构造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相互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地震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重要基地。首创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技术,组织开展了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获得了活动断层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等定量参数,为地震区划、工程建设和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我国活动断层与地震成灾机理研究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发现和论证我国存在具有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并率先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活动火山开展研究,开辟了我国活动火山研究新领域。率先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我国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激光雷达探测技术(LiDAR)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在深入分析中国大陆活动构造、深部结构、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指导了强震机理研究和强震预测实践。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触发性,率先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调查和分析我国历史自然灾害进行了,提出了综合减轻自然灾害的理念、思路和技术,开创了我国自然灾害[1]综合研究的新领域,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所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许多国家级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累积出版专着30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7500多篇,其中包括十余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上的论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
目前地质所以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动力学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5个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一是以揭示强震发生地点和强度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构造环境研究;二是以探索强震孕育过程和机理为主要目标的地震动力学研究;三是以发展地震预测新方法为主要目标的对地观测技术综合研究;四是以认识火山喷发机理和火山灾害预测为主要目标的活动火山研究;五是以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和地震应急理论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成灾机理和地震灾害学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设置了8个研究室和实验室。
科研队伍
1978年以来共有7位科学家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8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资助;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4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地质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具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
地质所设有“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震与火山灾害”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拥有设备齐全的科学实验、科学探测系统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系统。其中,构造物理和高温高压实验系统能够模拟从地表到上地幔深度范围内的破裂和流变过程,手段齐全的年代学实验系统可以用于从百年到亿年范围的各类地质体的年代测定,以宽频带地震台阵和电磁测深系统为主的地球物理探测系统能够观测从地表到上地幔的深部精细结构,各类高精度的空间对地观测和地表测绘系统能够观测不同空间尺度的细微变化信息,各种先进的地球化学和显微结构分析系统能够研究活动火山喷发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计算速度可达5万亿次/秒的并行计算系统能够满足海量数据的反演处理、地震动力学模拟和地震灾害仿真等的数值计算需求。
地质所依托共建单位建立了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吉林长白山火山、西藏拉萨地球物理和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等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太原站以大陆裂谷与强震为观测研究对象,通过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地质研究与地球物理研究相结合、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开展综合观测研究;长白山站是我国针对活动火山开展全面跟踪监测和科学研究的唯一综合站,为解决我国大陆火山成因、火山灾害应急决策与地方规划等提供了重要帮助;拉萨站致力于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地壳形变、地震和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及与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相关的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估研究;帕米尔站聚焦陆内俯冲过程与强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链预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野外多站点、多学科协同观测、探测和综合实验研究,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地质所拥有丰富的地质、地震及相关专业的图书和资料,编辑出版的《地震地质》是1979年创刊的学术期刊,2017年起改为双月刊,先后被国内外18个着名检索系统收录,自2013年起被EI检索收录。
所获荣誉
地质所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交叉互补的学科领域,引以为傲的丰硕成果。自1991年起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2006年起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研究所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2018-2020年首都文明单位标兵”,2021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 ↑ 【公基常识】自然灾害之地理常识 ,搜狐,2023-03-26 12
- ↑ 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条件,搜狐,200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