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正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东正教也是基督教的一支,由于他被称为正教,在罗马历史上普遍分布于东罗马地域,所以叫东正教。东正教的信徒依然很多…”)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东正教 也是基督教的一支,由于他被称为正教,在罗马历史上普遍分布于东罗马地域,所以叫东正教。东正教的信徒依然很多,目前在俄罗斯以及周边地区广泛的存在。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东正教
 +
|圖片 = [[ File:300可可可可.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4%B8%9C%E6%AD%A3%E6%95%99&src=tab_www&correct=%E4%B8%9C%E6%AD%A3%E6%95%99&ancestor=list&cmsid=a58dcd17c43af5621b67a14f5376de1e&cmras=1&cn=0&gn=0&kn=42&crn=0&bxn=20&fsn=122&adstar=0&clw=245#id=bc6d059b32d2283cdf3fd24b14ead766&currsn=0&ps=86&pc=86 原圖鏈接][http://xsj.699pic.com/tupian/0ub3sf.html 来自摄图新视界]]]  
 +
 +
}}
  
1.在 东正教 这边 他们否认所谓的童贞女玛利亚贞洁无故受孕( 是非人 为的 ),也否定其肉体能升天的 理,而这个天主教呢?他们认为玛利亚就是贞洁受孕(非人 为的 受孕,也就是上帝受孕),玛利亚死了就是肉体升天。(个人也觉得天主 的很扯 ,东正 教的说法靠谱些。)  2.东正教不承认所谓的罗马教皇为基督教的所谓的公教首脑 只认 它和其他地区 的大 牧首 一样 并称之 “西部大牧首”。而天主教教皇则自称他是全世界基督 教教会 的领袖和掌舵者 (我认 为东 正教更理性)  3.在典籍 ,东正教 尊崇《圣经》、《圣传》、《尼西亚信经》 而天主 只尊崇《圣经》和
+
''' 东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现后不久 ,就 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 中心 东派 会和以[[拉丁语]]地区 中心 西派 会。1054年 ,东 西两派 式分裂 以君士坦丁堡 中心 的大 部分东派 会自称 正教 ”, 保有正统 义的正宗 教会。 地处 东方, 故又称“ 东正教 因为宗 仪式使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10/10/41016466_761122090.shtml 带你了解下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这三者?],个人图书馆网,2018-06-10 </ref>
+
==基本信息==
 +
 
 +
中文名称:正教会
 +
 
 +
外文名称: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希腊文),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俄文),Orthodox Church(英文)
 +
 
 +
别名:东正教会,正统教会,正而公教会
 +
 
 +
创始人物:[[耶稣]]
 +
 
 +
创始地点:[[巴勒斯坦]],[[小亚细亚]]
 +
 
 +
创始时间:1世纪30年代
 +
 
 +
首座宗徒:圣伯多禄,圣保禄
 +
 
 +
推崇宗徒:圣若望
 +
 
 +
宗教主张:隐修主义,民族主义,平等主义
 +
 
 +
宗教基础:[[圣经]],圣传
 +
 
 +
涉及领域:[[宗教]],政教,[[艺术]],文化,经济等
 +
 
 +
信仰人口;3.05~3.85亿(中国约5万)
 +
 
 +
主要分布:近东
 +
 
 +
主要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基督复活教堂
 +
 
 +
朝圣地:圣乔治教堂(伊斯坦布尔)、复活大堂(圣墓教堂)
 +
 
 +
首任领袖:圣安德肋
 +
 
 +
所属:[[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
 +
 
 +
==简介==
 +
 
 +
东正教 也是[[基督教]]的一支,由于他被称为正教,在[[罗马]]历史上普遍分布于东罗马地域,所以叫东正教。东正教的信徒依然很多,目前在[[俄罗斯]]以及周边地区广泛的存在。
 +
 
 +
1.在东正教这边,他们否认所谓的童贞女[[玛利亚]]贞洁无故受孕(就是非人为的),也否定其肉体能升天的教理,而这个[[天主教]]呢?他们认为玛利亚就是贞洁受孕(非人为的受孕,也就是[[上帝]]受孕),玛利亚死了就是肉体升天。
 +
 
 +
2.东正教不承认所谓的罗马教皇为基督教的所谓的公教首脑,只认为它和其他地区的大主教和“牧首”一样,并称之为“西部大牧首”。而天主教教皇则自称他是全世界基督教教会的领袖和掌舵者。
 +
 
 +
3.在典籍方面,东正教尊崇《[[圣经]]》、《圣传》、《尼西亚信经》;而天主教只尊崇《圣经》和教理。<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10/10/41016466_761122090.shtml 带你了解下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这三者?],个人图书馆网,2018-06-10 </ref>
 +
 
 +
主要语言:希腊文、斯拉夫文
 +
 
 +
东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没有坐椅,教友们要站着参加宗教活动。这与[[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
东正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天主教和新教
 +
 
 +
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侍奉圣礼”
 +
 
 +
==形成背景==
 +
 
 +
“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 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
 
 +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发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会从这里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这头衔。东部教会在自己的名称里头加上了“正”(正统)所表示的是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有些人认为罗马天主教会代表的是“西部传统”,然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罗马教会已经背离传统。 所有的东正教派教会都可以回溯他们的脉系直至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心: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正式头衔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会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在彼此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
 +
 
 +
因强调自身是《尼西亚信经》中所言“唯一的、从使徒传下来的”教会,故称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于东[[罗马]]帝国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成,故称东正教;而由于教会的精神中心在希腊,而且希腊语是仪式中的主要语言(另外的主要语言有俄语、斯拉夫语等),故又称希腊正教。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1.7亿人。  <ref>[http://www.shijiuhuacha.com/show-50-1839-1.htmll 东正教形成背景],琴棋书画网</ref>
 +
 
 +
==教义特点==
 +
 
 +
标榜正统性,所以也称为正教。他与[[天主教]]的差别主要是以下方面
 +
 
 +
保守性:坚守古教义和古礼仪,基本不做什么调整。
 +
 
 +
封闭性:不太强调传教工作,对与天主教和新教开展交流和对话也不大热心。
 +
 
 +
依附性:历史上一直强烈的依附于世俗政权,受其严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样一直政教分离和教俗二元结构。
 +
 
 +
分散性:一直没有统一的全球性的教会首脑机构。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亚力山大里亚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这些大牧首对非本国的正教会辖区的影响也很有限。
 +
 
 +
神秘性:强调通过祷告时的沉思默想来达到与[[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这种个体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信仰体验。
 +
 
 +
主教以下的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层神职人员,比如神甫,就没有机会再升迁到主教及以上职位了。
 +
 
 +
东正教不象天主教,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立体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内容的平面壁画。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立体雕塑,这是公元8——9世纪拜占廷境内“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果。不过,东正教的教堂里的其它装饰物还是比[[天主教]]教堂丰富,而且宗教仪式也更盛大和繁复。 <ref>[http://www.61k.com/1179619.html 东正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的区别],61阅读网,2018-04-289</ref>
 +
==历史沿革==
 +
折叠希腊教会
 +
圣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鲁)
 +
圣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鲁)
 +
公元1世纪30年代,相传基督教的教祖耶稣[伊伊稣斯]钉死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升天,于是留世的耶稣门徒在耶路撒冷组织起犹太教团体拿撒肋派。37年,始在安条克称基督徒。而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安德鲁[安德烈]率先将福音传到小亚细亚及斯基泰人群体,又沿黑海去了伏尔加河,成为罗马尼亚人、俄罗斯人的主保圣人。
 +
 
 +
38年,安德鲁到拜占庭宣道,遭捕后在希腊的亚该亚遭"X形"十字架刑处死,是为"圣安德鲁十字"的来历;拜占庭的教会建制,圣斯塔辉接任主教职务。43年,安德鲁兄长及十二使徒之首的圣伯多禄[裴特若]与记述《马可福音》的随行翻译圣玛尔古[玛尔克]到亚历山大港宣道,非洲的教会建制。玛尔古成为首任主教。
 +
 
 +
45年,玛尔古与堂兄圣巴拿巴到塞浦路斯宣道,记述《保罗书信》的外邦人圣保禄[帕弗罗]与伯多禄到安条克宣道。伯多禄出任安条克首任主教。因为保禄与伯多禄采取尊重地方习俗和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使得外邦人纷纷皈依,教会日益壮大,但与严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犹太教团则分歧渐大。
 +
 
 +
48年或49年,安条克与耶路撒冷双方由长老的圣雅各伯主持律法争端,确定针对外邦人的四条戒律,而不必遵守割礼为首的犹太人习俗。耶路撒冷的教会建制,雅各伯被推选作首任主教。会议过后,各地纷纷依国家、民族、地区的习俗特点组建独立教会、自治教会、自主教会管区。正统的教会制度确立。
 +
 
 +
53年,伯多禄前往罗马帝国首都的罗马宣道,罗马教会建制,成为首任主教。圣额我笃[Saint Evodius]接任安条克主教。64年到67年期间,伯多禄与保禄在罗马殉道,成为正统教会的两名首席宗座使徒。70年,耶路撒冷圣殿损毁,犹太人散落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拜占庭、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罗马五大主教管区形成,宣道重心则从东方转向西方的罗马。
 +
 
 +
折叠正统教会
 +
早期的基督徒使用儒略历和希腊语,教义依正统派神学为基本原则,主要分成尊重犹太教传统、面向犹太人、强调权威的希伯来派,尊重异教传统、面向外邦人、强调信仰的保罗派,尊重独立思考、面向知识分子、强调神秘主义的诺斯底派三个派系,保罗派占主流。后来部分与保罗派共融,余下的或发展成卡特里派、鲍格米勒派,或留在犹太教,或组成明教。
 +
 
 +
公元2世纪末,第14任罗马主教为各多[维克托一世]选用罗马帝国官方语言拉丁语为弥撒用语。而针对前任在154年与坡旅甲的复活节日期争议,则做出了不在星期日庆祝者开除教籍绝罚的强硬政策。这造成温和的东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内的全体主教争议。正统教会在文化与意识形态上,形成正统的希腊拜占庭教会与至公的罗马拉丁教会两派。
 +
 
 +
公元3世纪,随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区的发展壮大,正统教会内部的思想逐渐多元化,而针对谁是正统信仰、谁是异端信仰的判定,则进一步加剧。4世纪,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与东方正帝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基督徒这一在罗马帝国境内流传近300年的民间信仰全面合法化。后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统一帝国,成为唯一合法的罗马帝国皇帝。
 +
 
 +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与科尔多瓦主教奥修[Hosius of Corduba]共同主议,东方议员245人、西方5人。亚历山大港主教亚他那修支持的三位一体及基督论确立,同教会人气司铎阿里乌支持者的阿里乌斯派耶稣非神主张被判异端。《亚他那修信经》颁布。基督徒从民间信仰进格宗教信仰团体,且第一次分裂。亚他那修则巩固了自身在亚历山大港的主教权威。
 +
 
 +
330年,君士坦丁从罗马迁都拜占庭,命名新罗马,是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主教进格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后成为普世牧首。依国家首都任命的大主教制度确立。337年,君士坦丁临终前在伊兹密尔接受临终涂油礼。至此,君士坦丁堡教会成为首都教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成为帝国御用主教,得以近距离为罗马皇帝、贵族及其他上流人士宣道。基督徒的宗教权利中心则重新回到东方。
 +
 
 +
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再次分裂。355年,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流放罗马主教理伯略,拥立斐理斯二世,但遭到罗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赶走,理伯略复位。东部帝国与西部教会的宗教权争端加剧。381年,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条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略及其继任圣额我略·那西盎主议,150名东方议员参议。会后,帝国境内留存的阿里乌斯派则遭到举国迫害。正统的基督教义确立。
 +
 
 +
折叠国家教会
 +
正统基督徒自解决阿里乌斯派问题后,逐渐将矛头转向罗马帝国境内的多神教团体。391年,亚历山大港主教戴福禄征得狄奥多西一世同意,展开了针对古埃及各地宗教场所、神殿等异教财产的破坏运动。塞拉比斯神庙、亚历山大图书馆等文化遗产被信仰基督的暴徒们付之一炬。基督徒完成了从受迫害者,到施加迫害的转变。
 +
 
 +
393年,狄奥多西立基督教为国家宗教。随后犹太人在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会堂遭到掠夺和破坏,但通过名媛希帕提娅的法律手腕,亚历山大港的暴力事件得到抑制。狄奥多西去世后,帝国形成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再未合一,教会也在政治上进一步分化,进入东、西教会时期。而帝国与其他非罗马帝国领地,以及有意独立的地区,也因国教的关系貌合神离。
 +
 
 +
412年,亚历山大港新主教西里尔继任,采取了针对异教徒们更为强硬的迫害与破坏行动。414年,无视法律的基督徒们强制流放了犹太人。415年,希帕提娅被虐杀致死。亚历山大港完成基督化。43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西里尔主议,罗马主教的代表迟到。
 +
 
 +
会上,西里尔代表亚历山大神学派,与普世牧首聂斯脱利的安条克神学派展开讨论。玛利亚的称呼问题成为焦点。聂斯脱利主张耶稣的神、人两个位格相互独立,因此玛利亚的"生神圣母"称呼不准确,而应称呼"基督圣母"。西里尔则主张耶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亚历山大港与君士坦丁堡的宗教话语权争夺进入白热化。
 +
 
 +
会前,聂斯脱利自觉必输,因此没有让支持者随行,而西里尔则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者。随后安条克主教若望选择支持聂斯脱利,弹劾西里尔一派。会议陷入僵持。但随着罗马主教高理定的使节赶到,且对若望一派施以绝罚,西里尔胜利。最终通过"生神圣母"称号。433年,亚历山大神学派恢复安条克神学派神学的名誉,若望与西里尔两边达成和解。
 +
 
 +
同世纪,聂斯脱利派的其中一支,来到萨珊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宣道,并得到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敌人萨珊王朝历任皇帝的举国保护。是为亚述教会的形成,以及第二次分裂。后来亚述教会成为与明教、祆教并列的波斯三大宗教,并率先官方传入中国,以景教的基督教古译名在唐朝宣道。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式微。
 +
 
 +
折叠新罗马教会
 +
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会议判定单性论为异端教义。449年,亚历山大港主教圣道高[Saint Dioscorus]劝服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道高主议,130人参议。会上,主张耶稣神人融合的单性论教义合法化,得以与双性论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为盎被处以流刑。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称之为以弗所的强盗会议,判处无效。
 +
 
 +
451年,东罗马皇帝玛尔先在迦克敦重新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大主教亚那多留主议,370人左右参议。确定单性论为异端,道高的亚历山大港主教职务被罢免。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五大牧首管区制度的前身确立。同时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为首的23位主教,起草完成《迦克敦信经》。而亚历山大港主教兼任,原与普世牧首、教皇三权分立的大公裁判职务则自此形同虚设。
 +
 
 +
会后,拒绝与支持双方将亚历山大港分成继承道高主张的科普特正教会、希腊正教会亚历山大港牧首管区,安条克教会分为叙利亚正教会、希腊正教会安条克牧首管区。而继承十二使徒里圣巴尔多禄茂与圣达陡、最早国家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继承自圣多默的印度教会,以及后来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家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也相继脱离普世牧首管区。
 +
 
 +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四年后彻底毁灭,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成为唯一的继承者。而罗马教会逐渐在西罗马范围成为政治势力,单性论思想也仍在亚历山大港占据主流。550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复罗马及亚平宁半岛。553年,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大主教奥提楚主议,商讨单性论与双性论共融,统一国内思想。但会后争议继续。
 +
 
 +
565年,查士丁尼死去。帝国逐步瓦解。680年到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大主教额我略一世主议,基于叙利亚、埃及等保留单性论的领土被伊斯兰教势力侵略占领,决定放弃合议和收复,宣判单性论作异端思想。教会也迎来第三次分裂。同时,追加支持单性论,但死去的前罗马主教霍诺略异端罪,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二世批准。
 +
 
 +
726年,罗马伊苏里亚王朝首任皇帝利奥三世基于偶像崇拜的嫌疑,下令禁止礼拜圣像。730年,圣像破坏运动开始,大主教日耳曼一世[Germanus I]因反对被罢免,自白者巴西尔[Βασίλειος]、大马士革主教若望[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被捕。反对破坏运动的势力被镇压。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继任后,陆续处斩反对者。但民众长年养成的信仰习惯并未因皇帝的政策而废去。君民矛盾加剧。
 +
 
 +
折叠拜占庭教会
 +
752年,教皇国基于丕平献土成立。至此,罗马、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全部脱离罗马帝国,成为自治教会。国家教会瓦解。78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继任,基于信徒、神职人员对圣像破坏运动的抵触情绪,找到母亲伊琳娜女皇商议废止禁令。787年,君士坦丁与伊琳娜在以弗所召开第七次大公会议,大主教泰腊修、罗马主教爱德盎一世的使节主议,毁坏圣像被判为异端思想。东部教会礼拜生活恢复正常。
 +
 
 +
公元9世纪,因三位一体的圣神是从父来,还是从父和子来的"和子说"争议,以及基督信仰传入保加利亚、基辅罗斯后的教会斯拉夫语礼拜是否合理等问题,东、西教会的分化继续加剧。820年,东正教会及东欧世俗社会历史上的伟人佛提乌出生。佛提乌任职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对外反对罗马的和子说,对内资助西里尔与美多德去斯拉夫人地区宣道、收集7世纪因战乱遗落各地的古希腊文献、拓展教会的势力范围。
 +
 
 +
851年,佛提乌担任帝国大法官。858年,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黜大主教依纳爵,改立非神职人员的平信徒佛提乌,遭到依纳爵所在修道会为主体的群体不满。依纳爵势力与罗马势力联合。867年,罗马主教尼阁老一世宣布废黜佛提乌。869年,皇帝巴西尔一世为改善与罗马的关系,而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罗马主教使节主议。会后,佛提乌被判处为异端。而经过此事,强调正统的东正教会与强调至公的天主教会两个宗教政治势力基本定型。
 +
 
 +
879年,皇帝巴西尔重新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基于前次会议结束后希腊方面的异议,以及未能获得罗马方面在政治上的让步,决定恢复佛提乌的名誉与大主教位置,且得到罗马主教的特使批准。866年,巴西尔死去,佛提乌培育的利奥六世继任。最后佛提乌被利奥流放到亚美尼亚,死在那里。200年后,大主教米恰尔与罗马主教利奥九世关于习俗差异、弥撒是否使用的无酵饼圣体等西方教会差异发生争执。
 +
 
 +
1054年,利奥派遣枢机主教的亨拜作为使节访问君士坦丁堡。期间亨拜认为自己遭到怠慢,于是将绝罚书贴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米恰尔则对亨拜一行人还以同样的绝罚。是为"东西教会大分裂"。教义的纷争,也使得东、西方人民在文化、组织、政治环境上的敌对情绪日益加剧。但罗马新主教继任后,双方恢复了一般交流,继而商讨合一的问题。而历任罗马皇帝也因伊斯兰教势力侵入叙利亚、安纳托利亚造成的压力,寄希望于调停教会矛盾,以便得到西欧的援军支持。
 +
 
 +
1095年,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罗马主教尼阁老二世请求援军,抵挡土耳其人的伊斯兰国家入侵,自此展开八次基督徒对穆斯林的圣战。是为十字军东征。但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伴随虐杀、掠夺、奸淫等罪行,以及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座的另立,演变成为侵略战争。而历次东征,罗马教会还设立了无视耶路撒冷、各地正教会等已知势力的宗主教座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也因此结下血仇。
 +
 
 +
折叠斯拉夫教会
 +
公元13世纪,伴随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政府与教会迁都尼西亚,后收复君士坦丁堡。是为尼西亚帝国时期。13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前半叶,巴列奥略王朝历任罗马皇帝和前朝同样,倾向通过妥协来调和与罗马教会当局的关系,谋求西欧大规模的援军抵挡东方入侵者。但遭到民众、贵族、修道士、教会的举国反对。而在罗马主教召开的第17次大公会议上,也以东方代表1人的反对票,宣告和解失败。
 +
 
 +
针对罗马教会,帝国最高军事统帅卢卡斯·诺塔拉斯就曾发出"宁见苏丹的头巾,不见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1453年5月29日,奉伊斯兰教为国家宗教的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失去政治地位。国家教会的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的五大牧首管区全部失守。教会政治重心向斯拉夫人地区转移。而苏丹的宗教宽容政策,则让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得以继续留存。
 +
 
 +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败,希腊正教会在近东地区的势力出现发展停滞和衰退,而得益于佛提乌、西里尔与美多德的斯拉夫正教会则日益兴旺。1489年,普世牧首批准俄罗斯正教会管区进格莫斯科牧首管区。俄正教也在莫斯科大公国、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兴盛的同时,以"第三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和独立教会身份,逐渐取代希腊正教地位,成为整个东正教会内部话语权最大的一位。
 +
 
 +
宗教改革时期,大主教耶肋米亚二世陆续收到蒂宾根大学的新教路德会来信,提出路德教会与东正教会联合对抗天主教会的可能。1573年,展开正统派神学与路德派神学的交流。1581年,正教就《奥格斯堡告白》为首的信仰原则不可调和而结束。1582年到1593年,因罗马主教额我略八世颁布《额我略历》为公历的问题,耶肋米亚先后召开三次主教会议。会后,继续使用《儒略历》。东正教会顺利度过了宗教改革运动,而西部的天主教会则在西欧一分为二。
 +
 
 +
1666年,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礼,拒绝这一决定的老正教徒陆续改宗,来与国家教会对抗。帝国则先从赋税提高两倍作为处罚的政策,后改用拷问、处决在内的迫害政策。老信徒们陆续逃出俄罗斯。留下的则以自焚相抵抗。皇帝彼得一世即位后加大了镇压幅度,被老信徒们称作"敌基督"。而为推动国家的西欧近代化,莫斯科主教同样受到管制。教会财产被充归国有,神职人员则被要求有义务举报那些在告解时攻击国家的信徒,违者罚款。
 +
 
 +
18世纪,莫斯科主教阿德良死去,新主教停选,直到莫斯科牧首管区被废黜。皇帝效法英国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设立宗教部门,任用无神论者或军人负责管理。受此影响,帝国的基督徒们在阿陀斯山开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复兴运动,诞生了圣塞拉芬为首的修道者,并将历代圣人们的信仰事迹整理汇编写成《慕善集》一书。1762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了针对老信徒派的缓和政策。1785年,还给市民自由告解的权利。而随着帝国经济重心从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老信徒们也在工业、商业、慈善事业上发挥贡献。
 +
 
 +
折叠普世教会
 +
公元19世纪,正教牧首团收到罗马主教庇护九世来信,重启教会合一的问题。后罗马教会在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通过"教宗无谬论",又重申"首座宗徒权"教义,加重了合一的困难。1895年,君士坦丁堡收到新罗马主教利奥十三世来信,正教牧首团重申立场。正教与罗马方面的交流成为常态,官方态度保持亲近,但基层群体由下而上的实际对立不变,波兰、乌克兰等地的教区争夺继续。
 +
 
 +
进入20世纪,伴随十月革命的兴起,俄罗斯第三罗马帝国彻底瓦解,莫斯科牧首恢复。而正教与新教圣公会则基于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反对罗马首座权"的共同主张、"历史上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与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婚姻关系"等交流基础,商讨合一。但苏联及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相继成立后,谈判终结。正教的势力遭受重创,神职人员不能身穿祭服在室外进行礼拜活动、不能为下葬的死者祷告。直到苏联等国家解体后,恢复正常发展。
 +
 
 +
1961年,俄罗斯正教会作为东正教最大的教会,加入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1964年,大主教雅君高与罗马主教保禄六世在耶路撒冷见面。1965年,罗马教会基于大公精神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闭幕。同年10月11日,两人先后在罗马和伊斯坦布尔发布《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联合声明》,相互废除了900年前加给对方的绝罚。展开圣事和教义的共融讨论。而"首座宗徒权"、"和子说",以及莫斯科主教和罗马主教交流进展,则成为根本的问题。
 +
 
 +
同世纪初,正教内部还颁布了与《额我略历》同步的《修正儒略历》。它使得东正教会内部分成希腊正教会为首的新历派,以及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旧历派。完全拒绝者,则脱离普世牧首管区。同世纪末,正教对外与第四次大公会议分离的叙利亚正教会代表达成教义共识。宣布基督论的单性与双性问题不是"教义不同"而是"表述不同",两者在根本信仰上可以共存。但在圣事的共融层面继续存异。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作为普世教会的一员活跃。
 +
 
 +
进入21世纪,东、西教会进入佛提乌事件后的蜜月期。2007年,东正教神学家与天主教神学家在教会共融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承认罗马主教为东、西天主教会共同的第一主教。
 +
 
 +
== '''參考來源''' ==
 +
 
 +
{{Reflist}}
 +
 
 +
 [[Category: 200 宗教類]]
 +
[[Category:246 宗派]]

於 2022年7月25日 (一) 16:13 的最新修訂

東正教
 

東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現後不久,就逐漸分化成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正教」,意為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為地處東方,故又稱「東正教」;因為宗教儀式使用希臘語,故又稱「希臘正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正教會

外文名稱: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希臘文),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俄文),Orthodox Church(英文)

別名:東正教會,正統教會,正而公教會

創始人物:耶穌

創始地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

創始時間:1世紀30年代

首座宗徒:聖伯多祿,聖保祿

推崇宗徒:聖若望

宗教主張:隱修主義,民族主義,平等主義

宗教基礎:聖經,聖傳

涉及領域:宗教,政教,藝術,文化,經濟等

信仰人口;3.05~3.85億(中國約5萬)

主要分布:近東

主要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基督復活教堂

朝聖地:聖喬治教堂(伊斯坦布爾)、復活大堂(聖墓教堂)

首任領袖:聖安德肋

所屬: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

簡介

東正教 也是基督教的一支,由於他被稱為正教,在羅馬歷史上普遍分布於東羅馬地域,所以叫東正教。東正教的信徒依然很多,目前在俄羅斯以及周邊地區廣泛的存在。

1.在東正教這邊,他們否認所謂的童貞女瑪利亞貞潔無故受孕(就是非人為的),也否定其肉體能升天的教理,而這個天主教呢?他們認為瑪利亞就是貞潔受孕(非人為的受孕,也就是上帝受孕),瑪利亞死了就是肉體升天。

2.東正教不承認所謂的羅馬教皇為基督教的所謂的公教首腦,只認為它和其他地區的大主教和「牧首」一樣,並稱之為「西部大牧首」。而天主教教皇則自稱他是全世界基督教教會的領袖和掌舵者。

3.在典籍方面,東正教尊崇《聖經》、《聖傳》、《尼西亞信經》;而天主教只尊崇《聖經》和教理。[1]

主要語言:希臘文、斯拉夫文

東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着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東正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侍奉聖禮」

形成背景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裡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裡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為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於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於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2]

教義特點

標榜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他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面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麼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平面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不過,東正教的教堂里的其它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複。 [3]

歷史沿革

摺疊希臘教會 聖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魯) 聖安德肋(安德烈、安德魯) 公元1世紀30年代,相傳基督教的教祖耶穌[伊伊穌斯]釘死十字架,三天後復活、升天,於是留世的耶穌門徒在耶路撒冷組織起猶太教團體拿撒肋派。37年,始在安條克稱基督徒。而十二使徒之一的聖安德魯[安德烈]率先將福音傳到小亞細亞及斯基泰人群體,又沿黑海去了伏爾加河,成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的主保聖人。

38年,安德魯到拜占庭宣道,遭捕後在希臘的亞該亞遭"X形"十字架刑處死,是為"聖安德魯十字"的來歷;拜占庭的教會建制,聖斯塔輝接任主教職務。43年,安德魯兄長及十二使徒之首的聖伯多祿[裴特若]與記述《馬可福音》的隨行翻譯聖瑪爾古[瑪爾克]到亞歷山大港宣道,非洲的教會建制。瑪爾古成為首任主教。

45年,瑪爾古與堂兄聖巴拿巴到塞浦路斯宣道,記述《保羅書信》的外邦人聖保祿[帕弗羅]與伯多祿到安條克宣道。伯多祿出任安條克首任主教。因為保祿與伯多祿採取尊重地方習俗和民族文化的適應策略,使得外邦人紛紛皈依,教會日益壯大,但與嚴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猶太教團則分歧漸大。

48年或49年,安條克與耶路撒冷雙方由長老的聖雅各伯主持律法爭端,確定針對外邦人的四條戒律,而不必遵守割禮為首的猶太人習俗。耶路撒冷的教會建制,雅各伯被推選作首任主教。會議過後,各地紛紛依國家、民族、地區的習俗特點組建獨立教會、自治教會、自主教會管區。正統的教會制度確立。

53年,伯多祿前往羅馬帝國首都的羅馬宣道,羅馬教會建制,成為首任主教。聖額我篤[Saint Evodius]接任安條克主教。64年到67年期間,伯多祿與保祿在羅馬殉道,成為正統教會的兩名首席宗座使徒。70年,耶路撒冷聖殿損毀,猶太人散落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拜占庭、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羅馬五大主教管區形成,宣道重心則從東方轉向西方的羅馬。

摺疊正統教會 早期的基督徒使用儒略曆和希臘語,教義依正統派神學為基本原則,主要分成尊重猶太教傳統、面向猶太人、強調權威的希伯來派,尊重異教傳統、面向外邦人、強調信仰的保羅派,尊重獨立思考、面向知識分子、強調神秘主義的諾斯底派三個派系,保羅派占主流。後來部分與保羅派共融,餘下的或發展成卡特里派、鮑格米勒派,或留在猶太教,或組成明教。

公元2世紀末,第14任羅馬主教為各多[維克托一世]選用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拉丁語為彌撒用語。而針對前任在154年與坡旅甲的復活節日期爭議,則做出了不在星期日慶祝者開除教籍絕罰的強硬政策。這造成溫和的東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內的全體主教爭議。正統教會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形成正統的希臘拜占庭教會與至公的羅馬拉丁教會兩派。

公元3世紀,隨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區的發展壯大,正統教會內部的思想逐漸多元化,而針對誰是正統信仰、誰是異端信仰的判定,則進一步加劇。4世紀,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與東方正帝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基督徒這一在羅馬帝國境內流傳近300年的民間信仰全面合法化。後君士坦丁擊敗李錫尼統一帝國,成為唯一合法的羅馬帝國皇帝。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與科爾多瓦主教奧修[Hosius of Corduba]共同主議,東方議員245人、西方5人。亞歷山大港主教亞他那修支持的三位一體及基督論確立,同教會人氣司鐸阿里烏支持者的阿里烏斯派耶穌非神主張被判異端。《亞他那修信經》頒布。基督徒從民間信仰進格宗教信仰團體,且第一次分裂。亞他那修則鞏固了自身在亞歷山大港的主教權威。

330年,君士坦丁從羅馬遷都拜占庭,命名新羅馬,是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主教進格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後成為普世牧首。依國家首都任命的大主教制度確立。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在伊茲密爾接受臨終塗油禮。至此,君士坦丁堡教會成為首都教會,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成為帝國御用主教,得以近距離為羅馬皇帝、貴族及其他上流人士宣道。基督徒的宗教權利中心則重新回到東方。

君士坦丁死後,帝國再次分裂。355年,東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流放羅馬主教理伯略,擁立斐理斯二世,但遭到羅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趕走,理伯略復位。東部帝國與西部教會的宗教權爭端加劇。381年,狄奧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大公會議,亞歷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條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略及其繼任聖額我略·那西盎主議,150名東方議員參議。會後,帝國境內留存的阿里烏斯派則遭到舉國迫害。正統的基督教義確立。

摺疊國家教會 正統基督徒自解決阿里烏斯派問題後,逐漸將矛頭轉向羅馬帝國境內的多神教團體。391年,亞歷山大港主教戴福祿徵得狄奧多西一世同意,展開了針對古埃及各地宗教場所、神殿等異教財產的破壞運動。塞拉比斯神廟、亞歷山大圖書館等文化遺產被信仰基督的暴徒們付之一炬。基督徒完成了從受迫害者,到施加迫害的轉變。

393年,狄奧多西立基督教為國家宗教。隨後猶太人在亞歷山大港的猶太會堂遭到掠奪和破壞,但通過名媛希帕提婭的法律手腕,亞歷山大港的暴力事件得到抑制。狄奧多西去世後,帝國形成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再未合一,教會也在政治上進一步分化,進入東、西教會時期。而帝國與其他非羅馬帝國領地,以及有意獨立的地區,也因國教的關係貌合神離。

412年,亞歷山大港新主教西里爾繼任,採取了針對異教徒們更為強硬的迫害與破壞行動。414年,無視法律的基督徒們強制流放了猶太人。415年,希帕提婭被虐殺致死。亞歷山大港完成基督化。431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西里爾主議,羅馬主教的代表遲到。

會上,西里爾代表亞歷山大神學派,與普世牧首聶斯脫利的安條克神學派展開討論。瑪利亞的稱呼問題成為焦點。聶斯脫利主張耶穌的神、人兩個位格相互獨立,因此瑪利亞的"生神聖母"稱呼不準確,而應稱呼"基督聖母"。西里爾則主張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亞歷山大港與君士坦丁堡的宗教話語權爭奪進入白熱化。

會前,聶斯脫利自覺必輸,因此沒有讓支持者隨行,而西里爾則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者。隨後安條克主教若望選擇支持聶斯脫利,彈劾西里爾一派。會議陷入僵持。但隨着羅馬主教高理定的使節趕到,且對若望一派施以絕罰,西里爾勝利。最終通過"生神聖母"稱號。433年,亞歷山大神學派恢復安條克神學派神學的名譽,若望與西里爾兩邊達成和解。

同世紀,聶斯脫利派的其中一支,來到薩珊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宣道,並得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敵人薩珊王朝歷任皇帝的舉國保護。是為亞述教會的形成,以及第二次分裂。後來亞述教會成為與明教、祆教並列的波斯三大宗教,並率先官方傳入中國,以景教的基督教古譯名在唐朝宣道。直到伊斯蘭教興起後式微。

摺疊新羅馬教會 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會議判定單性論為異端教義。449年,亞歷山大港主教聖道高[Saint Dioscorus]勸服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道高主議,130人參議。會上,主張耶穌神人融合的單性論教義合法化,得以與雙性論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為盎被處以流刑。後羅馬主教利奧一世稱之為以弗所的強盜會議,判處無效。

451年,東羅馬皇帝瑪爾先在迦克敦重新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大主教亞那多留主議,370人左右參議。確定單性論為異端,道高的亞歷山大港主教職務被罷免。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五大牧首管區制度的前身確立。同時羅馬主教利奧一世為首的23位主教,起草完成《迦克敦信經》。而亞歷山大港主教兼任,原與普世牧首、教皇三權分立的大公裁判職務則自此形同虛設。

會後,拒絕與支持雙方將亞歷山大港分成繼承道高主張的科普特正教會、希臘正教會亞歷山大港牧首管區,安條克教會分為敘利亞正教會、希臘正教會安條克牧首管區。而繼承十二使徒里聖巴爾多祿茂與聖達陡、最早國家教會的亞美尼亞宗徒教會,繼承自聖多默的印度教會,以及後來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國家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也相繼脫離普世牧首管區。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四年後徹底毀滅,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成為唯一的繼承者。而羅馬教會逐漸在西羅馬範圍成為政治勢力,單性論思想也仍在亞歷山大港占據主流。550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復羅馬及亞平寧半島。553年,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五次大公會議,大主教奧提楚主議,商討單性論與雙性論共融,統一國內思想。但會後爭議繼續。

565年,查士丁尼死去。帝國逐步瓦解。680年到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六次大公會議,大主教額我略一世主議,基於敘利亞、埃及等保留單性論的領土被伊斯蘭教勢力侵略占領,決定放棄合議和收復,宣判單性論作異端思想。教會也迎來第三次分裂。同時,追加支持單性論,但死去的前羅馬主教霍諾略異端罪,時任羅馬主教利奧二世批准。

726年,羅馬伊蘇里亞王朝首任皇帝利奧三世基於偶像崇拜的嫌疑,下令禁止禮拜聖像。730年,聖像破壞運動開始,大主教日耳曼一世[Germanus I]因反對被罷免,自白者巴西爾[Βασίλειος]、大馬士革主教若望[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被捕。反對破壞運動的勢力被鎮壓。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繼任後,陸續處斬反對者。但民眾長年養成的信仰習慣並未因皇帝的政策而廢去。君民矛盾加劇。

摺疊拜占庭教會 752年,教皇國基於丕平獻土成立。至此,羅馬、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全部脫離羅馬帝國,成為自治教會。國家教會瓦解。78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繼任,基於信徒、神職人員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牴觸情緒,找到母親伊琳娜女皇商議廢止禁令。787年,君士坦丁與伊琳娜在以弗所召開第七次大公會議,大主教泰臘修、羅馬主教愛德盎一世的使節主議,毀壞聖像被判為異端思想。東部教會禮拜生活恢復正常。

公元9世紀,因三位一體的聖神是從父來,還是從父和子來的"和子說"爭議,以及基督信仰傳入保加利亞、基輔羅斯後的教會斯拉夫語禮拜是否合理等問題,東、西教會的分化繼續加劇。820年,東正教會及東歐世俗社會歷史上的偉人佛提烏出生。佛提烏任職帝國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對外反對羅馬的和子說,對內資助西里爾與美多德去斯拉夫人地區宣道、收集7世紀因戰亂遺落各地的古希臘文獻、拓展教會的勢力範圍。

851年,佛提烏擔任帝國大法官。858年,皇帝米海爾三世廢黜大主教依納爵,改立非神職人員的平信徒佛提烏,遭到依納爵所在修道會為主體的群體不滿。依納爵勢力與羅馬勢力聯合。867年,羅馬主教尼閣老一世宣布廢黜佛提烏。869年,皇帝巴西爾一世為改善與羅馬的關係,而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羅馬主教使節主議。會後,佛提烏被判處為異端。而經過此事,強調正統的東正教會與強調至公的天主教會兩個宗教政治勢力基本定型。

879年,皇帝巴西爾重新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基於前次會議結束後希臘方面的異議,以及未能獲得羅馬方面在政治上的讓步,決定恢復佛提烏的名譽與大主教位置,且得到羅馬主教的特使批准。866年,巴西爾死去,佛提烏培育的利奧六世繼任。最後佛提烏被利奧流放到亞美尼亞,死在那裡。200年後,大主教米恰爾與羅馬主教利奧九世關於習俗差異、彌撒是否使用的無酵餅聖體等西方教會差異發生爭執。

1054年,利奧派遣樞機主教的亨拜作為使節訪問君士坦丁堡。期間亨拜認為自己遭到怠慢,於是將絕罰書貼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米恰爾則對亨拜一行人還以同樣的絕罰。是為"東西教會大分裂"。教義的紛爭,也使得東、西方人民在文化、組織、政治環境上的敵對情緒日益加劇。但羅馬新主教繼任後,雙方恢復了一般交流,繼而商討合一的問題。而歷任羅馬皇帝也因伊斯蘭教勢力侵入敘利亞、安納托利亞造成的壓力,寄希望於調停教會矛盾,以便得到西歐的援軍支持。

1095年,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向羅馬主教尼閣老二世請求援軍,抵擋土耳其人的伊斯蘭國家入侵,自此展開八次基督徒對穆斯林的聖戰。是為十字軍東征。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伴隨虐殺、掠奪、姦淫等罪行,以及對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座的另立,演變成為侵略戰爭。而歷次東征,羅馬教會還設立了無視耶路撒冷、各地正教會等已知勢力的宗主教座與東儀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也因此結下血仇。

摺疊斯拉夫教會 公元13世紀,伴隨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政府與教會遷都尼西亞,後收復君士坦丁堡。是為尼西亞帝國時期。13世紀後半葉到15世紀前半葉,巴列奧略王朝歷任羅馬皇帝和前朝同樣,傾向通過妥協來調和與羅馬教會當局的關係,謀求西歐大規模的援軍抵擋東方入侵者。但遭到民眾、貴族、修道士、教會的舉國反對。而在羅馬主教召開的第17次大公會議上,也以東方代表1人的反對票,宣告和解失敗。

針對羅馬教會,帝國最高軍事統帥盧卡斯·諾塔拉斯就曾發出"寧見蘇丹的頭巾,不見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1453年5月29日,奉伊斯蘭教為國家宗教的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失去政治地位。國家教會的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的五大牧首管區全部失守。教會政治重心向斯拉夫人地區轉移。而蘇丹的宗教寬容政策,則讓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得以繼續留存。

隨着東羅馬帝國的衰敗,希臘正教會在近東地區的勢力出現發展停滯和衰退,而得益於佛提烏、西里爾與美多德的斯拉夫正教會則日益興旺。1489年,普世牧首批准俄羅斯正教會管區進格莫斯科牧首管區。俄正教也在莫斯科大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興盛的同時,以"第三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和獨立教會身份,逐漸取代希臘正教地位,成為整個東正教會內部話語權最大的一位。

宗教改革時期,大主教耶肋米亞二世陸續收到蒂賓根大學的新教路德會來信,提出路德教會與東正教會聯合對抗天主教會的可能。1573年,展開正統派神學與路德派神學的交流。1581年,正教就《奧格斯堡告白》為首的信仰原則不可調和而結束。1582年到1593年,因羅馬主教額我略八世頒布《額我略曆》為公曆的問題,耶肋米亞先後召開三次主教會議。會後,繼續使用《儒略曆》。東正教會順利度過了宗教改革運動,而西部的天主教會則在西歐一分為二。

1666年,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禮,拒絕這一決定的老正教徒陸續改宗,來與國家教會對抗。帝國則先從賦稅提高兩倍作為處罰的政策,後改用拷問、處決在內的迫害政策。老信徒們陸續逃出俄羅斯。留下的則以自焚相抵抗。皇帝彼得一世即位後加大了鎮壓幅度,被老信徒們稱作"敵基督"。而為推動國家的西歐近代化,莫斯科主教同樣受到管制。教會財產被充歸國有,神職人員則被要求有義務舉報那些在告解時攻擊國家的信徒,違者罰款。

18世紀,莫斯科主教阿德良死去,新主教停選,直到莫斯科牧首管區被廢黜。皇帝效法英國和德國的宗教改革,設立宗教部門,任用無神論者或軍人負責管理。受此影響,帝國的基督徒們在阿陀斯山開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復興運動,誕生了聖塞拉芬為首的修道者,並將歷代聖人們的信仰事跡整理匯編寫成《慕善集》一書。1762年,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頒布了針對老信徒派的緩和政策。1785年,還給市民自由告解的權利。而隨着帝國經濟重心從聖彼得堡遷往莫斯科,老信徒們也在工業、商業、慈善事業上發揮貢獻。

摺疊普世教會 公元19世紀,正教牧首團收到羅馬主教庇護九世來信,重啟教會合一的問題。後羅馬教會在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通過"教宗無謬論",又重申"首座宗徒權"教義,加重了合一的困難。1895年,君士坦丁堡收到新羅馬主教利奧十三世來信,正教牧首團重申立場。正教與羅馬方面的交流成為常態,官方態度保持親近,但基層群體由下而上的實際對立不變,波蘭、烏克蘭等地的教區爭奪繼續。

進入20世紀,伴隨十月革命的興起,俄羅斯第三羅馬帝國徹底瓦解,莫斯科牧首恢復。而正教與新教聖公會則基於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反對羅馬首座權"的共同主張、"歷史上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與英國漢諾威王朝的婚姻關係"等交流基礎,商討合一。但蘇聯及東歐的共產主義國家相繼成立後,談判終結。正教的勢力遭受重創,神職人員不能身穿祭服在室外進行禮拜活動、不能為下葬的死者禱告。直到蘇聯等國家解體後,恢復正常發展。

1961年,俄羅斯正教會作為東正教最大的教會,加入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1964年,大主教雅君高與羅馬主教保祿六世在耶路撒冷見面。1965年,羅馬教會基於大公精神召開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閉幕。同年10月11日,兩人先後在羅馬和伊斯坦布爾發布《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聯合聲明》,相互廢除了900年前加給對方的絕罰。展開聖事和教義的共融討論。而"首座宗徒權"、"和子說",以及莫斯科主教和羅馬主教交流進展,則成為根本的問題。

同世紀初,正教內部還頒布了與《額我略曆》同步的《修正儒略曆》。它使得東正教會內部分成希臘正教會為首的新曆派,以及俄羅斯正教會為首的舊曆派。完全拒絕者,則脫離普世牧首管區。同世紀末,正教對外與第四次大公會議分離的敘利亞正教會代表達成教義共識。宣布基督論的單性與雙性問題不是"教義不同"而是"表述不同",兩者在根本信仰上可以共存。但在聖事的共融層面繼續存異。埃及的科普特正教會也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活躍。

進入21世紀,東、西教會進入佛提烏事件後的蜜月期。2007年,東正教神學家與天主教神學家在教會共融問題上達成一定共識,承認羅馬主教為東、西天主教會共同的第一主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