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聯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南亞聯盟 |
中文名稱: 東南亞聯盟 成立時間: 1961年7月31日 組織成員: 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 |
東南亞聯盟,是指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東南亞聯盟。東南亞聯盟並非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而是其前身,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於1967年8月8日成立。[1]
成立
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4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取代東南亞聯盟。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10個成員國。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東盟觀察員國。東盟10國總面積444萬平方公里,人口5.76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5062億美元,是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區域性組織。文萊是東盟2013年輪值主席國。
宗旨目標
東盟的宗旨和目標是本着平等與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為建立一個繁榮、和平的東南亞國家共同體奠定基礎,以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東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其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2021年11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對外關係
東盟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自1978年始,東盟國家每年與其對話夥伴(時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歐盟,後相繼增加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舉行對話會議,就重大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交換意見。1994年7月,東盟倡導成立東盟地區論壇(ARF),主要就亞太地區政治和安全問題交換意見。1994年10月,東盟倡議召開亞歐會議(ASEM),促進東亞和歐盟的政治對話與經濟合作。1997年,東盟與中、日、韓等共同啟動了東亞合作,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等機制相繼誕生。1999年9月,在東盟的倡議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FEALAC)成立。
近年來,美、日、韓、澳等主要域外國家不斷加強與東盟關係。2009年7月,美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09年,日提出「亞洲經濟倍增倡議」,對以東盟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打出包括官方發展援助、貸款保險、貿易融資擔保、環保投資倡議等共約700億美元援助計劃。韓國於2009年6月舉行了紀念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0周年特別峰會,宣布東盟-韓國自貿區將於2010年1月正式啟動。2009年,澳、新西蘭與東盟簽署自貿區協議,2012年1月正式生效。2009年,印度與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領域自貿協定,並於2010年1月開始實施,但針對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談判一直沒能取得重大進展。
2011年11月,東盟提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倡議,旨在構建以東盟為核心的地區自貿安排。2012年11月,在第七屆東亞峰會上,東盟國家與中、日、韓、印、澳、新(西蘭)6國領導人同意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