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专栏 送瘟神 柏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专栏 送瘟神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专栏 送瘟神》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专栏 送瘟神

庚子年的春天太不寻常了,不寻常到百年甚至千年一遇。还在去年寒冬腊月的时候,先是从武汉继而蔓延到全国的新冠肺炎病毒来势非常凶猛,不久,武汉封城了,全国各省份的省会城市以及县乡乃至村庄,几乎在同一的时间,进入紧张而有序的抗击病毒的全民战斗状态。我居住的小区,也不例外,设立了疫情监测站,严禁外地车辆和人员进入,接着,也不允许所有的车辆进入了,本小区的居民,必须办理出入证而且两天才可以进出,为的是解决购买粮油和蔬菜——疫情似火,任何人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戴口罩,勤洗手,房屋通风和不允许聚会,采取这样的紧急防疫措施,其严格的程度较之2003年的“萨斯”袭来的情形更为严重——全民壁垒森严严阵以待,来对付这场空前的瘟疫。

瘟疫,在这个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不知道曾经发生过多少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不同的病毒带来的瘟疫中失去了生命。前不久,在读曹丕的《与吴质书》时,读到这样的话:“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这段话是说,发生在217年的那场发生在北方土地上的大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一些亲戚故旧甚至卓有才华的朋友也未能幸免。他列举出的徐,是指徐幹,陈指陈琳,应是应玚,而刘是指刘祯,这四位都是建安时期的文学翘楚,文章流传海内,也与他经常相聚,一块儿探讨文学艺术,属于文学志趣和审美观点相接近的文化人。可是,他们在这场大瘟疫里“一时俱逝”,令人“痛可言邪”。曹丕还追忆了,他与他们之间早先的欢愉的互相品文论诗的浪漫生活片段,“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可是,“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如今,读到他们的遗文,“观其姓名,已为鬼录”,伤感之情,溢于言表——那时候,人对瘟疫,缺乏很好的办法来抵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戚故旧和朋友们在病毒面前,丧失了珍贵的生命,而独叹奈何!瘟疫是灭绝人类的大敌。曹丕经历了这次大瘟疫,在后来编撰他的这几位朋友的诗文的时候,痛定思痛,引起了无限的悲伤,写下了这段肝肠寸断的话,至今令人为之震撼。

陈忠实先生的名著《白鹿原》也描写了发生的白鹿原上滋水流域的一场严重的瘟疫,“白鹿原又一次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中”,“一场空前的大瘟疫在原上所有或大或小的村庄里蔓延,像洪水漫过青葱葱的河川的田亩,像乌云弥漫湛蓝如洗的天空,没有任何遮挡没有任何防卫,一切村庄里的一切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穷人和富人,都在这场无法抵御的大灾难里颤抖。”在这场大灾难里,鹿三和白嘉轩相继失去了陪伴他们艰难人生的妻子,白鹿原一时间犹如人间地狱,真如毛主席《送瘟神》里所形容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瘟疫来临时的真实情景。瘟疫,始终是悬挂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悄然落下。

据说,世界上曾经有过十次席卷大地的瘟疫, 有雅典大瘟疫、安东尼瘟疫、查士丁尼瘟疫、欧洲黑死病、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霍乱、西班牙大流感、俄国斑疹伤寒、现在仍然在流行的疟疾等等——对于后者,我国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这是对付疟疾的奇效药物,著名医药学者屠呦呦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医药伟大贡献。面对瘟疫,我国从古到今,历代的医药学家都做了极其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黄帝内经》里这样形容瘟疫:“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其症状是“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应该如何治疗呢?在《刺法论》中,岐伯认为,主要是要“正气内存”,正气充盈了,“邪气可干,避其毒气”——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能力,就是说,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目前,对付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也是从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入手,这种治疗措施,古今一例。唐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宋代张从正等都有关于瘟疫治疗的论述,尤其是明代的吴又可的《温疫论》,是论述温疫的专著,而清代的余师愚,则在此著作的基础上,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了“清瘟败毒饮”处方,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瘟疫,是困扰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天敌,其病毒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变异,也是相当快速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防不胜防,这也符合大自然生物生命的发展规律,并不意外,但是,瘟疫病毒肆意泛滥危及人类的时候,就必须彻底干净地予以消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人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与瘟疫病毒做斗争的历史。不管怎样,人类最终还是胜利了——无论怎样的大的瘟疫和怎样酷烈的病毒感染,都是会失败在人类面前,人类总是会有科学的办法战胜这些毒瘴疠气的。

由于瘟疫病毒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变异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相当慎重与冷静的科学研究来寻找出制约和消灭的医药和办法,而在还没有寻找出来之前,“正气内存”,扶正祛邪,是战胜瘟疫病毒的良方。现在,全国上下乃至世界有的国家,采取的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就是隔离——隔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强调注意个人卫生,不去接触可能受到感染的人与物,就能大幅度降低瘟疫病毒的感染的几率,也是不得已为之的有效措施。我想,在这新冠肺炎病毒来势凶猛的情况下,应该依据目前已经获取的有效数据,先建立一个病毒感染模型,分析出病毒感染的主要渠道和方法,采取针锋相对的安全措施,这样,就有了宏观的控制病毒感染的蓝图——而这个病毒感染的模型,在今天科技异常发达的情况下,建立起来应该是不会很艰难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心里明白,能从被动防御直接转换成主动防御,也能提高抵御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度自觉性,只有看清楚了方向,才能最终彻底取得消灭新冠肺炎病毒的伟大胜利。

这些天,隔离在家里,看见电视里赴汤蹈火毫不畏惧凶险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医务工作者,看见坚守岗位恪守职责的军警战士和志愿者,看见不计个人安危奔赴在疫区及时报道防疫动态的的新闻记者,正是这一群群肩负重担、拯救武汉,拯救全国疫区的新时代的“脊梁”们,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前沿阵地上上风尘仆仆的身影,他们戴着密不透气的防疫器具,有的甚至仅仅只戴着口罩,含辛茹苦,以甘愿付出生命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艰难而崇高地进行“救死扶伤”的工作,心里为之揪然,并深深为之感动,而这些敢于“逆行”的勇士们,绝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真正是凝聚在新时代伟大精神旗帜下的值得赞美的人——我想,有坚强的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这些新时代的“脊梁”,有亿万人民的全力支持,有“正气内存”和扶正祛邪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有日夜不懈努力攻关的医药科技工作者,面对这场不期而遇的世纪大瘟疫——新冠肺炎病毒终将会被彻底消灭,古代瘟疫出现的“零落略尽”的凋敝现象绝然不会重新上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1]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