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与刘富道畅聊(曹中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与刘富道畅聊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与刘富道畅聊》中国当代作家曹中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与刘富道畅聊

听说著名作家刘富道先生善饮,这个我相信。如今,已84岁高龄,他的酒量应该锐减吧。而我,平时也爱喝个小酒,自信现在的酒量不会比他差。前些日子,有幸与刘老师对饮,好不痛快,还海阔天空地神聊。这就有点意思,手一痒,就想写篇文章。取啥名呢,《与刘富道畅饮》?似乎不妥。颇费踌躇。为一本正经一点,姑且名曰畅聊。

业余,我爱好文学,写了几十篇散文随笔,欲结集出版,得到刘富道老师的关爱,为我写了大序,让我又哭又笑。真哭,我被感动了,又破涕为笑,是被他的妙文所打动。年前,我从黄石去武汉拜访了刘老师和师母。 那天,我偕妻乘五叔的小车,前往武昌湖北省文联作协大院。到了大院门口,一说刘富道老师的大名,保安也知道,他热情地为我们指路。

刘老师住在一栋加装电梯的旧楼里,我一敲门,门马上开了。看到刘老师的瞬间,让我想到行前给他发微信,老先生幽默地回复两个字:“恭候”。果然。

2:师母的书法作品

我们进去,只见不大不小的客厅,与书房连通,左壁挂着一幅师母的潇洒书法作品:坚守文学理想再创诗意伟绩。书房的一排大书柜里,装满了文史哲和工具类书籍。书柜上方悬挂五个大字:家和万事兴。也是师母的书法作品。再看大书桌上,铺着白色毛毡,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刘老师将写好的“龙骧虎步”“藏拙”两幅字,一一在书桌上展开,并且说,秀才人情一张纸,赠送给我了。看着遒劲有力的榜书,我如获至宝,兴奋不已。

这时,师母从卧室出来,同我们打招呼。我注意到她走路不太方便。原来,前几年摔过一跤,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还在坚持练字,大书桌就成了她专属的练字场所,刘老师只能偶尔用之。

我一时有些纳闷。既然书房里的书桌,成了二老的书法竞技场,这里又没电脑,刘老师在哪写作呢?原来,老师的电脑桌,就在他卧室的床边,据说这是他多年形成的写作习惯。在卧室里,灵感来了,随时可以爬起来,打开电脑写将起来。我借机朝他的卧室瞅了一眼,哇,好一张长长的矮柜,整齐地堆放着好多好多书籍,原来这里才是先生舞文的地方,书房只不过是老师弄墨的平台,兼作接待文人墨客的场所。

3:作者与刘富道老师合影

将近中午,在哪吃饭?刘老师得知我要去看他时,就问过我几个人,他的意思是,如果只有我一人,就在家里两人对酌,如果人多,就到外面吃饭,不给保姆添麻烦。刘老师是位心细的长者,听说我们一行4人,其中有我9岁的儿子,专门摆了许多点心在茶几上,听说还安排了小孩的玩具,向一尊唐三彩骆驼丢圈,中圈有奖。看我儿子有别的安排没有一同前去,刘老师显然有些失望。

现在我们只能在外面吃饭了,师母不方便外出,在家有保姆陪伴。

刘老师让五叔开车先走,他带我们步行出门,边走边给我们介绍他工作居住了几十年的文艺家大院。走过一栋老办公楼时,刘老师感叹地说,他来这里报到的第一天,省作协办公室主任黄毅先生,指着三楼楼梯口存放的一张桌子说,这就是专门给你留的办公桌。从此,他由一位走红的军旅作家,挂满了诸多行政头衔,陪伴那张桌子14年之久。我知道,他曾任湖北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文学院院长、《长江》丛刊主编。第一次有幸见到刘富道老师,是在2017年诗人李相文举办的千秀谷诗会上,开幕式上介绍刘老师的头衔,只用了一句话——“一个78岁的还在写作的作家”。显然,这是遵从刘老师的意见所为,他对那一串耗费他创作活力的、已经成为过去时的头衔,不再留恋了。

上街吃饭,由谁买单?这一度成为难题。在老师看来,我们是远道来客,理应由他买单。在我看来,我专程去看他,就是向他求教,就是陪他喝点小酒,我不买单,天理难容。直到老师知道他争不过我了,就挑了一家名曰家乡味道的小小餐馆,理由是那里老板娘认识他,实则怕我太破费。他看过我的书稿,从中了解到我的家累重,囊中羞涩,只是不便挑明。

家乡味道的老板娘果然认识刘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间包房,又告诉我的妻子,刘老师的习惯,以素为主,并且推荐了两道刘老师喜欢的菜品,一道是粉蒸茼蒿,一道是鱼头鱼丸火锅。现在的场面,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主随客便,我们就着以素为主的菜肴,对酌起来。

4:作者一行与刘老师、刘老师夫人合影

我敬了刘老师几大口酒。酒助人兴,木讷的我话便多了起来。

我知道,刘老师是以小说起家的,多次获奖,后来,又有三大部长篇传记,这些方面的经验虽然宝贵,但不是我最关心最需要的。作为一个媒体人,当个记者编辑,我的职业生涯决定了我的需求,我最关心最需要的经验,是怎么写好小文章。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我发现很多大作家,写不好小文章,或者说,没有用心写好小文章。好多应景之作,读来味同嚼蜡,难以卒读,不仅误导读者,而且伤害自身名声。其实,小文章有小文章的的奥妙,我观察刘老师深谙个中奥妙。他的小文章,标题好,进入方式好,文采好,妙语连珠,几乎每读都有捧腹的效果。

我先谈起刘老师写的《调侃李柯先生》。李先生的夫人在香港定居,儿子好像在美国。在武汉的家,实际上只有他一人。李先生说,平时他一个人在家,三室一厅,任他自由支配。有时候,洗了澡,可以一丝不挂地在屋子里自由地走来走去,绝对无人干涉。刘老师用俏皮的语言说:那么大一把年纪,这种事情居然敢做,做了居然敢说。

我问刘老师,这位李先生现状如何?他黯然地说,李柯先生已经作古。刘老师对这位已故的文学评论家,显得非常怀念,非常敬佩。

刘老师曾在湖北日报开设的专栏“湖北作家写作家”中写过多位作家,都将作家的大名写在标题上,如《赵金禾的一日三餐》、《陈大超: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账单》,闹得水响。不瞒你说,刘老师这招,我也学了一点皮毛。在《东楚晚报》我负责的新闻版里,就将普通市民的大名,都醒目地呈现在标题上,反响真还不错。可惜的是,刘老师说,湖北日报作家写作家这个专栏的文章结集出版时,将所有标题改成统一格式,刘老师充满意趣的特色标题,经过这样的折腾,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话题又转到《李国胜:中午恕不陪客》这篇小文章上。李国胜何许人也?他乃天门市作协主席。李国胜看过刘老师写他的文章,乐了,给刘老师发来电子邮件:天门的朋友们看了都笑。现在的人只知看小品不知读小品文,有人很诧异,说,想不到文章(尤其标题)可以这样写。我教导他们,这才是大家风范、名士派头。

我告诉刘老师,李国胜不久前去世了,他开始并不相信。于是,他赶紧搜索百度,随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怎么写好小文章,看来,要像李国胜先生所概括的,就是像刘老师这样,写出小品文的效果,不以小小之。写出大家风范,写出名士派头。

刘老师在一篇文章中透露,他兄弟四个,他是老大。基因好,家传好,父辈都有好酒量。他能喝酒,放开量喝,出门在外,从未醉过。

如今,刘老师已年逾八旬,还敢称好酒量吗?我还偏不信。

但现实状态是,只要我添酒,刘老师也要添。

我们频频举杯。

他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人生的课题》,写的是武汉市公安局一个派出所的户籍民警邓泽顺。我读过,给刘老师谈了感受:您写得太好了,英雄人物竟然可以这样写,一个独具个性的警察,一个可敬但不可爱的警察,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模范人物!

刘老师说,当年,邓泽顺颇有名气,好多人写过他,还出过一本专门写他的书。写这本书的作者对刘老师说,他跟踪邓泽顺15年,邓泽顺的所有事迹,他都掌握了。

言下之意是什么?

我问老师,你怎么没有同他合作?

刘老师说,我习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

我再问道,你想过超越前者吗?

刘老师笑而不答。

这部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以后,影响甚广,还赶上全国报告文学评奖,得了大奖。邓泽顺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民警。

别人已经写过了,你是怎么做到超越前者的?我穷追不舍地问。

刘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前面的人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我是从北坡登上去的。省公安厅一位副厅长看过我的文稿说,我写的这些素材,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明白了,我说,这就叫做另辟蹊径。不一样的路径,同样的风骚,或者说更风骚。

刘老师哈哈哈大笑起来。

据说,那次颁奖会上,评委会主任说到这部作品,特别称赞:一篇写民警的作品,居然没有写一次破案,却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别具匠心。

5:作者有点醉意

边喝边聊,不知不觉,一瓶白酒见底了。酒毕,我要送刘老师回家,他说不用,他今天走路还没达标,于是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大院。我们只好打道回府。

当晚,刘老师从微信上问我:中江,酒醒何处?

我回复:今天高兴,我中午喝多了。

刘老师问:没事吧?

我说:没事,我在上班编稿。

其实,我下午回黄石后,在卫生间里摔了一跤,右手大拇指被划破一个大口子,流了很多血,过了几天才好。为了面子,我不好意思告诉刘老师。

匆匆写于2024年2月6日 [1]

作者简介

曹中江,从事新闻工作,爱好文学,偶有习作。老实做人,真诚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