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征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不朽的征兆》,又译《不朽颂:忆幼年而悟不朽》,英国浪漫主义哲理长诗。威·华兹华斯(见“丁登寺”)著。前4节作于1802年;其余部分作于1806年,全诗发表于1807年。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诗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灵魂的渊源、发展和命运。它是华氏最有争议的诗歌之一。它主要表现了诗人希望永葆儿童时代的天真纯洁和对自然的热爱的愿望。前4节,诗人对其经历同时也是人性共同的经历作了深深的、悲哀的回顾和询问。“我们注定要与恐惧和悲伤相伴”,“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我们自己‘伤害’我们周围生命的欢乐呢?”有助于诗人创作的热情似乎在离他而去。但在诗的较长的以后部分,他的自信心恢复。全诗含有哲理和心理学的寓意。诗人在后4节特别是第5节诗中引用了柏拉图的神话:灵魂先存于肉体作为一种意象来说明年轻孩子反应的强烈和纯洁;通过回顾灵魂的历史,回溯它到达那个阶段所经历的步骤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发现,是由于灵魂已经在人间变成了中心,这样已失去了其荣耀与美丽,它已几乎毁掉了其精神视野。依诗人看来,孩童的这些品质通过母爱而注入到他身上,然后向外向整个自然扩散。在结束诗节中,他向我们显示了这是可以重获的。忧郁的恐惧可以通过回到我们儿童时代所走过的那些简单的道路而得以抑制,我们必须在灵魂的这个生命中变成儿童一样。通过把早期的直觉与成熟的理智相结合,我们将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诗人的结论是:儿童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神赐的预言家”!儿童经历的生动性和纯洁性不仅能够塑造成人的性格,而且在成人中以一种永不能完全被窒息的反应能力继续生存着,成年人性情中的纯洁美好的部分都是保持了在童年时形成的东西。此诗后一部分在创作时显然有柯勒律治的《泪丧》的影子,两诗人都强调了兴奋时刻的创造性的成果。此诗常被认为是诗人的一种认知,即他那独特的创作源泉在离他而去,同时也显示出他不能完全地面对现实;但因此就断定他在1807年后就再没写出好作品则是错误的。这首涉及人生哲理的诗作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历程的一些颇具特点的看法,强调了童心的可爱可贵,间接地反映了他对昏浊的成人世界和冷酷的理性社会的反感。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1]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2],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不朽的征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
- ↑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