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big> ''' |- | File:3c6a00f19c5…”)
 
 
行 28: 行 28:
 
 诗词
 
 诗词
 
|}
 
|}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一首诗词。
+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是宋代诗人[[ 王十朋]] 所作的一首诗词。
  
 
==诗词原文==
 
==诗词原文==
行 37: 行 37: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 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 王十朋''' (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 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於 2023年4月9日 (日) 23:17 的最新修訂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

作品名稱: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

創作年代: 南宋

作者: 王十朋

文學體裁: 詩詞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是宋代詩人王十朋所作的一首詩詞。

詩詞原文

唾手科名尚少年,無窮事業更居前。 辛勤不寐思經意,卻笑邊韶好晝眠。

作者簡介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出生於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為對,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王十朋以名節聞名於世,剛直不阿,批評朝政,直言不諱。[1]

人物生平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 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於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時穎悟強記,7歲入塾,14歲先後在鹿岩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學通經史,詩文名聞遠近。少時就有憂世拯民之志,十七歲「感時傷懷」,悲嘆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19歲時寫出「北斗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的名句。

24歲時,小小的樂清縣學落成,居然能文賦詩,蓋世的才華震動了浙南的詩壇。33歲時在家鄉創辦梅溪書院授徒,34歲入太學。由於當時南宋政治腐敗,奸臣秦檜專權,科場黑暗,屢試不第。一直至他46歲時,秦檜死後,高宗即位繼帝主持殿試,王十朋得中狀元。後因論力主抗戰,並薦用愛國老將張浚、劉錡,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里。孝宗即位後,起知嚴州,未赴任召對除司封員外郎,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議,並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劾主和派代表、當朝宰相史浩,使之罷職。

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議紛起。他上疏稱恢復大業不能以一敗而動搖,未被採納。出知饒、湖等州,救災除弊,頗有政績。在文學上,他一生經過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進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臨安時,因此對雁盪山的感受極其親切。在此期間,他賦了大量有關雁盪的詩。他在《游靈岩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語》中,不僅對雁盪山作了依次總評價:「雁盪冠天下,靈岩尤絕奇!」而且還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雁盪山水浴成一體。雁盪山水鑄造了王十朋剛直不阿的崇高風格,他則以蓋世的才華歌頌了雁盪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氣,在雄偉奇秀,千姿百態的雁盪山水面前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曾在一詩中曰:「愧無筆力助莊嚴!」從此之後,「難下筆」就成為描繪雁盪山的「名句」了。

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離開泉州時,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還仿效饒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經的橋樑拆斷(後來當地百姓重新修復,用王十朋之號「梅溪」為名)。王十朋只好繞道離去,士民跟隨出境送到仙遊縣楓亭驛。

王十朋詩才橫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詩,大多是愛民憂民、寓含教育之作,詠蔡襄修建洛陽橋的詩、宴七縣宰詩、承天寺十奇詩、詠清源山詩等,都是流傳後世的佳篇。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丙子(初三)日(8月6日),王十朋在樂清縣家中逝世,享年60歲,諡忠文。泉州士民聞訊,會集在開元寺沉痛悼念,又在東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為紀念。[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