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八里墓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河子西乡下八里村,包括十余座辽墓,大部分为张氏家族墓。其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彩色…”)
 
行 1: 行 1: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河子西乡下八里村,包括十余座辽墓,大部分为张氏家族墓。其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彩色鲜艳,反映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为研究中国十二世纪辽代的社会历史、绘画史、天文科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下八里村辽墓二区也并入其中。
+
''' 下八里墓群''' 位于河北省[[ 张家口]] 宣化区河子西乡下八里村,包括十余座辽墓,大部分为张氏家族墓。其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彩色鲜艳,反映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为研究中国十二世纪辽代的社会历史、绘画史、天文科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将下八里村辽墓二区也并入其中。
  
 
==概况==
 
==概况==
  
 下八里墓群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下八里村东的张世卿墓,1972年被发现,1973年发掘。张世卿曾任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其墓由墓道、墓门和前后二室组成,室内有约有86平方米的壁画,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描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描写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墓顶上绘有彩色星象图,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中外合璧的星图,现开放参观。
+
 下八里墓群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下八里村东的张世卿墓,1972年被发现,1973年发掘。张世卿曾任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其墓由墓道、墓门和前后二室组成,室内有约有86平方米的[[ 壁画]] ,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描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描写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活,也反映了当时[[ 社会]] 生活的一个侧面。墓顶上绘有彩色星象图,以中国古代[[ 二十八宿]] 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中外合璧的星图,现开放参观。
  
1990年,在下八里村西北发现韩师训墓,墓早年被盗,墓室已充满泥土,出土遗物83件。壁画保存完好,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绘饮酒图、更衣图、备经图、进羹图等,和其他墓的壁画风格有所不同,用笔有书法的墨色韵味,设色淡雅,更受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
1990年,在下八里村西北发现韩师训墓,墓早年被盗,墓室已充满泥土,出土遗物83件。壁画保存完好,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绘饮酒图、更衣图、备经图、进羹图等,和其他墓的壁画风格有所不同,用[[ ]] 有书法的墨色韵味,设色淡雅,更受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1993年3月村民春灌时,在张世卿墓东南约50米处,发现地面渗水,为彻底了解地下分布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其中张世卿祖父张匡正和叔辈张文藻合葬墓保存完好,从中发现散乐图、茶道图和儿童跳绳图等多幅颜色鲜丽壁画。两墓内出土保存完好的桌、椅、盆架、衣架等木质家具,以及核桃、栗子等20余种食物和盘、碗、瓶、碟等大批瓷器、漆器、铁器。
+
1993年3月村民春灌时,在张世卿墓东南约50米处,发现地面渗水,为彻底了解地下分布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其中张世卿祖父张匡正和叔辈张文藻合葬墓保存完好,从中发现散乐图、茶道图和儿童跳绳图等多幅颜色鲜丽壁画。两墓内出土保存完好的桌、椅、盆架、衣架等木质家具,以及核桃、栗子等20余种食物和[[ ]] [[ ]] 、瓶、碟等大批[[ 瓷器]] [[ 漆器]] 、铁器。
  
1998年,下八里村北也发现砖室、石室古墓葬6座,称为下八里辽墓II区,墓均无封土,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中两座石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随葬品多残损丢失。出土木俑、瓷盘、骨刷、铜镜等器物,同样有保存较好的彩色壁画。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其并入下八里墓群。
+
1998年,下八里村北也发现砖室、石室古墓葬6座,称为下八里辽墓II区,墓均无封土,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中两座石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随葬品多残损丢失。出土木俑、瓷盘、骨刷、[[ 铜镜]] 等器物,同样有保存较好的彩色壁画。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其并入下八里墓群。
 +
 
 +
==参考文献==

於 2020年6月26日 (五) 13:12 的修訂

下八里墓群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區河子西鄉下八里村,包括十餘座遼墓,大部分為張氏家族墓。其中的壁畫內容豐富,彩色鮮艷,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並存交融的地方特色,為研究中國十二世紀遼代的社會歷史、繪畫史、天文科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將下八里村遼墓二區也併入其中。

概況

下八里墓群中最早被發現的是位於下八里村東的張世卿墓,1972年被發現,1973年發掘。張世卿曾任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其墓由墓道、墓門和前後二室組成,室內有約有86平方米的壁畫,分布於墓室四壁和頂部,描繪出行、伎樂、宴飲等活動,描寫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活,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墓頂上繪有彩色星象圖,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中外合璧的星圖,現開放參觀。

1990年,在下八里村西北發現韓師訓墓,墓早年被盜,墓室已充滿泥土,出土遺物83件。壁畫保存完好,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後室繪飲酒圖、更衣圖、備經圖、進羹圖等,和其他墓的壁畫風格有所不同,用有書法的墨色韻味,設色淡雅,更受宋代文人畫的影響。

1993年3月村民春灌時,在張世卿墓東南約50米處,發現地面滲水,為徹底了解地下分布情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了鑽探和發掘。其中張世卿祖父張匡正和叔輩張文藻合葬墓保存完好,從中發現散樂圖、茶道圖和兒童跳繩圖等多幅顏色鮮麗壁畫。兩墓內出土保存完好的桌、椅、盆架、衣架等木質家具,以及核桃、栗子等20餘種食物和、瓶、碟等大批瓷器漆器、鐵器。

1998年,下八里村北也發現磚室、石室古墓葬6座,稱為下八里遼墓II區,墓均無封土,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中兩座石室墓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隨葬品多殘損丟失。出土木俑、瓷盤、骨刷、銅鏡等器物,同樣有保存較好的彩色壁畫。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將其併入下八里墓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