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天主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海市闸北区天主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境内彭浦乡建立北孙宅天主堂。八一三日军入侵,教堂毁于战火。次年,由教会出钱、教友捐资修复。天主堂神父每隔一二个月来堂主持弥撒。民国36年(1947年)8月,堂内附设启明分校。民国36年,意大利鲍斯高慈幼会在中兴路、育婴堂路口,购地建胜利之后堂,附设一德小学。
解放初,境内有天主教堂2座,神父2人、修士修女2人,教徒600余人。1959年9月,成立闸北区天主教爱国会。1960年,胜利之后堂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孙宅天主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72年,拆除。
1979年10月,区天主教爱国会恢复。1991年底,进行胜利之后堂复堂工作。至1993年,参加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徒400余人。
天主教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1]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耶稣生母玛利亚为“圣母”。“信经”[2]是天主教权威性的信仰纲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读的经文。其中《使徒信经》是最古老的信经之一,共十二条,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创造人类。2.相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耶稣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受难(被处死)、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时将再次降临。3.相信天主圣神(即圣灵)、圣教会、肉身复活等。
教区是天主教[3]使用的一种管理区域或机构,由数个堂区组成,并设有一位主教[4]担任最高领导者。1946年,中国天主教正式实行圣统制,将原有的传教区性质的代牧区改为正式的教区。此后共设有21个总教区、100个教区,以及30个宗座监牧区(初具雏形、尚未成立正式教区的传教区域),目前仍是圣座认定的教区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