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教論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教論衡》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原文

唐德宗以誕日歲歲詔佛、老者大論麟德殿,並召給事中徐岱及趙需、許孟容、韋渠牟講說。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歸於善,帝大悅,齎予有差。此《新書》列傳所載也。白樂天集有《三教論衡》一篇云:「太和元年十月,皇帝降誕日,奉敕召入麟德殿內道場對御三教談論,略錄大端。第一座:秘書監白居易,安國寺引駕沙門義林,太清官道士楊弘元。」其序曰:「談論之先,多陳三教,讚揚演說,以啟談端。臣學淺才微,狠登講座。竊以義林法師明大小乘,通內外學,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臣稽先王典籍,假陛下威靈,發問既來,敢不響答。」然予觀義林所問,首以《毛詩》①稱六義,《論語》列四科。請備陳名數罷了。居易對以孔門之徒三千,其賢者列為四科,《毛詩》之篇三百,其要者分為六義。然後言六義之數,四科之目,十哲之名。復引佛法比方,以六義可比十二部經書,四科可比六度,以十哲可以比十大弟子。僧難云:「曾參至孝,百行之先,何故不列於四科?」居易又為辨析,乃曰:「儒書奧義,既已討論,釋典微言,亦宜發問。」然所問者不過芥子納須彌山一節罷了。後問道士《余庭經》中養氣存神長生久視之道,道士卻問敬一人而千萬人悅。觀其問答旨意,初非幽深微妙,不可測知,唐帝歲以此為誕日上儀,殊為可省。國朝命僧升座祝聖,蓋本於此。

注釋

①《毛詩》:《毛詩》最早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所作。

譯文

唐德宗在每年誕辰日的時候,都要詔佛教徒、道家在麟德殿展開辯論,並召來給事中徐岱以及趙需、許孟容、韋渠牟一干人等參加。開始時三家有些矛盾,但最終而同歸和好,皇帝十分高興,賞賜各異。見於《新唐書》列傳中的記載。在白居易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叫《三教論衡》,內容說:「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十月,皇帝生日,奉皇帝旨意召入麟德殿內道場對着皇帝三教進行辯論。這裡大記其略。第一座秘書監白居易、安國寺引駕沙門義林,太清宮道士楊弘元。」這篇文章在序中說:「在談論之前,先陳述三教,讚揚闡述,用來啟發談話開始。白居易我才疏學淺,不自量地登上講座。我自認為義林法師能闡明大小乘,精通內外學,在大眾中能發出像獅子吼一樣的聲音震驚世界。於是,我就考證先王典籍,藉助於陛下的威靈,面對提出的問題,認真回答。」然而我觀察義林提出的問題,開始從《毛詩》里引出六義,又從《論語》列出四科,讓對方把它們一一陳述出來。白居易回答是孔門有學生三千,其中的賢者可分為四科;《毛詩》有三百篇,其中主要的分為六義。接着說六義都是什麼,四科都是什麼,還有各個哲人的名字。然後又引用佛法做比方,說六義可比為十二部經書,四科可比為六度,十哲可相當於十大弟子。老僧又發難說:「孔子的學生曾參最孝順,各種品行也最優,為何卻沒有列入四科之中?」白居易又進行了辨析。他說:「儒家著作的深刻意義,已經討論過了,佛學經典的一些精微地方,也可以提出問題。」然而所問的不過是芥子納須彌山一節罷了。後來又問道士《余庭經》中養氣存神的長生久視之道如何?道士問起《孝經》中尊敬一人就會使千萬人高興。綜觀他們問答的情況,原本不在幽深微妙,不可測知,唐德宗皇帝每年把這當做誕辰慶典上的重要儀式之一,特別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朝皇上生日時讓僧人上朝祝聖頌安,大概也是由此而來的。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2]。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3]

視頻

三教論衡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