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国鼎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视频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8: 行 18:
 
|}
 
|}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 洛阳]] ,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ref>[http://www.hxlsw.com/history/Sanguo/jss/2009/0921/44954.html 公元229年 孙权称帝],华夏历史网,2009-09-21</ref> ,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 名词解释==
+
== 事件简介==
  
从公元220年起, 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 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 ,各 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 三国鼎立
+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 短时间内统一全 的可能性 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机会开始发展壮大 自势力。 三国鼎立 的局面逐渐形成 <ref>[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4/12353290.html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人民网,2010-08-05</ref>
  
==事件介绍==
+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之后,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怀疑曹操会攻击自己,在公元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公元215年,曹军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其子[[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caocao.html 谯城区人物:曹操],博雅人物网</ref>。
  
[[ 赤壁之战]]的 失利使[[曹 ]] 失去了 短时间内统 全国的可能性 刘双方则借此机会开始发展壮 各自势力 。三国鼎立 局面 逐渐 形成。<ref>[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4/12353290.html  原历史上真实 赤壁之战] 人民网 ,2010-08-05</ref>
+
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 刘璋]]的 地盘。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 关羽]]也向 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 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公元221年,刘备 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章武。公元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 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公元229年 ,孙 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国号 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 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 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 比较大,但是总 说来 力量大体平衡 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多年之久。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 荆州 。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之后,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 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怀疑曹操会攻击自己,在公元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公元215年,曹军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其子[[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caocao.html 谯城区人物:曹操],博雅人物网</ref>。
+
==相关信息==
 +
=== 荆州争 夺===
  
  公元211年 ,刘备 率部 入益州 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公元219年, 刘备 从曹军手中 汉中,[[ 关羽]] 也向 曹军 发起进攻 但是[[孙权]] 遣军袭杀关羽, 占领 荆州大 隔三峡 军相 持。公元221年 刘备在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年号 章武 。公元222 年,刘备 出兵与吴军相持于 夷陵 ,猇亭一 ,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汉 、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皇帝,建 [[东 王朝]]正式建立 不久之 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 ,三国 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 有时 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 说来,力量大体平衡, 足之势维持了四十多年之久 。  
+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 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 刘备进 取巴蜀 激起孙权不满 。刘备夺 汉中, 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 襄阳]] 、樊城(今襄樊) 曹军, 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 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 孙权遣军袭 取江陵,击 杀关羽, 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 荆州 ,不顾群臣反对,自统 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 进一步 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 ,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 机决战的方略 于[[ 章武]]二年(222 )火烧连营 大败 刘备 ,取得 夷陵 的胜利。<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6/08/content_5884451.htm 刘备 白帝城 “托孤”], 中国网,2005-06-08</ref> 蜀汉 因此 亦有北顾之忧 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 三国 较长 的鼎
  
==详细信 ==
+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 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行 44: 行 45: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ref>[http://www.sohu.com/a/34339119_112595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版图年份地图归纳] ,搜狐,2015-10-05</ref>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ref>[http://www.sohu.com/a/34339119_112595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版图年份地图归纳] ,搜狐,2015-10-05</ref>
  
===荆州争夺===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年)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刘备托孤===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6/08/content_5884451.htm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国网,2005-06-08</ref>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年)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夺权===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年)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ref>[http://www.sohu.com/a/350556815_99892961 司马懿夺权时,只有三千死士,为何能打败权倾朝野的曹爽?] ,搜狐,2019-10-30</ref>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年),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三分归一===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年)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王国的传奇历史),简称:三国。是[[中国]]古代 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频==
 
==视频==
行 82: 行 53:
 
<center>《中国通史》:三国鼎立</center>
 
<center>《中国通史》:三国鼎立</center>
  
<center>{{#iDisplay:c0119n1bz94|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c0119n1bz94|560|390|qq}}</center>
  
 
<center>群雄并起,三国鼎立</center>
 
<center>群雄并起,三国鼎立</center>
  
<center>{{#iDisplay:g0397sltu5j|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g0397sltu5j|560|390|qq}}</center>
  
 
<center>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赤壁之后形成三国鼎立!(英文版)</center>
 
<center>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赤壁之后形成三国鼎立!(英文版)</center>
  
<center>{{#iDisplay:s06312hlliv|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s06312hlliv|560|390|qq}}</center>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於 2020年1月10日 (五) 04:57 的最新修訂

三國鼎立

中文名 : 三國鼎立

對   象 : 魏、蜀、吳

年   代 :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性  質 : 政治局面

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1],至此三國正式成立。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事件簡介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機會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2]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為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而孫權為拓展勢力,占據了交州。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位之後,答應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懷疑曹操會攻擊自己,在公元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公元215年,曹軍攻占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其子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3]

公元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公元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即位自稱漢皇帝,年號章武。公元222年,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不久便病逝於白帝城。猇亭之戰以後不久,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東吳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多年之久。

相關信息

荊州爭奪

魏、蜀、吳三國爭奪荊州,引發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戰。劉備進取巴蜀,激起孫權不滿。劉備奪取漢中,鎮守荊州的蜀漢名將關羽也率軍自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北上,圍攻襄陽、樊城(今襄樊)曹軍,更使曹魏震動。曹操採納司馬懿等人的計謀,進一步離間孫權、劉備,促成孫權遣軍襲取江陵,擊殺關羽,而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劉備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群臣反對,自統大軍攻吳。孫權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5萬拒蜀軍,採取後退避銳、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於章武二年(222年)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4]蜀漢因此國力大損,孫吳亦有北顧之憂,戰後雙方重修舊好以抗強魏,致三國又有較長時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吳、蜀相互削弱,自身贏得休養生息的時機,國勢日益強盛。其間曹操病亡,曹丕稱帝,以魏代漢,籌謀南進。孫吳及時調整部署,轉而對付曹魏。憑藉長江天險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先是擊退魏軍三路進攻,繼又兩次迫退進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境)的魏軍,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長江一步。

歷史背景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複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複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淮南、漢中分別為魏吳、魏蜀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占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曹操於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後,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闢水軍訓練基地。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採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後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5]


視頻

三國鼎立相關視頻

《中國通史》:三國鼎立
群雄並起,三國鼎立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赤壁之後形成三國鼎立!(英文版)

參考資料

  1. 公元229年 孫權稱帝,華夏歷史網,2009-09-21
  2.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人民網,2010-08-05
  3. 譙城區人物:曹操,博雅人物網
  4. 劉備白帝城「託孤」,中國網,2005-06-08
  5.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版圖年份地圖歸納 ,搜狐,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