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国陶瓷-越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国陶瓷-越窑三国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一百多年,正处于汉末三国战后恢复期,瓷业生产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但因东南一带瓷场相对较为稳定,一些瓷场仍在持续生产,也烧制出一些精彩的产品。釉面仍以青黄色或黑色为主。制瓷工匠们较为注意产品的外观装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美化其产品,有的器物有很高的美学价值。[1]

[]

鉴赏与收藏

综述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的陶俑历史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俑不如唐代优美艳丽。但历来也为陶瓷收藏家所注意。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东西晋南北朝陶俑的市场价格一直上扬。于是市场上沾满泥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陶俑充斥古陶瓷市场,在收藏这类产品的时候要极细心地分辩其真假。三国两晋南朝的陶俑是殉葬品,人物和动物的身材比例失调,神态缺乏生气。相比秦汉的陶俑在艺术上存在严重倒退。直到北朝中晚期雕塑技巧日趋熟练,造型优,陶塑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三国南北朝陶塑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三国南北朝陶塑的胎土都没有经过陶洗,是用黄土高原的沙性粘土烧制。质地粗松容易破损,头,手,脚和其它细部很难完整,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粉化现象。赝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陶俑质地坚固,硬如石头,落地有声。从破坏的横截面看,越往胎心,色泽越白。但也有一些作伪者,采用陶土和石膏混合,烧制出来的陶俑胎土较疏松,也有表面粉化现象。这种用石膏混合的陶土,感觉上陶土十分细腻且火气十足。

色彩与胎质 从颜料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俑烧成了要彩绘,出土时有的已经色彩斑驳。有的出土后遇新鲜空气,颜色缓慢败退剥落,粘上泥土的有一种碱性物质粘合着。颜色和沾上的泥沙用水是不能冲洗干净的。赝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陶俑是用水剂染料彩绘,泥巴是糊上去的。只要用水一冲,所有的泥巴和颜色就能冲洗得干干净净。还有一种更具欺骗性赝品是彩绘以后再入炉焙烧,这种赝品的色彩是用水冲洗不掉。但色彩鲜艳,胎质坚实,细心监别,是能辨别出来的。

器型与文饰 收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首先要对照此时期的器型,文饰资料。一般来说此时期的器物胎土比较粗糙,多施半釉或釉不到底。由于烧制工艺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有的陶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多有脱釉的现象。由于年代久远,存世量少,一件器物,如少量脱釉,虽然品相不好,但也是有收藏价值。

发展简史

公元220年——589年的三百六十余年,是三国东西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处于分裂和敌对局面,北方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北方广大人民,手工业者,士族地主和商人大批南下,南方人口激增。人们开荒造田,围湖修堤,建窑烧瓷,贩卖经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建康,京口,江陵,山阴,成都,番禺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和重要城市的建设。为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南方的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窑场呈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唐代有名的越窑,婺州窑洪州窑,德清窑,南山窑都在这个时期的先后建立起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并形成体系。

艺术风格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东汉晚期已成功的烧制出青瓷和黑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业迅速发展,分布于浙江全省的窑场分别属于越窑体系,瓯窑体系,婺州窑体系和德清窑体系。其中以越窑体系的窑场分布最广,发展最快,质量最好,产品风格一致。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发展,是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制瓷工艺比东汉晚期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工艺上,除圆器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以外,还采用了印,镂,雕,拍,堆和模制等技术。因而能制成品种繁多,样式新颖的谷仓,扁壶,方壶,餐具,茶具,酒具,灯具,文具等。瓷器制品逐渐取代了竹,木,漆,金属制品。

三国西晋时,除了日常用品以外,还生产了大量适应丧葬习俗需要的冥器。如:猪圈,羊圈,鸡笼,谷仓,砻,磨,米筛等。三国时期越窑瓷器由于胎土粉碎工具的改革进步,胎质坚硬而细腻呈浅灰色。少量窑尾位置烧成温度不足的,胎质较松,呈淡黄色。三国时期越窑瓷器釉色以淡青色为主,胎釉结合牢固。纹饰仍然保留东汉晚期的许多特点,简练古朴。常见的依然是水波纹,叶脉纹,弦纹和铺首,三国晚期装饰逐渐趋向繁复。例如在谷仓上堆塑人物,走兽,飞鸟,佛像等。

与东汉晚期相比,三国越窑瓷器的花色品种大为增多。越窑瓷器发展到西晋,与三国相比有了明显的区别。胎骨比前代厚,胎色较深,呈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等都有生产。殉葬的冥器品种也有增加。纹饰更加繁复,出现了联珠纹,忍冬纹,飞禽走兽组成的纹饰。以及用龙虎等动物的头部装饰三足器,四足器的器足。胎质细密坚固,釉层光滑发亮具有便于洗涤,美观实用的特点,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只能满足贵族士大夫的需要,尚不能成为一般平民的日常用品。一直到了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造型趋向简朴,纹饰减少。日用青瓷出现了大众化和普及的趋势。

南方的青瓷正在迅速普遍地发展,并在日常生活用品中普及。北方一带却兵连祸结,昔日繁荣的经济却遭到严重的破坏,陶瓷业极端衰落。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公元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治的局面。由于暂时的穏定,南北方在人员,文化,艺术,工艺的交流成了可能。加上魏孝文帝实行汉化的政策。青瓷的制作工艺传入北方是很自然的事情。北方的青瓷器有其青瓷的时代特点,也有北方的地方风格,一般都是胎土厚重,胎土较粗,挂釉多不到底,釉色青灰,制作粗糙。与同时期南方越窑瓷器相比,在工艺和造型装饰上,存在着一种文化滞后现象。在地方风格方面北方青瓷具有浑厚耐用,质朴大方,实用性强的风格特点。

三囯铅釉陶器

三国的铅釉陶器,大都是制作粗糙的灰陶,质量差。器型受南方青瓷的影响,可见到类似南方青瓷的器型如: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等。铅釉陶的生产很少,直至北魏建国,因宫殿,深宅大院建筑的需要,出现了复兴的新局面。这种低温铅釉陶在汉代的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花色品种增加,釉色明亮,出现了黄地加绿彩,白地加绿彩,还有黄,褐,绿三彩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迈向了多色釉,它孕育了“唐三彩”,标志着北朝制陶艺术的新水平。三国,两晋北方的陶塑技术水平不高。对比秦汉的陶塑,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的倒退。三国,两晋的武士俑,形式大同小异,千篇一侓。这些武士俑大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人物俑缺乏写实,身材比例失调,骑马俑也缺乏写实,人和马的比例也失调。男侍俑和女侍俑呆态可掬,缺乏生气,工艺粗糙,艺术品位较低。北朝早期的的陶塑,技艺未见长进,陶俑的形态依然古拙生硬,一直到了魏孝文帝以后,陶塑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风行铅釉俑。这时各类人物俑身材,动物型状,匀称自然,神情生动。雕塑技巧熟练,造型优美,真正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水平。三国东西晋南北朝久经战乱,朝代更迭频繁。特别是北方长期兵连祸结,中国处于长期割据分裂之中。但是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人的陶瓷制作工艺。承前启后,为隋唐帝国辉煌的陶瓷业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三国纪年款

三国纪年款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在当时的越窑瓷器上。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重要窑场 三国瓷器产地以窑命名始于唐代,以产瓷地所在的州为名,称某州窑,或简称某窑。现代人研究唐以前瓷窑,为保持某地某窑产品的连贯性,仍借用唐以后命名。由于发现的古代窑址越来越多,假如遇到唐宋时同一州的地域内发现多处瓷窑的情况,往往用窑址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了。用州命名的窑,大多数为文献上已载,历史上已成定论者。

越窑 越窑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上虞等地唐朝时属越州,帮这一带瓷窑称做越州窑,简称越窑。实际上形成一个产品基本一致的瓷窑体系。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装饰工艺。由于瓷业发展,此时全国各地瓷器的风格渐趋一致,从器形到纹饰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正是鉴定瓷器的重要根据。

欧窑 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因窑址多分布在瓯江两岸而得名(不是以州名命名之一例)。瓯窑瓷器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多用褐色彩装饰。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

婺州窑 婺州窑分布在浙江金华一带,此处唐时为婺州。婺州窑瓷胎呈浅灰色或深紫色,较粗糙,风胎中颗粒,故多用化妆土。釉青灰或青黄,釉面开裂,有析晶现象(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

德清窑 德清窑在浙江德清县一带,以产黑釉瓷著名。胎呈砖红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乌黑如漆,釉面滋润,闪闪发光,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达8%以上。

湘阴窑 湘阴窑分布在湖南省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湘阴境内的瓷窑,唐代就叫岳州窑了,所以有人主张,最好把南朝时期的湘阴窑称做南朝岳州窑,使这一个窑的研究有前后的连贯性。此窑在南朝时,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质不太细密,少量胎中有气泡。秋购有青、黄、酱(即褐),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施半釉,较易剥落。

青羊宫窑 青羊宫窑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一带。南朝时的青瓷胎呈紫、红、淡红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为青褐色,上半釉易剥落。釉的玻璃质较强。

固驿窑 固驿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南朝时初创,产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为主,另有少量红褐色,砖红色,胎质粗糙,胎体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罗湖窑 罗湖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域县罗湖一带。这了尺是唐代洪州窑所在地。罗湖窑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不很高,较松。釉以青黄、米黄为主,开裂多,易剥落。

寨里窑 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一带。此窑青瓷器胎多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较高。釉青褐或青黄,厚薄不匀,容易剥落,但秋较明亮润泽。

中陈郝窑 中陈郝窑是近年来中国北方新发现的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的瓷器胎为青灰色,胎质较粗,釉为青或青绿色,里满秋釉外半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还有一些地方也生产瓷器,但为数不多,工艺技术也较落后,有特色的,重要的青瓷窑场就是上述这些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