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十年战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715 世界史料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三十年战争.jpg|350px|缩略图|右|<big>三十年战争</big>[http://pic.guoxuedashi.com/lishipic/4/159408.jpg 原图链接][http://www.guoxuedashi.com/b/9/252527/ 来自 世界史的图片]]]
  
 
'''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以[[波希米亚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家族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以[[波希米亚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家族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行 6: 行 7: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的情景。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的情景。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引导了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时候中欧与西欧出现了严重的变革,马丁·路德的路德派、喀尔文的喀尔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鲁派等被称作新教,各自流行,使欧洲分为[[天主教]](旧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随着查理五世在1555年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暂时结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
+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引导了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ref>[http://www.verydaily.com/history/eitem-8588.html 1517年10月31日 马丁·路德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张贴《九十五条论纲》],非常日报,2020-10-31</ref> ,这时候中欧与西欧出现了严重的变革,马丁·路德的路德派、喀尔文的喀尔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鲁派等被称作新教,各自流行,使欧洲分为[[天主教]](旧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随着查理五世在1555年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暂时结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
  
 
==掷窗事件==
 
==掷窗事件==
  
 自1526年开始,因联姻关系[[波希米亚]]国王由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583年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将宫廷搬到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并对于当地的新教徒采取宽容态度。1611年鲁道夫二世的弟弟马提亚斯继位,1617年他安排堂兄斐迪南二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残酷的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人们在图恩伯爵的率领下冲进王宫,将斐迪南二世派来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是为布拉格抛窗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
+
 自1526年开始,因联姻关系[[波希米亚]]国王由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583年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将宫廷搬到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并对于当地的新教徒采取宽容态度。1611年鲁道夫二世的弟弟马提亚斯继位,1617年他安排堂兄斐迪南二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残酷的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人们在图恩伯爵的率领下冲进王宫,将斐迪南二世派来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是为布拉格抛窗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 独立]]
  
 
==战争影响==
 
==战争影响==
行 20: 行 21:
 
 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结束时,这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的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
+
[[战争]]结束时,这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的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行 26: 行 27:
 
===荷瑞独立===
 
===荷瑞独立===
  
 这场战争后,[[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为新的海上霸主。
+
 这场战争后,[[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为新的海上霸主<ref>[http://lishi.xuexila.com/deguolishi/19247.html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学习啦,2017-2-28</ref>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衰落===
行 40: 行 41:
 
 瑞典国王取得了日耳曼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波美拉尼亚),并因此成为了日耳曼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日耳曼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达克特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瑞典国王取得了日耳曼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波美拉尼亚),并因此成为了日耳曼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日耳曼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达克特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
==视频==
 +
===<center> 三十年战争  相关视频</center>===
 +
 +
<center>《世界历史》 第35集 三十年战争(1)</center>
 +
<center>{{#iDisplay:g0145dabn9g|560|390|qq}}</center>
 +
 +
<center>国际关系史:三十年战争</center>
 +
<center>{{#iDisplay:s1404twcp1d|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Category:715 世界史料]]
 
[[Category:715 世界史料]]

於 2020年9月10日 (四) 11:40 的最新修訂

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戰雲密布

163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布賴滕費爾德會戰戰勝神聖羅馬帝國的情景。

1517年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引導了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1],這時候中歐與西歐出現了嚴重的變革,馬丁·路德的路德派、喀爾文的喀爾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魯派等被稱作新教,各自流行,使歐洲分為天主教(舊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隨着查理五世在1555年簽署《奧格斯堡和約》,暫時結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戰爭。

擲窗事件

自1526年開始,因聯姻關係波希米亞國王由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1583年帝國皇帝兼波希米亞國王魯道夫二世將宮廷搬到波希米亞的布拉格,並對於當地的新教徒採取寬容態度。1611年魯道夫二世的弟弟馬提亞斯繼位,1617年他安排堂兄斐迪南二世擔任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二世殘酷的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人們在圖恩伯爵的率領下衝進王宮,將斐迪南二世派來的兩名欽差從窗口投入壕溝,是為布拉格拋窗事件,並成立臨時政府,由三十位成員組成,宣布波希米亞獨立

戰爭影響

日耳曼分裂

由於日耳曼是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其經濟遭到極大破壞,給當地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和痛苦記憶。而且戰後諸侯國自立,其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間接令神聖羅馬帝國變得名存實亡。

戰爭開始時,神聖羅馬帝國只不過是一個空殼。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實際權力僅局限於他們的家族領地,例如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在帝國境內的其他地方,數百個領主統治着他們各自的公爵領地、伯爵領地、主教轄區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裡。

戰爭結束時,這裡的情況並沒有多少改變。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貴,而各類領地實際上依舊是獨立的實體。的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賦予這些領地的統治者實行他們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權利,這在理論上使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獨立。然而實際上,他們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約束。因此三十年戰爭和《和約》對他們的地位沒有什麼影響。

這場戰爭,給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擊,使它在歐洲恢復天主教統治和建立大一統帝國的計劃成為泡影。

荷瑞獨立

這場戰爭後,荷蘭瑞士的獨立受到保障,而荷蘭更為新的海上霸主[2]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戰爭中不論陸戰還是海戰均告失利,並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興起

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阿爾薩斯與洛林,並獲得了歐洲霸主的地位。

瑞典崛起

瑞典國王取得了日耳曼的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波美拉尼亞),並因此成為了日耳曼的諸侯,可以隨時插手日耳曼的內部事務。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萬達克特的賠款,並從此一躍成為北歐強國。

視頻

三十年戰爭 相關視頻

《世界歷史》 第35集 三十年戰爭(1)
國際關係史:三十年戰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