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七言绝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言绝句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 ,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 、 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李白的《 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 江南逢李龟年 》、 厉声教的《 观潮有感 》等。

体裁沿革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其起源已不甚清楚。 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 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 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 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 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 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 《 燕歌行 》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 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 ,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 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 李白、王昌龄、 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 、 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 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 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 李白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 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不少,如李益刘禹锡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 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 、 李商隐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1][2][3]

诗体格律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 ,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 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 [4]

格律对照

七言绝句顺粘格(正格)(首句押韵)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偏格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品

===闺怨 王维===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凉州词二首[5] 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6] ,一片孤城万仞山[7]
羌笛何须怨杨柳 [8],春风不度玉门关[9]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10]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1]

注释

  1. 毕士奎.王昌龄为七绝创作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 潘善祺 . 诗体类说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97-239
  3. 陈伯海 . 唐诗学引论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139-149
  4. 陈伯海 . 唐诗学引论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139-149
  5. 凉州词:又名《 出塞 》。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 《 乐府诗集 》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6.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7.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8. 羌笛:属横吹式管乐。 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杨柳:《 折杨柳 》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9.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0.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11. 来:语助词,无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