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十二连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十二连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自秦、汉以来,银川兴修了秦渠、汉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黄灌溉区,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环境。到了明清时期,因大量兴建的水渠缺少相应的排水设施,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渠间洼地积水,水多则成湖,进而形成“七十二连湖”的盛景,因此银川在历史上有“水抱城”的称谓。

基本内容

中文名:七十二连湖

占地面积:50000 公顷

地理位置:银川市

著名景点:黄灌文化

概况

地质构造

银川平原位居贺兰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陷落地带,低洼地星罗棋布。黄河千百万年来摆动,加上贺兰山山洪不断侵袭,地下水位抬高,给银川平原留下丰富的湿地资源。

湿地

银川湿地具有显著的湿地生态特征和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是全球东亚-澳大利亚及我国西部地区重要鸟类迁徙中转站。湿地周边有黄河、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风蚀荒漠等多种景观地貌,融合了精巧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与雄伟广袤的大漠风光;湿地包涵了湖泊沼泽河渠、鱼塘、稻田等湿地类别,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具有相对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作为干旱地区的湿地,具有长期稳定的补水来源。

银川湿地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区少见。全市有湿地400多处,湿地面积5.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占52%。全市有自然湖泊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个。有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鸣翠湖、阅海、黄沙古渡、宝湖、鹤泉湖)、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黄河外滩)、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银川市相继兴建典农河、连通阅海和西湖、打造银川黄河湿地公园、建设银川市东南水系、启动京藏高速公路水系连通工程、完成宝湖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呈现“七十二连湖”新风景。

生态

银川湿地野生动物共有6纲23目49科153种和66个亚种,占自治区湿地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86.1%。特别是水禽资源丰富,全市有湿地水鸟159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

历史

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时常易决口。以银川地区来说,由于渠道阻隔,除最东侧的惠农渠外,其它干渠均不能安全退水入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入湖沟,这就造成了历史上银川平原中下游地区沟道混乱、洼地积水、湖沼密布的局面。

这种湖沼随着灌区开发而出现的次生湖,自汉唐开始,至清初以后达到高峰,可称之为渠间洼地湖。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今银川)附近即有长湖、月湖等有名的较大湖泊48个,河东河西均有“七十二连湖”之说。“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由1935年测绘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唐徕渠流域图”等图可见,几乎大多数支渠末端均为湖沼,比如较大的有沙湖、长湖、马家湖、农湖等。

人为造成的这种渠间洼地湖众多,使银川湖沼面积在清代和民国期间达到历史时期最大值。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扩展,大面积围湖造田、填湖盖楼,湖泊群日渐萎缩。

到21世纪初,银川的湖泊湿地由原来的6.7万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城内外10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只剩下10来个,而且彼此相隔甚远,水源枯竭,灌排不畅,生态退化。

管理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银川同时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了《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办法中对银川湖泊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湿地保护范围、合理利用湿地、防止污染和破坏湿地等作了规定,并对该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了初步规划,确定了“城内湿地以治理为主,城边湿地以恢复为主,城郊湿地以自然保护为主”的总原则。[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