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访戊申翁于燕园
《七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访戊申翁于燕园》是一首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中国新诗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1]几千年沉积封闭的格局,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视野,形成与欧美近现代诗、中国古典诗歌相互参照的诗歌话语系统,涌现出许多杰出诗人和大批优秀作品,创造和更新了中国诗的传统。
“ |
定交二十载,水淡情愈浓。伯劳与秋燕,分飞各西东。 会合非人力,辇下忽相逢。登堂复入室,鸿光未改容。 闻道收余烬,充栋惊童蒙。前贤留手泽,启箧劳亲躬。 抚卷长太息,举杯意无穷。座上有佳客,谦谦君子风。 自言富庋藏,绛云一炬同。且喜皆健饭,食肉飧秋菘。 出门游废苑,荆棘狐兔丛。犹存长乐瓦,无复玉华宫。 爱君谈故实,罗列满腹胸。历历如指掌,百年数衰隆。 夕阳垂木末,天际暮霞红。俄顷各归去,欢娱一日终。 驱车度井陉,云山百万重。晚节宜相葆,如彼岁寒松。 |
” |
— [现代]孙玄常 |
目录
新诗诗体介绍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2]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典诗歌内容分类大全 ,搜狐,2017-03-02
- ↑ 浅谈新诗的语言艺术,搜狐,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