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承运」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5 次修訂)
行 3: 行 3:
 
| 英文名    =  Ding ChengYun
 
| 英文名    =  Ding ChengYun
 
| 图像    =   
 
| 图像    =   
[[File: 丁承运.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chinaso.com/detail?q=%E4%B8%81%E6%89%BF%E8%BF%90&idx=5 原图链接]  [http://image.chinaso.com/detail?idx=5&q=%E4%B8%81%E6%89%BF%E8%BF%90&id=-5760228728263844304  来自 国搜 图片]]]
+
[[File:U=3043488557,4197279976&fm=26&gp=0.jpg|缩略图| 居中|[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undefined&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4%B8%81%E6%89%BF%E8%BF%90&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cs=3043488557,4197279976&os=809778646,284771910&simid=3364578431,4262212932&pn=3&rn=1&di=14836272880&ln=443&fr=&fmq=155140828450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0,0&istype=0&ist=&jit=&bdtype=0&spn=0&pi=0&gsm=0&objurl=http%3A%2F%2Fs3.sinaimg.cn%2Fmiddle%2F823aa446gafcb27cd2312%26690&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4%B8%81%E6%89%BF%E8%BF%90   来自 百度 图片]]]
 
| 图像说明 =   丁承运 |center
 
| 图像说明 =   丁承运 |center
 
|出生日期 =    1944年
 
|出生日期 =    1944年
行 13: 行 13:
 
| 职业    =   学者,琴、筝演奏家
 
| 职业    =   学者,琴、筝演奏家
 
| 主要成就 =   复原失传千年的瑟
 
| 主要成就 =   复原失传千年的瑟
|知名作品 =   《吟猱论》<br>《中国造琴传统抉微》<br>《汉唐乐调研究》<br>《琴瑟和鸣》等 }}
+
|知名作品 =   《吟猱论》<br>《中国造琴传统抉微》<br>《汉唐乐调研究》<br>《琴瑟和鸣》等}}
  
'''<big>丁承运</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 (1944年3月 - ) 号'''夷门居士''',原籍[[河南]]邓州,出生于[[河南]][[开封]]。自幼学琴、筝于胞姊[[丁伯苓]],后从[[顾梅羹]]、[[张子谦]]、[[王省吾]]诸先生游。
 +
196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民族器乐系,发表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论吟猱》、《清、平、瑟调考辩》、《朱载(土育)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等二十余篇,打谱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等。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代著名学者与琴、筝演奏家,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国筝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等。<ref>[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8/06/28289691_0.shtml 丁承运:承古琴雅韵 传青年学子]凤凰网,2015-04-30</ref><br>
 +
<p style="text-indent:2em;"> 2011年,丁承运先生被文化部委任为“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唯一代表古琴专业会长。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学界评价其演奏“雄浑高古,儒雅蕴籍,体现了一位[[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为当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ref>[http://hb.sina.com.cn/view/yc/2013-02-28/120956160.html 武汉音乐学院古琴名家丁承运教授专访]新浪网,2013年2月28</ref>
  
''' 丁承运''': 当代琴 ,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国筝会常务理事。生于河南开封,自 学琴 于胞姊 丁伯苓,后 顾梅羹、 张子谦 王省吾诸先生游。1969 年毕业 于湖北 艺术学 院民族 乐系, 发表 论文 《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论吟猱 》、《清、平、瑟调考辩》、《 朱载(土育) 》、《梅花三弄 源》等 十余篇 打谱琴曲《神人畅》、《白雪》、《 》《 石上流泉
+
==个人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号夷门居士,原籍河南邓州,1944年3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古琴]]名家。自幼学琴、筝于胞姊丁伯琴,后师从[[古琴]]大师[[顾梅羹]]与[[张子谦]]先生,并从中州琴家[[陈仲巳]]、[[陈树三]]、[[黄松涛]],中州筝家[[王省吾]]诸先生游。治琴学凡四十余年,并致力于中国乐律学、中州筝派的发掘研究,琴、瑟、筝乐器的研制,发掘并恢复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宝弦及演奏法,抢救并推广濒于式微的中州古调,主张推行中国音乐传统的传习方式等。打谱发掘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卿云歌》、《修禊吟》、《流觞》<ref>[http://www.360kuai.com/pc/945c5057c2c409479?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  丁承运 老师演绎《酒狂》姐妹古琴曲《流觞》]快咨讯网,2019-01-18</ref>等十余首。为 当代 中州琴派、中州筝派的代表人。且自幼热爱中国文化与艺术,从13岁起,先后师从[[靳志]]、[[武慕姚]]、[[蔡德全]]等先生学习诗文、书画。还跟鲁文渠、范景义等前辈学练少林、太极功夫。正所谓弹琴功夫在 外,获益匪浅。在开封打下的文化功底对他以后的审美取向和在艺术上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而所学的中国功夫对他后来弹琴所独具的如棉裹铁的发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
 
 +
==个人经历==
 +
*196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器乐系
 +
*1972年执教于河南大学
 +
*1981年任讲师
 +
*1986年任副教授
 +
*1992年任教授兼音乐系主任
 +
*1998年任河南大学音乐艺术研究所所长
 +
*2001年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
 
 +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任[[ 中国音乐学院]] 客座[[ 教授]] [[ 台湾]] 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国筝会常务理事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等。
 +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丁承运先生被文化部委任为“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唯一代表古琴专业会长
 +
2018年1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三套综艺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ref>[http://www.sohu.com/a/219565605_336397 丁承运教授受邀点评张国立主持的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之唐琴《彩凤鸣岐》并被浙江博物馆聘为《古琴演奏家》(附视频)]搜狐网,2018-01-29</ref>
 +
 
 +
==出身名门==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丁承运出 生于河南开封 一个书香琴韵之家。其实,作为丁家这个一门书香的后人,祖籍是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丁氏家族乃邓州望族 ,自 明初其始祖公丁从善随孔显镇抚邓州算起,丁氏家族在邓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族人丁钲善琴棋书画,是独冠当时的古琴家,著有《琴谱》八卷。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的爷爷[[丁敬学]]、外公[[宋雅堂]]都是精通琴棋书画之人。其父[[丁轸宇]]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 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科学院深造,1941年回国任教于母校河南大学。其母[[宋慧芝]]也精通琴棋书画,11岁考入开封北仓女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 。丁纪园的 艺起初就是由母亲传授。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兄弟姐妹6人中有4人学习音乐,二姐即是我国古 名家 丁伯苓 。从10岁开始 丁承运便跟着二姐学习古琴、古筝等乐器,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上了中学以 ,丁承运对古琴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二姐引荐,他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 顾梅羹 教授为师,成为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传人。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丁承运来到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读书,与武汉的一些古琴老先生,如陈树三、黄松涛 范文运等人结为琴友,来往甚密,经常周末“雅集”到一起,切蹉技艺。遗憾的是,随后不久“文革”开始,“雅集”被取缔,古琴也被砸了。
 +
[[File:U9481P1190DT20130228121104.jpg|缩略图|左|350px|[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丁承运 付丽娜夫妇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 1972 ,丁承运大学 毕业 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河南省政府接待外宾,经常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丁承运有机会重拾古琴。
 +
 
 +
== 艺术 贡献==
 +
<p style="text-indent:2em;">传统的古琴声音很小,影响演出效果,曾经 过木工的丁承运决定改进古琴,2年后,他制作出了第一张古琴,在小型演奏厅演出时不再需要麦克风。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丁承运对唐代以来的琴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乐 》上 发表 《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的长篇论文,开始在古琴领域崭露头角。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承运功不可没。文化部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之一,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 神人畅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与琴 筝演奏家,学界评价其演奏“雄浑高古,儒雅蕴籍,体现了一位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为当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近年在古瑟定弦及演奏法研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使失传千余年之古瑟重新鸣响。在乐学研究方面,继1983年发表论文 《清、平、瑟调考辩 》之后,又经二十年锲而不舍地潜心研究,遂逐步揭开了千古之秘的汉唐清商三调、楚调、侧调之谜。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论吟猱 》、《琴 调溯源》、《论五音调》、《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等数十篇;1992年曾主办清商乐 讨会;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古琴独奏及琴瑟合奏音乐会,音清韵雅,广受好评。
 +
==艺术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说起学琴,丁承运始启蒙于二姐丁伯苓,后来二姐又把他介绍给了她的老师——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他就常常利用假期到沈阳跟顾老学琴,在顾老的教诲下,使他逐步步入了古琴艺术殿堂。<ref>[http://news.whcm.edu.cn/info/1025/3601.htm “左琴右书——丁承运琴书作品展”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武汉音乐学院网,2014-11-13</ref>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来,丁承运到武汉读书,音讯遂稀。直至1978年,丁承运到顾老的湖南老家去看望他。这次,顾老把着丁承运的手把“百瓶斋”本《流水》的弹法教给了他,并嘱咐他早日把《广陵散 等曲理出来。几天中,丁承运不停地请教,话题由弹琴、打谱、琴人 琴史到造琴,顾老有问必答,终日无倦容。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2年丁承运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当时,河南大学常有接待外宾的任务。一次偶然的机会,日本芭蕾舞艺术家[[松山树子]]来访,丁承运用古筝弹了从古琴移植的《平沙落雁》。松山树子非常赞赏,她说:“我闭着眼睛听了你的演奏,不像是一张琴在弹,而像有十张琴在弹奏一样。”这次活动在当时的外事活动中影响很大,也使他有机会经常为外宾演奏,他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公开场合演奏古琴。
 +
<p style="text-indent:2em;">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利用假期,背着他自制的变体伏羲式大琴,到上海向广陵派艺术大师张子谦先生求教。张老看他对古琴艺术这么执著,不顾年事已高,倾囊相授。除了张老擅弹的广陵派名曲 《梅花三弄 》、《龙翔操》等曲外,还特别学了郭楚望的名曲《[[潇湘水云]]》。丁承运用了5天学下了这首大曲。离开上海时,在姚炳炎先生家雅集,他又弹了这首《潇湘水云》向大家汇报,颇得上海老一辈琴家赞赏。
 +
 
 +
==艺术特点==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来,经过了多年的磨练,在操缦生涯中,丁承运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究与理解,逐渐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风格。出音沉雄苍古,如棉裹铁;运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琴风雅正蕴藉,气象高远;处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机而时出新意。在当今举世崇尚表现、技巧的风气中,他弹琴的格调更显得朴厚大雅,与众不同,浸透着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显示着创造性继承的魅力与智慧。在恪守传统的同时,他也并非固步自封,而一直是精钻求之,不断赋予古谱以新的理解与诠释,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他常说的以古琴凸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
<p style="text-indent:2em;">《诗经》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可谓自古瑟不离琴,琴不离瑟。但自唐末以后,古瑟成为宫廷摆设,“琴瑟和鸣”便失传了。2000年,丁承运根据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将失传已近千年的古瑟复原。他的妻子傅丽娜也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夫唱妇随,主动承担了弹瑟的任务,二人经常研究切磋。丁承运教授的古瑟复制及其弹法的发掘,加上其夫人对古瑟细腻的演绎,使“琴瑟友之”成为可能,二人的合奏也成了真正的“琴瑟和鸣”,一时在琴界传为佳话。夫妻二人曾多次在美国、台湾省、中国香港等地举办琴瑟音乐会,每次总能刮起一阵“琴学飓风”。
 +
[[File:30dc4536e58d40999c98443499396cc1.jpg|缩略图|右|350px|[http://china.eastday.com/c/20180128/u1a13626918.html 丁承运(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来 于东方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说他家在开封已是三代人了:自祖父到开封开办针织传习所,父亲丁轸宇系河南大学毕业,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丁承运是在开封读完中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河南大学任教30年。他成长于开封,在开封度过了他的前半生。他的妻子傅丽娜也是开封人,曾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2001 年调入武汉音乐学院,所以他们对开封有着极深的感情。他著文常自称夷门琴士或夷门居士,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开封人。他说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开封一次,看看不断变化着的故乡的面貌,看望培育关怀过自己的师友乡亲。
 +
 
 +
==艺术作品==
 +
<p style="text-indent:2em;">《琴瑟和鸣》是金蜂唱片最近推出的一张古乐专辑,同时这张唱片也是全球首张琴瑟和鸣专辑。<ref>[http://www.51zheng.com/yfkx/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0314 丁承运付丽娜琴瑟音乐会]古筝音乐网, 2016-2-16   </ref>
 +
琴,指的就是古琴。而瑟也是我国古代的最重要的弦乐器之一,在上古时代与琴齐名。在《诗经 》等 古籍当中有大量的琴瑟合奏的描写,如“妻子好合,如调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琴瑟合奏何等清雅。在唱片中请来了国内著名的丁承运教授及其妻子付丽娜担任琴瑟演奏,丁承运教授对于古瑟的复制及其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加上丁夫人对古瑟细腻地演绎,成就了这张《琴瑟和鸣》。在唱片中共收录了8首作品,其中四首是琴瑟合奏,包括了《神人畅》、《阳关三叠》、《渔櫵问答》、《关山月》。在唱片当中大家可以领略到琴瑟合奏的那种超凡脱俗的音响效果,丁承运夫妇出神入化的演奏可以说再现了琴瑟和鸣的千年遗韵。
 +
 
 +
 
 +
==人物成就==
 +
 
 +
'''湖北艺术家丁承运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
<p style="text-indent:2em;">24日,由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组织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揭晓,<ref>[http://china.eastday.com/c/20180128/u1a13626918.html 【发布】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东方网,2018-1-28</ref>武汉市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成为10名获奖者之一<ref>[http://topics.gmw.cn/2017-12/28/content_27214205.htm 丁承运]光明网,2017-12-28</ref>。
 +
 +
 评委会对其颁奖词说:高山觅流水,他让千年的古琴在今天遇到了民族传承的知音;阳春笑白雪,他用七弦弹奏出古琴欣欣向荣的春天。<br><br>
 +
'''打谱”再现 十余 首古琴曲'''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琴筝演奏家,音乐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丁承运功不可没。我国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文献中以较大 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畅》。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古代琴谱又称为“减字谱”,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因为这种古老的记谱法存在一定的传播局限性,我国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将其恢复成可以演奏的音乐。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丁承运根据《西麓堂琴统》 打谱 出古 琴曲《神人畅》 。那遍及十三个徽位的泛音,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那深沉坚实的散、按音,苍劲雄健,如江河行地;令人耳目一新的七声古音阶旋律,古朴粗犷 豪爽跌宕的舞蹈节奏,动人心魄,使人陶醉。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最经典的打谱琴曲之一。
 +
<p style="text-indent:2em;">至今,丁承运已打谱弹奏出 《白雪》 《卿云歌》《扊扅歌》等十余首古琴曲。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根据音乐的特点,一次一次尝试打谱,从而恢复一首古琴曲,少则数十天,多则需要半年, 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br><br>
 +
'''成功复原古瑟,与妻子再现“琴瑟和鸣”'''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文献中几乎所有提到琴或瑟的地方都是琴瑟并称。例如《诗经》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更有用“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ref>[https://new.qq.com/omn/20180701/20180701B15YU2.html 琴瑟和鸣——采访古琴大师丁承运教授]腾讯网,2018-07-01</ref>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丁承运开始研究古琴与古瑟的合奏。2000年,他根据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将失传已近千年的古瑟复原。丁承运的妻子傅丽娜也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夫唱妇随,她主动承担了弹瑟的任务,二人经常研究切磋。一直到2003年,两人终于使“琴瑟友之”成为了现实。
 +
<p style="text-indent:2em;">如今,二人共同研究琴瑟弹奏并出版《琴瑟和鸣》音乐集已成为乐坛佳话。夫妻二人曾多次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国外多地举办琴瑟音乐会,每次总能刮起一阵“琴学飓风”。
 +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外,丁承运的女儿[[丁霓裳]]也是一名古琴演奏者,每当这一家三口同时登台演奏琴瑟,总会让观众们赞叹不已。<br><br>
 +
'''今年定下5个“小目标”创新古琴艺术'''
 +
<p style="text-indent:2em;">2017年,丁承运的足迹遍布全国,他不断举办古琴大师班、大型演出 讲座等,并且推出了一张 白雪逸音——丁承运古琴艺术》黑胶唱片。他高兴地告诉记者:“2003年中国古琴申报联合国非遗时,全国能熟练演奏古琴的人数在52人左右,经过我们十几年的推广,如今仅武汉的古琴演奏者就不止这个数目。不过,全国高水平的古琴演奏者还是非常有限,很多演奏者的水准急亟需提高,这也是我去年努力的方向。”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丁承运也为古琴艺术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献出了所有才智与毕生精力。2018年,这位年过七旬的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又给自己定下了一系列新目标:一是集中发掘琴歌艺术,即让古琴可以一边弹一边唱;二是发掘古琴与古筝、箜篌等不同乐器的 奏方式;三是举办一场与古琴有关的书法作品展;四是出版一部《古琴打谱集 ,将更多仅有指法的古谱变成可以演奏的音乐;五是将自己在国家图书馆的系列大型讲座文稿结集出版。<ref>[http://fashion.eastday.com/a/181121075215944.html [礼赞改革开放40年]丁承运:让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东方咨询,2018-11-21</ref>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承运说:“古琴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只有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才能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且得以传承发展。”<ref>[http://news.hbtv.com.cn/p/1130394.html   湖北艺术家丁承运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委评语亮了 ]    湖北网台 </ref>
 +
 
 +
==视频==
 +
 
 +
<center>丁承运 琴瑟和鸣 神人畅
 +
{{#iDisplay:c0543tx6ljo|580|420|qq}}
 +
</center>
 +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
[[Category:学者]]
 +
[[Category:古琴演奏家]]
 +
[[Category:中国人]]
 +
[[Category:音樂家]]
 +
[[Category: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於 2024年2月2日 (五) 21:43 的最新修訂

丁承運
丁承運
英文名 Ding ChengYun
出生 1944年
河南開封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夷門居士
籍貫 河南鄧州
職業 學者,琴、箏演奏家
知名作品 《吟猱論》
《中國造琴傳統抉微》
《漢唐樂調研究》
《琴瑟和鳴》等

丁承運 (1944年3月 - ) 號夷門居士,原籍河南鄧州,出生於河南開封。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苓,後從顧梅羹張子謙王省吾諸先生游。 196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發表論文《中國造琴傳統抉微》、《論吟猱》、《清、平、瑟調考辯》、《朱載(土育)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等二十餘篇,打譜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等。

當代著名學者與琴、箏演奏家,現任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台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律學學會理事、中國箏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名人協會會員等。[1]

2011年,丁承運先生被文化部委任為「中國崑曲古琴研究會」唯一代表古琴專業會長。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學界評價其演奏「雄渾高古,儒雅蘊籍,體現了一位學者演奏家的完美結合」,為當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2]

個人簡介

丁承運,號夷門居士,原籍河南鄧州,1944年3月出生於河南開封。古琴名家。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琴,後師從古琴大師顧梅羹張子謙先生,並從中州琴家陳仲巳陳樹三黃松濤,中州箏家王省吾諸先生游。治琴學凡四十餘年,並致力於中國樂律學、中州箏派的發掘研究,琴、瑟、箏樂器的研製,發掘並恢復失傳千餘年之古瑟寶弦及演奏法,搶救並推廣瀕於式微的中州古調,主張推行中國音樂傳統的傳習方式等。打譜發掘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卿雲歌》、《修禊吟》、《流觴》[3]等十餘首。為當代中州琴派、中州箏派的代表人。且自幼熱愛中國文化與藝術,從13歲起,先後師從靳志武慕姚蔡德全等先生學習詩文、書畫。還跟魯文渠、范景義等前輩學練少林、太極功夫。正所謂彈琴功夫在琴外,獲益匪淺。在開封打下的文化功底對他以後的審美取向和在藝術上的發展有着重大的影響,而所學的中國功夫對他後來彈琴所獨具的如棉裹鐵的發音也有着很大的關係。

個人經歷

  • 196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器樂系
  • 1972年執教於河南大學
  • 1981年任講師
  • 1986年任副教授
  • 1992年任教授兼音樂系主任
  • 1998年任河南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所長
  • 2001年任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現任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台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律學學會理事、中國箏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名人協會會員等。

2011年,丁承運先生被文化部委任為「中國崑曲古琴研究會」唯一代表古琴專業會長。 2018年1月28日晚中央電視台第三套綜藝頻道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4]

出身名門

1944年,丁承運出生於河南開封一個書香琴韻之家。其實,作為丁家這個一門書香的後人,祖籍是河南鄧縣(今鄧州市)。丁氏家族乃鄧州望族,自明初其始祖公丁從善隨孔顯鎮撫鄧州算起,丁氏家族在鄧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族人丁鉦善琴棋書畫,是獨冠當時的古琴家,著有《琴譜》八卷。

丁承運的爺爺丁敬學、外公宋雅堂都是精通琴棋書畫之人。其父丁軫宇畢業於河南大學經濟系, 193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經濟科學院深造,1941年回國任教於母校河南大學。其母宋慧芝也精通琴棋書畫,11歲考入開封北倉女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丁紀園的琴藝起初就是由母親傳授。

兄弟姐妹6人中有4人學習音樂,二姐即是我國古箏名家丁伯苓。從10歲開始,丁承運便跟着二姐學習古琴、古箏等樂器,對古琴更是情有獨鍾。

上了中學以後,丁承運對古琴的痴迷一發不可收拾。通過二姐引薦,他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顧梅羹教授為師,成為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傳人。

1964年,丁承運來到武漢音樂學院的前身湖北藝術學院讀書,與武漢的一些古琴老先生,如陳樹三、黃松濤、範文運等人結為琴友,來往甚密,經常周末「雅集」到一起,切蹉技藝。遺憾的是,隨後不久「文革」開始,「雅集」被取締,古琴也被砸了。

1972年,丁承運大學畢業分配到河南大學任教,當時河南省政府接待外賓,經常需要介紹中國傳統音樂,丁承運有機會重拾古琴。

藝術貢獻

傳統的古琴聲音很小,影響演出效果,曾經學過木工的丁承運決定改進古琴,2年後,他製作出了第一張古琴,在小型演奏廳演出時不再需要麥克風。在製作古琴的過程中,丁承運對唐代以來的琴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在《樂器》上發表了《中國造琴傳統抉微》的長篇論文,開始在古琴領域嶄露頭角。

2003年,中國古琴成功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丁承運功不可沒。文化部在組織申報材料時,丁承運是主要的文獻提供者之一,文獻中以較大篇幅介紹了丁承運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暢》。

丁承運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學者與琴、箏演奏家,學界評價其演奏「雄渾高古,儒雅蘊籍,體現了一位學者與演奏家的完美結合」,為當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近年在古瑟定弦及演奏法研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使失傳千餘年之古瑟重新鳴響。在樂學研究方面,繼1983年發表論文《清、平、瑟調考辯》之後,又經二十年鍥而不捨地潛心研究,遂逐步揭開了千古之秘的漢唐清商三調、楚調、側調之謎。曾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清商三調音階調式考索》、《論吟猱》、《琴調溯源》、《論五音調》、《古瑟調弦與旋宮法鈎沉》等數十篇;1992年曾主辦清商樂研討會;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古琴獨奏及琴瑟合奏音樂會,音清韻雅,廣受好評。

藝術經歷

說起學琴,丁承運始啟蒙於二姐丁伯苓,後來二姐又把他介紹給了她的老師——在瀋陽音樂學院任教的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他就常常利用假期到瀋陽跟顧老學琴,在顧老的教誨下,使他逐步步入了古琴藝術殿堂。[5]

後來,丁承運到武漢讀書,音訊遂稀。直至1978年,丁承運到顧老的湖南老家去看望他。這次,顧老把着丁承運的手把「百瓶齋」本《流水》的彈法教給了他,並囑咐他早日把《廣陵散》等曲理出來。幾天中,丁承運不停地請教,話題由彈琴、打譜、琴人、琴史到造琴,顧老有問必答,終日無倦容。

1972年丁承運任教於河南大學藝術系。當時,河南大學常有接待外賓的任務。一次偶然的機會,日本芭蕾舞藝術家松山樹子來訪,丁承運用古箏彈了從古琴移植的《平沙落雁》。松山樹子非常讚賞,她說:「我閉着眼睛聽了你的演奏,不像是一張琴在彈,而像有十張琴在彈奏一樣。」這次活動在當時的外事活動中影響很大,也使他有機會經常為外賓演奏,他以此為契機開始在公開場合演奏古琴。

接下來的幾年間,他利用假期,背着他自製的變體伏羲式大琴,到上海向廣陵派藝術大師張子謙先生求教。張老看他對古琴藝術這麼執著,不顧年事已高,傾囊相授。除了張老擅彈的廣陵派名曲《梅花三弄》、《龍翔操》等曲外,還特別學了郭楚望的名曲《瀟湘水雲》。丁承運用了5天學下了這首大曲。離開上海時,在姚炳炎先生家雅集,他又彈了這首《瀟湘水雲》向大家匯報,頗得上海老一輩琴家讚賞。

藝術特點

後來,經過了多年的磨練,在操縵生涯中,丁承運通過對中國文化的深究與理解,逐漸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氣息貫通於琴音中,形成了他獨具個性的風格。出音沉雄蒼古,如棉裹鐵;運指如行雲流水,舉重若輕;琴風雅正蘊藉,氣象高遠;處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機而時出新意。在當今舉世崇尚表現、技巧的風氣中,他彈琴的格調更顯得樸厚大雅,與眾不同,浸透着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顯示着創造性繼承的魅力與智慧。在恪守傳統的同時,他也並非固步自封,而一直是精鑽求之,不斷賦予古譜以新的理解與詮釋,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這就是他常說的以古琴凸現中國文化的精神。

《詩經》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可謂自古瑟不離琴,琴不離瑟。但自唐末以後,古瑟成為宮廷擺設,「琴瑟和鳴」便失傳了。2000年,丁承運根據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將失傳已近千年的古瑟復原。他的妻子傅麗娜也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音樂教育,夫唱婦隨,主動承擔了彈瑟的任務,二人經常研究切磋。丁承運教授的古瑟複製及其彈法的發掘,加上其夫人對古瑟細膩的演繹,使「琴瑟友之」成為可能,二人的合奏也成了真正的「琴瑟和鳴」,一時在琴界傳為佳話。夫妻二人曾多次在美國、台灣省、中國香港等地舉辦琴瑟音樂會,每次總能颳起一陣「琴學颶風」。

丁承運說他家在開封已是三代人了:自祖父到開封開辦針織傳習所,父親丁軫宇系河南大學畢業,赴英國留學回國後,任河南大學教授。丁承運是在開封讀完中學,大學畢業後又回到河南大學任教30年。他成長於開封,在開封度過了他的前半生。他的妻子傅麗娜也是開封人,曾是河南大學音樂學院的副教授,2001 年調入武漢音樂學院,所以他們對開封有着極深的感情。他著文常自稱夷門琴士或夷門居士,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開封人。他說他幾乎每年都要回開封一次,看看不斷變化着的故鄉的面貌,看望培育關懷過自己的師友鄉親。

藝術作品

《琴瑟和鳴》是金蜂唱片最近推出的一張古樂專輯,同時這張唱片也是全球首張琴瑟和鳴專輯。[6] 琴,指的就是古琴。而瑟也是我國古代的最重要的弦樂器之一,在上古時代與琴齊名。在《詩經》等古籍當中有大量的琴瑟合奏的描寫,如「妻子好合,如調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可見琴瑟合奏何等清雅。在唱片中請來了國內著名的丁承運教授及其妻子付麗娜擔任琴瑟演奏,丁承運教授對於古瑟的複製及其彈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加上丁夫人對古瑟細膩地演繹,成就了這張《琴瑟和鳴》。在唱片中共收錄了8首作品,其中四首是琴瑟合奏,包括了《神人暢》、《陽關三疊》、《漁櫵問答》、《關山月》。在唱片當中大家可以領略到琴瑟合奏的那種超凡脫俗的音響效果,丁承運夫婦出神入化的演奏可以說再現了琴瑟和鳴的千年遺韻。

人物成就

湖北藝術家丁承運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4日,由光明日報社、光明網聯合組織的「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評選揭曉,[7]武漢市古琴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成為10名獲獎者之一[8]。 評委會對其頒獎詞說:高山覓流水,他讓千年的古琴在今天遇到了民族傳承的知音;陽春笑白雪,他用七弦彈奏出古琴欣欣向榮的春天。

打譜」再現十餘首古琴曲

丁承運是享譽國內外的琴箏演奏家,音樂史學家、文獻學家、教育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2003年,中國古琴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丁承運功不可沒。我國在組織申報材料時,丁承運是主要的文獻提供者,文獻中以較大篇幅介紹了丁承運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暢》。

中國古代琴譜又稱為「減字譜」,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因為這種古老的記譜法存在一定的傳播局限性,我國現存的古譜大部分已經絕響,必須經過「打譜」將其恢復成可以演奏的音樂。

1982年,丁承運根據《西麓堂琴統》打譜出古琴曲《神人暢》。那遍及十三個徽位的泛音,清瑩透亮,似日月經天;那深沉堅實的散、按音,蒼勁雄健,如江河行地;令人耳目一新的七聲古音階旋律,古樸粗獷、豪爽跌宕的舞蹈節奏,動人心魄,使人陶醉。至今,它已成為中國當代最經典的打譜琴曲之一。

至今,丁承運已打譜彈奏出《白雪》《卿雲歌》《扊扅歌》等十餘首古琴曲。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根據音樂的特點,一次一次嘗試打譜,從而恢復一首古琴曲,少則數十天,多則需要半年, 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

成功復原古瑟,與妻子再現「琴瑟和鳴」

在中國上古時期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就是文獻中幾乎所有提到琴或瑟的地方都是琴瑟並稱。例如《詩經》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更有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婦情篤和好。[9]

1998年,丁承運開始研究古琴與古瑟的合奏。2000年,他根據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將失傳已近千年的古瑟復原。丁承運的妻子傅麗娜也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音樂教育,夫唱婦隨,她主動承擔了彈瑟的任務,二人經常研究切磋。一直到2003年,兩人終於使「琴瑟友之」成為了現實。

如今,二人共同研究琴瑟彈奏並出版《琴瑟和鳴》音樂集已成為樂壇佳話。夫妻二人曾多次在台灣、香港地區,以及國外多地舉辦琴瑟音樂會,每次總能颳起一陣「琴學颶風」。

此外,丁承運的女兒丁霓裳也是一名古琴演奏者,每當這一家三口同時登台演奏琴瑟,總會讓觀眾們讚嘆不已。

今年定下5個「小目標」創新古琴藝術

2017年,丁承運的足跡遍布全國,他不斷舉辦古琴大師班、大型演出、講座等,並且推出了一張《白雪逸音——丁承運古琴藝術》黑膠唱片。他高興地告訴記者:「2003年中國古琴申報聯合國非遺時,全國能熟練演奏古琴的人數在52人左右,經過我們十幾年的推廣,如今僅武漢的古琴演奏者就不止這個數目。不過,全國高水平的古琴演奏者還是非常有限,很多演奏者的水準急亟需提高,這也是我去年努力的方向。」

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丁承運也為古琴藝術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發展創新獻出了所有才智與畢生精力。2018年,這位年過七旬的古琴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又給自己定下了一系列新目標:一是集中發掘琴歌藝術,即讓古琴可以一邊彈一邊唱;二是發掘古琴與古箏、箜篌等不同樂器的合奏方式;三是舉辦一場與古琴有關的書法作品展;四是出版一部《古琴打譜集》,將更多僅有指法的古譜變成可以演奏的音樂;五是將自己在國家圖書館的系列大型講座文稿結集出版。[10]

丁承運說:「古琴藝術有着極其豐富的內涵,我們只有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才能讓它煥發出新的光彩,並且得以傳承發展。」[11]

視頻

丁承運 琴瑟和鳴《神人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