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诗抵万金(王彦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诗抵万金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诗抵万金》中国当代作家王彦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诗抵万金

阳春三月,我来到了射洪县金华镇。在这里,无论是行走在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的金华山,还是伫立涪江之畔,望江水流淌;无论是在幽静古道上放眼千年道观,还是凝思于充满古意的子昂台前。我的心情都兴奋的像花儿一样开放,像马儿一样奔跑,尤其是回味起陈子昂的那首“感遇诗”时,更是一下子把我的心绪,拉回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那个太平盛世。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诗人的铮铮风骨。

话说上元二年五月初四的傍晚,大周宫外彩霞满天,此刻,在离宫廷不远的一个幽静小亭内,两个身着官服的人正在对坐品茗。这时,岁数大的那人试探性地问:“子昂兄,都说你敢大胆直言,你能当着我的面说说对我朝女皇的看法吗?”

陈子昂略加思索,说:“吾皇自登基以来,重农桑,兴贸易,尊佛法,大周江山真可谓如日之升,女皇真可谓千古明主,在下虽为无名小官,却感吾皇之恩德,愿终生誓死追随吾皇。”

岁数大的官员正是当朝重臣狄仁杰。见陈子昂回答得如此圆滑,沉默片刻又道:“子昂兄,你我暂且不讲品级高低,今日你我兄弟相称如何?”

陈子昂听了狄仁杰的话,赶忙跪下叩头,连声称不敢,狄仁杰忙弯腰相扶,将陈子昴扶到座上,一边为陈子昂续茶,一边大胆地道出了他这次邀陈子昂前来的目的。

原来,自武则天登基以来,虽然大周四方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因为武则天在二次进宫前,曾在感业寺为尼,故其在后来[登基之后,大兴寺庙之风,各地官员上行下效,其中有不少官员以集资修庙为名中饱私囊。前几天,皇上又下令重修感业寺,初步估计要耗金万两,各地官员又有了向百姓摊派的新名目,强行收捐,层层剥皮,民怨载道。这些,深居廷内的女皇根本不知,但是,却逃不过明察秋毫的贤相狄仁杰的法眼。狄仁杰想来想去,恐怕奏上去女皇不理,便心生一计:武则天很喜欢陈子昂的诗,故欲借陈子昂的诗,令女皇高兴之时,将此事奏上,说不定能得到女皇的重视。

陈子昂听了狄仁杰的陈述,又连忙下拜,口称:“狄大人爱民之心,可与青天相比,治国之道,廉为根本,你我可算同路之人也。”说罢,从衣袖内拿出一卷诗作呈予狄仁杰,并称,请狄大人明日在吾皇面前听罢此诗,多加关照。

原来,陈子昂在为官之前,曾常与一位乡间秀才谈诗说文,一次,陈子昂和秀才去乡间采风,见三伏大热天农民汗流浃背在田间劳作,深知钱粮来之不易,从此特别重视民苦和清廉。几天前,女皇向陈子昂讲了要重修感业寺,准备从东北深山老林运千年古树,从东海运海滩石的计划,要陈子昂为她的千秋伟业赋诗一首,子昂听罢,有心去劝阻,禀明这种上行下效之风漫延下去,必将损害国力,兹事体大,又怕惹怒女皇,若不加劝阻,又与他性格不合,一连数日,寝食难安。

忽有一日,陈子昂心生一计,向女皇奏道:“吾皇天恩浩荡,天朝才俊云集,下官恳请皇上办个赛诗会,夺头名者可为寺庙泼墨也,免的让人说吾皇对微臣处处偏爱”。武则天听罢,当即允诺,命狄仁杰操办。事实上,陈子昂在这里玩了个小聪明,心想若是私下将劝谏诗献给女皇,武则天必然会大怒,极有可能降罪于他,甚至会有性命之忧。而在众多文人和大臣面前,将此诗公读,以武则天之聪明,说不定会当众准奏,若其日后反悔,则必遭众人口舌。

狄仁杰看罢,禁不住大吃一惊,道:“吾兄,此诗若被女皇看到,你怕是要身首异处了。”

陈子昂道:“若此诗能警醒吾皇,减轻一些黎民负担,让国力不再受损,子昂死也值了。”

狄仁杰听罢,泪如雨下,忙将陈子昂扶到座位上,一边施礼一边高呼:“都说书生弱不经风,吾兄却如此铮铮铁骨,能挑的起三山五岳!”

翌日,阳光明媚,女皇在龙门由狄仁杰等一班大臣作陪,开始赛诗。上官婉儿先是读了武三思的“应制诗”,众人齐声叫好。接着,上官婉儿又读了大学士宋之问的“谒龙门”,众人又是一阵叫好。上官婉儿又从袖中掏出陈子昂的诗稿——“感遇诗”,展开一看,脸色顿变,武则天见后,令其读来,婉儿小心翼翼地读起来: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奈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婉儿读罢,全场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武皇问狄仁杰此诗如何,狄仁杰凛然答道:“陈学士直言广建佛寺耗财之弊,为民请命,心系朝堂,字字铿锵,真乃忠心可鉴也。”

女皇听罢大喜,对众臣道:“众卿若皆如陈学士一般,直言相奏,大周江山何愁不如日月之升?”言罢,将身上的龙珠玉带解下,亲赐陈子昂,并当众降旨,擢升陈子昂为右拾遗。从此,女皇再也未提重修感业寺的事,风行一时的寺庙之热,就这样被一首诗给泼凉了。

刘基巧试朱元璋

提起明朝的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天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十二岁就诗名满江南,二十三岁进士及第,二十八岁任高安县丞,后因不满元朝腐败弃官而去,隐居乡下苦读兵书,复出后任朱元璋军师,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话说元朝末年,官吏腐败,昏君无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惹的红巾军四起。在诸多路红巾军中,有一路领袖叫郭子兴,郭子兴手下有一将领叫朱元璋。这郭子兴喜欢专横独断,而朱元璋却常常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时间久了,郭子兴容不下朱元璋,朱元璋也早有另起灶火之意,终于有一天,朱无璋把带来的七百子弟兵留给郭子兴,率二十四骑星夜出走。

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后,很快拉起了一支队伍,占领了一些地盘,这些地盘主要就是当时的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一带。可是,这些地盘一边有陈友谅,一边有张士诚,这两支红巾军的势力,都比朱元璋的队伍强大得多。张士诚这支队伍还好说,对各路红巾军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安居在自己地盘。陈友谅就不同了,仗着兵多将广,除了攻打元军,还常常吞并别的红巾军。朱元璋队伍刚刚组建时,被陈友谅看成了软柿子,几仗下来,打的朱元璋部节节败退,望风而逃。一天,朱元璋败退到一个小村里,坐在树下对把兄弟胡大海叹道:昔日刘备依靠诸葛亮三分天下,想我朱元璋一心想让天下太平,可我的诸葛亮在哪里呢?

此时,朱元璋之妻马秀英正在为负伤的兵士喂饭,赶忙过来劝慰道:大帅莫要叹气,妻听民间传说,浙江青田有个叫刘基的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熟读兵法,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著《奇门遁甲》一书,胜过《孙子兵法》,若能请此人相助,定能创下千秋伟业。朱璋璋听了半信半疑:难道天下真有如此奇人?这时,一名兵士恰巧从朱大帅身边而过,插嘴道:这刘半仙确实是天下奇人,小的家住高安县,辈辈老实本分,不想三亩水浇田却被本村恶霸强行占去,是刘县丞上任后巧扮测字先生,暗访到实情,才为俺讨回了公道。接着,这士兵便讲了刘半仙巧斗恶霸的经过。朱元璋听罢大喜,便下令让胡大海前去邀请此人。那军士却又道:刘半仙树大招风,俺来大帅部当兵吃粮之前,听说有好几拨人去请他,都被他巧言拒之门外,大帅前去请他,怕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胡大海一听火了,大声嚷道:区区一个臭文人,却有这么大的架子,俺去把他捆了来便是!朱元璋正要阻拦,忽有紧急军情来报,便匆匆忙忙地去了。

再说刘基,自弃官后,对国家命运忧心重重,日夜隐居山中,苦修治国安邦之策。期间陈友谅,张士诚等派人来邀请出山,均被其一一拒绝。后来,一日夜观天象,心知又要有人请他出山,心内喜忧参半,苦思之后,决定设计试探一番。

胡大海离开朱元璋,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这一日来到青田地界,此时正是稻谷收割季节,胡大海为争取时间,拨马径直从田间而过,践踏了许多稻谷,乡民见状,忙追上前去与他理论,胡大海开头还说了几句对不起之类的好话,怎奈乡民们不依不饶,定要让其赔偿,胡大海不耐烦起来,一时性起,跃马撞倒乡民,正要扬长而去,被围上来的十几个乡民拦住,胡大海使出浑身力气,将十数人打翻在地。可接着又围来数十人,慌乱中,他的马被镰刀削蹄,胡大海落马被绑。

再说胡大海走后,朱元璋心里觉的很不放心,其一,胡大海虽然心地不坏,但却性子急躁,万一与刘基话不投机,定会动粗坏了大事;其二,昔刘备请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如今自己却只派了一员战将去,有失礼数,万一刘基挑起理来也怕难以请来。想来想去,决定尾追其后。朱元璋带着两名亲兵追出百余里,忽见路中央横有一担稻谷挡住了去路,亲兵下马搬动时,一位中年男子走来问道:客官走的如此匆忙,莫非有啥急事?

朱元璋道:俺要去拜见伯温先生,不知兄台可否指点一下。

中年男子道:我看你还是不用去啦,刘伯温为防一些人烦他,住处常常变动,现在的住处,只有俺一个人知道,你是寻不到的。

朱元璋忙说:兄台可否愿意带领俺前去?俺定会多多酬谢,多给你些银两。

男子说:如今兵慌马乱的,要那些银子有啥用?倒不如多存些粮食稳妥,您快走吧,别误了俺收粮。

朱元璋听罢,忙拿起镰刀帮助他干起活来,边干边说:俺们三人,帮你收完稻谷,你再领俺去寻伯温先生如何?

卫士急了,对朱元璋说,如此一大片稻谷[,何时能够收割完?大帅岂是吃这种苦的人?朱元璋斥道:休得啰嗦,就是比这再多十倍,只要能请到刘基先生,俺也心甘情愿!

男子正要回话,忽听背后人声喧哗。回身望时,只见一群人押着胡大海要去见官。朱元璋急忙迎上前去问个缘由,问罢怒道:如此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待俺朱元璋先打他二十扁担,再送去见官不迟!

说罢,便当众把胡大海掀翻在地,举起扁担就打,直打得血肉模糊,方掏出红药为其治伤。这时,那位中年男子突然跪地向朱元璋叩拜:俺刘基久闻大帅英名,有心想去扶持,却心存疑虑,今日出此下策试之,请大帅宽宥。如今在下算是心服口服了,从此甘愿跟随大帅左右效力。

当日,刘伯温向朱元璋献上治国方略十八策,并为其制定了先攻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计划,最终一统大明江山。[1]

作者简介

王彦春,山东招远人,自2010年开始写作并参加全国各级征文比赛,先后十余次获奖,现为招远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