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合影点燃的忆想(钟叔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张合影点燃的忆想》是中国当代作家钟叔河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张合影点燃的忆想
2017年的泉州秋色渐浓,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编辑部告知2018年《散文百家》创刊30周年,嘱我写一点感言。《散文百家》有恩于我,从什么地方落笔我得好好思量。
書房的案前摆放着一张合影,上方标注着一行文字——《散文百家》全国首届“新亚之夏”散文笔会留念,这张八十多人的“全家福”,定格着2004年6月邢台笔会的美妙瞬间。参加这样大型的笔会我是第一次,这张合影显得珍贵。编辑们的热情,让我有回家的感觉;作家们的友爱,让我有了归属感。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我作为作家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思绪及此,心跳加剧,我决意感言从这次笔会展开。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抄录在本子上的发言稿,引发我重温2004年邢台笔会日程。开幕式6月14日在新亚大酒店举行,我的发言慷慨激昂:“我曾参加《散文百家》函授班的学习,我的第一篇散文十年前在《散文百家》发表,我平生第一次的“散文小辑”也是《散文百家》推介的,我是《散文百家》的最大受益者,我对杂志社的编辑们充满感激之情。《散文百家》创刊了十多年,已成为全国名刊。在我的家乡福建泉州,很多人是从《散文百家》认识邢台的。为此,我们应该为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我讲的是实在话,感恩是我表达的中心思想,尽管我的闽南口音很重,我仍相信能引起与会作家的共鸣。
在这次笔会上,有幸聆听了几位主编的讲座;有幸认识了许多文友,尽管相处只有五天,但由于互动频繁,至今我与各位主编及部分作家的联系仍在继续。他们都是我前行的标杆。
这次笔会对我来说是一次鼓劲的笔会,加快了我的创作步伐。每每文学聚会,我总是说如果没有《散文百家》的扶持,我也许还在文学的门外徘徊。
我的文学创作始于《散文百家》,当你知道我迈入文学门槛颇费周章,就会理解我感激《散文百家》的心情是多么真诚:我是一名建筑从业者,从建筑院校毕业后,无论是在国营企业,还是在政府部门,一直从事与建筑有关的职业。但我热爱文学,中学时代就偷偷织起作家梦。参加工作在省属建筑公司当施工员,为了在本职岗位站稳脚根,暂时藏起当作家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时间我承担的几幢工程都是省优质工程,单位领导认为我施工的工程信得过,便有意识地让我在更重要的岗位历练。
1984年,福建省把承担的援外任务交给我从业的建筑公司。27岁的我,把握住机遇,服从组织召唤,从泉州前往西非贝宁共和国参加援建棉纺织厂。我们享受的是专家待遇,生活富足时间也充裕,晚上常常闷得慌。于是选书为伴,打发寂寞的时光。书不愁来源,中国驻贝宁大使馆文化参赞处藏书丰富。那两年,我阅读了数量可观的《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刊物,并且从容地浏览了《非洲史》和蔡东藩的系列演义。
有了一些文学积累,我暗地里尝试散文创作。节假日专家组经常组织观光,异国风情深深把我震撼,我好奇地把这些观感记在几本笔记本上,当时对散文的概念还很模糊,作品像记流水账,见不得阳光,只能孤芳自赏。
作者简介
钟叔河,品诗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