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衢州三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衢州三怪》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小编来给大家介绍《衢州三怪》原文、翻译及赏析,来了解一下吧。   

原文

张握仲从戎衢州[1],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 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骇而奔[2],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 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1]衢州:旧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衢县。

[2]骇: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驰”。

翻译

张握仲曾从军在衢州驻防,说:“衢州夜深人静后,没人敢在街上独自行走。传言钟楼上有鬼,头上长角,相貌狰狞凶恶。听到人的走路声,就从钟楼上飞扑而下。行人惊骇地逃走后,鬼也随着离开。但见鬼的人往往得病而且很多都死了。

又:城中有个水塘,夜里会从水中悄悄伸出一匹白布,像白练一样横在地上。行人如果捡拾,就会被白布卷入水中。塘中还有鸭子鬼,夜深后,水塘边什么东西也没有,一片死寂。行人如听到鸭子叫。就会得病。”

赏析

“衢州三怪”的故事载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其实,在蒲松龄写此书 之前,如“钟楼大头鬼”、“县学塘白布怪”之类的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第一怪:为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的白布怪,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第二怪:为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的独角怪,是魁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第三怪:为蛟池街(今蛟池街)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吓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此即衢州三怪也,不知诸君曾听否?[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