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狐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狐女》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伊衮,九江人[1]。夜有女来,相与寝处。心知为狐,而爱其美,秘不告人,父母亦不知也。久而形体支离。父母穷诘,始实告之,父母大忧,使人更代伴寝,卒不能禁。翁自与同衾,则狐不至;易人,则又至。伊问狐,狐曰:“世俗符咒,何能制我。然俱有伦理,岂有对翁行淫者[2]!”翁闻之, 益伴子不去,狐遂绝。

后值叛寇横恣,村人尽窜,一家相失。伊奔入昆仑山[3],四顾荒凉。日既暮,心恐甚。忽见一女子来,近视之,则狐女也。离乱之中,相见忻慰。女曰:“日已西下,君姑止此。我相佳地,暂创一室,以避虎狼。”乃北行数武,遂蹲莽中,不知何作。少顷返,拉伊南去;约十馀步,又曳之回。忽见大木千章[4],绕一高亭,铜墙铁柱,顶类金箔[5];近视,则墙可及肩,四围并无门户,而墙上密排坎窞[6]。女以足踏之而过,伊亦从之。既入,疑金屋非人工可造[7],问所自来。女笑曰:“君子居之,明日即以相赠。金铁各千万计,半生吃着不尽矣。”既而告别。伊苦留之,乃止。曰:“被人厌弃,已拼永绝[8];今又不能自坚矣。”及醒,狐女不知何时已去。天明,逾垣而出。回视卧处,并无亭屋,惟四针插指环内[9],覆脂合其上[10];大树,则丛荆老棘也。

翻译

伊衮,是九江人。一天夜晚,他正在独坐,有个女子忽然进来。伊衮心知是狐狸,但爱怜她相貌美丽,便留住她一块睡了,也不告诉别人,父母都不知道。时间一长,伊衮变得骨瘦如柴,憔悴不堪。父母细细究问,才得知实情,非常忧虑。便让人晚上和伊衮做伴,又画咒贴符驱赶狐狸,还是阻止不了。但伊的父亲和儿子一块睡时,狐狸就不来;换个人,又来了。伊衮奇怪地询问狐,狐女回答说:“一般符咒,怎能奈何得了我?但我们狐女也讲伦理,对着父亲怎能行淫哟!”伊翁听说,此后就和儿子作伴睡觉,狐狸才走了。

后来,赶上贼寇作乱,全村人尽都逃窜。伊衮一家走散了,他自己跑进了昆仑山中,四下一看,一片荒凉。天黑后,伊衮心里更加害怕。忽然远远看见一个女子走来。等走近一看,正是那个狐女。离乱之中,两人意外相逢,都感欣慰。狐女说:“太阳已经落山了。你先在这里等等,我找一个好地方,暂时建座房子,以躲避虎狼。”说完往北走了几步,蹲在树丛中,不知干些什么。一会儿过来,拉着伊衮又往南走;约十几步,又拽着他返回来。忽然见上千棵大树,围绕着一座高大的亭子,四周有墙壁,是铜的,柱子是铁的,亭顶蒙着像金箔样的东西。近前一看,墙壁只跟肩一样高,四周围也没有门窗,墙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坑窝。狐女踏着这些坑翻墙进入亭内,伊衮也跟着进去。在里面一看,怀疑这座金屋不是人力造的,便问来历。狐女笑着说:“你只管住着,明天便把它赠给你。金子、铁各有千万两,够你吃半辈子的了!”说完便要告辞。伊衮苦苦挽留,狐女才留下来,说:“自己是被人厌烦抛弃了的,已决意永不再来往,现在又让我毁誓了。”第二天醒来,狐女已不知什么时候走了。天明后,伊翻墙出来,再回头看看睡觉的地方,金屋一下子消失了。只有四枚针插在一个顶针指环上,上面扣着个胭脂盒子。那千棵大树,不过是老荆棘丛而已。[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