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潍水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潍水狐》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潍邑李氏有别第[1]。忽一翁来税居[2],岁出直金五 十[3],诺之。既去无耗,李嘱家人别租。翌日,翁至,曰:“租宅已有关说[4],何欲更僦他人?”李白所疑。翁曰:“我将久居是;所以迟迟者, 以涓吉在十日之后耳[5]。”因先纳一岁之直,曰:“终岁空之,勿问也。” 李送出,问期,翁告之。过期数日,亦竟渺然。及往觇之,则双扉内闭,炊 烟起而人声杂矣。讶之,投刺往谒。翁趋出[6],逆而入,笑语可亲。既归, 遣人馈遗其家;翁犒赐丰隆。又数日,李设筵邀翁,款洽甚欢。问其居里, 以秦中对[7]。李讶其远。翁曰:“贵乡福地也。秦中不可居,大难将作。” 时方承平[8],置未深问。越日,翁折柬报居停之礼[9],供帐饮食,备极侈 丽。李益惊,疑为贵官。翁以交好,因自言为狐。李骇绝,逢人辄道。

邑绅闻其异[10],日结驷于门[11],愿纳交翁,翁无不伛偻接见[12]。 渐而郡官亦时还往。独邑令求通,辄辞以故。令又托主人先容,翁辞。李诘 其故。翁离席近客而私语曰:“君自不知,彼前身为驴,今虽俨然民上[13], 乃饮䊚而亦醉者也[14]。仆固异类,羞与为伍。”李乃托词告令,谓狐畏其神 明,故不敢见。今信之而止。此康熙十一年事[15]。未几,秦罹兵燹[16]。 狐能前知,信矣。

异史氏曰:“驴之为物,庞然也。一怒则踶趹嗥嘶[17],眼大于盎[18],气 粗于牛;不惟声难闻,状亦难见。倘执束刍而诱之[19],则帖耳辑首[20], 喜受羁勒矣。以此居民上,宜其饮糙而亦醉也。愿临民者[21],以驴为戒, 而求齿于狐,则德日进矣。”

翻译

潍县李姓家有一所别墅。忽然一个老翁来租赁房屋,每年出价五十两银子,李某应许了。老翁走后就没有音信,李某嘱咐家人向别人出租。第二天,老翁来了,说:“租房子的事已经谈妥,怎么要改租给别人呢?”李某说明了自己的怀疑。老翁说:“我要长久住在这里,所以迟迟没来,只是由于所选的搬迁吉日是在十天之后罢了。”于是先交纳一年的租金,说:“整年空着,你也不要过问。”李某送老翁出门,问明迁入的日期,老翁告诉了他。过期好几天了,也竟没有音信。待去探看,原来门从里面关着,炊烟升起而人声杂乱。李某为此惊讶,递上名帖去拜访。老翁快步而出,把李某迎接进去,谈笑可亲。李某回家后,派人把礼物送到老翁家;老翁对来人犒劳赏赐也很丰厚。又过几天,李某设宴请老翁,亲切融洽都很欢快。问老翁的家乡,老翁回答是陕西中部。李某因距离之远感到惊讶。老翁说:“你的家乡是福地。陕西中部不可以居住了,大难将要发生。”当时正太平,李某放过这话而没有深问。过了一天,老翁写请帖回报房主的礼遇,提供的饮食、环境,都非常奢华美丽。李某越发吃惊,怀疑老翁是贵官。老翁因与李某交往甚好,就说自己是狐狸。李某惊诧极了,遇到人总是说起。县里士绅听说这奇事,以至狐翁那里每天车马盈门,都愿意和狐翁结交,狐翁对来者无不恭恭敬敬地接待。渐渐郡里的官员时常和狐翁往来。唯独县令求与狐翁交往,狐翁总是托故推辞。县令又托房主人事先为之疏通,狐翁又推辞了。李某追问推辞的原故。狐翁离开座位贴近客人而小声说:“你自然不知道,他前身是驴,今天虽然大模大样地高居民上,毕竟是个吃面饼也醉的东西。我本不同于人类,但也羞于与他为伍。”李某便假托狐翁的话禀告县令,说狐翁畏惧县令的神明,所以不敢见他。县令相信了这话就打消了见狐翁的念头。这是康熙十一年的事。没过多久,陕西遭到兵火之灾。狐能预测未来,是真的。

异史氏说,“驴作为一种动物,可是个大东西。一发怒就踢蹬嗥叫,眼瞪得罐子大,气喘得如牛粗;不仅声音难听,样子也难看。假若拿一捆草来引诱它,它就俯首帖耳,高高兴兴受笼头缰绳的束缚了。让这东西高居人民之上,该当它吃面饼也醉呀!惟愿当官治民的,以驴为借鉴,而求与狐翁交往,德行就每天都有进步了。”

赏析

潍水狐翁与《九山王》中的狐翁经历相似,而遭遇结局却完全不同,这和狐翁所选择的房主有很大关系。一个残忍阴毒,一个宽厚仁和,正如但明伦所说:“此狐与彼狐之事同,此李与彼李之心异。彼则心知其狐而阴害之,此则自言为狐而益亲之。”在蒲公笔下,狐女大多是年轻艳美而多情,狐翁则富于阅世经验而多礼。这罩的潍水狐翁不仅礼数周全,长于与人相处,而且他还是一个诚实无欺的人,当房主与他“交好”以后,他直言相告自己的异类身份.行为显得坦荡磊落。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有着耿介的傲骨和严格的善恶标准。对于‘般愿与“纳交”的人,狐翁广为交接,无不礼数周全.但对邑令的多次“求通”.则屡隧柑辞不见。原来,他看不起邑令“饮*诅而亦醉”.见钱眼开.全无廉耻的狗彘行为。虽然对方是管束一方的朝廷命官.他也“羞与为伍”。只不过他很注意拒绝的方式.”辞以故”.既坚持了自己的德操标准,又不致激怒对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农现了他处事老成圆熟,俨然一富于阅历的人世老翁形象。至于“能前知”.共争“后妥H”则更是他作为异类的专长,在对邑令本质的认识}:.这一点也起了重要作用。[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