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泥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泥鬼》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余乡唐太史济武[1],数岁时,有表亲某,相携戏寺中。太史童年磊落[2], 胆即最豪。见庑中泥鬼[3],睁琉璃眼,甚光而巨;爱之,阴以指抉取[4], 怀之而归。既抵家,某暴病,不语移时[5]。忽起,厉声曰:“何故掘我睛!”噪叫不休。众莫之知,太史始 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无知,戏伤尊目,行奉还也[6]。”乃大言曰:“如此,我便当去。”言讫,仆地遂绝。良久而;问其所言,茫不自觉。乃 送晴仍安鬼眶中。

异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灵也。顾太史抉睛,而何以迁怒于同游?盖以玉堂之贵[7],而且至性觥觥[8],观其上书北阙,拂袖南山[9],神 且惮之,而况鬼乎?”

[1]唐太史济武:唐梦赉,字济武,别字豹岩。淄川人。幼从父曰俞习古 文。顺治五年举人,六年进士,授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九年罢归, 年未三十岁。晚年卜筑淄城东南之豹山。著有《志壑堂集》三十二卷。见《淄 川县志》。太史,三代为史官、历官之长。明清时史职多以翰林任之,故称 翰林为太史。

[2]磊落:洒脱不拘。

[3]庑(wǔ午):堂屋周围的走廊,或两旁的廊屋。庙中正殿供尊神,走 廊和廊屋塑众神及鬼卒。

[4]抉(jué决)取:挖取。

[5]移时:底本作“时移”,“移”字侧出, 当系误乙。此据铸本正之。

[6]行:即将。

[7]玉堂之贵:指唐梦赉曾为翰林院官员。玉堂,宋代以后翰林院的代称, 因宋太宗曾手书“玉堂之署”四字匾额悬于翰林院而得名。

[8]觥觥(gōng g ōng 公公):刚直貌。《后汉书·郭宪传》:“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 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

[9]上书北阙,拂袖南山: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 故人疏。”此借以说明唐梦赉是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顺治八年,唐为翰 林院检讨。顺治命翰林院译述南宋道士伪作的《文昌帝君阴文》,唐上疏切 谏,以为:“曲说不典,无裨大化;请移此以辑圣贤经世大训。”疏留中不 下。九年,唐乃请急归葬。旋以纠弹某给事,忤当道意,遂罢归。拂袖,谓 决计辞归。

翻译

我家乡的唐济武太史,几岁时,有个表亲带他到寺院玩耍。太史童年胆子很大,见廊中的泥鬼,怒目圆睁,琉璃眼球闪闪发光,非常喜欢,便偷偷地挖出琉璃眼球,藏到怀里回了家。

到家后,那位表亲突然得病,不能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站起来厉声说:“为什么挖去我的眼睛?”叫嚷不休。众人都不知是怎么回事,太史才讲了他挖眼睛的事。家中人听后赶快祷告说:“孩子年幼无知,伤害了您尊贵的眼睛,我们马上就去奉还给你。”话音刚落,那位表亲便大声说:“这样,我该走了。”说完就仆倒在地,昏了过去。过了很久,他才慢慢苏醒过来。问他刚才说了些什么,他茫然不知。于是家人连忙将琉璃眼球送回寺院,安到泥鬼的眼眶中。

异史氏说:登堂所要眼睛,这个泥鬼为何如此灵异呢?看到唐太史挖眼睛,而为什么迁怒于他同游的表亲呢?那是因为唐太史身为翰林,性情刚直,看他因上书论政而辞官归隐,神灵都忌惮他,何况是一个泥鬼啊![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