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的“女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的“女将”》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

在上海制图版,比别处便当,也似乎好些,所以日报的星期附录画报呀,书店的什么什么月刊画报呀,也出得比别处起劲(首先从上海的画报开始谈起)。这些画报上,除了一排一排的坐着大人先生们的什么什么会开会或闭会的纪念照片而外,还一定要有“女士”(点出画报内容中不可缺的就是“女士”,为后文引出“女将”做铺垫)。

原文及赏析

“女士”的尊容,为什么要绍介于社会的呢?我们只要看那说明,就可以明白了。例如:

“A女士,B女校皇后,性喜音乐。”

“C女士,D女校高材生,爱养叭儿狗。”

“E女士,F大学肄业,为G先生之第五女公子。”(以上为介绍画报内容中“女士”的类型和特点。)

再看装束:春天都是时装,紧身窄袖;到夏天,将裤脚和袖子都撒掉了,坐在海边,叫作“海水浴”,天气正热,那原是应该的;入秋,天气凉了,不料日本兵恰恰侵入了东三省,于是画报上就出现了白长衫的看护服,或托枪的戎装的女士们。(以上为介绍画报内容中“女士”的装束,其中“托枪的戎装的女士们”即题目中“新的‘女将’”。)

这是可以使读者喜欢的,因为富于戏剧性。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子,一面是“戏场小天地”,一面是“天地大戏场”。做起戏来,因为是乡下,还没有《乾隆帝下江南》之类,所以往往是《双阳公主追狄》,《薛仁贵招亲》,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她头插雉尾,手执双刀(或两端都有枪尖的长枪),一出台,看客就看得更起劲。明知不过是做做戏的,然而看得更起劲了。(此段是对画报中不可或缺的女士内容的分析和议论,指出之所以画报少不了女士,就是读者喜欢看戏的心理在起作用。)

练了多年的军人,一声鼓响,突然都变了无抵抗主义者。于是远路的文人学士,便大谈什么“乞丐杀敌”,“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国”一流的传奇式古典,想一声锣响,出于意料之外的人物来“为国增光”。而同时,画报上也就出现了这些传奇的插画。但还没有提起剑仙的一道白光,总算还是切实的。(此段是作者上述现象的感想和评论,认为专业的军人“都变了无抵抗主义者”,而民众关注的只是和战争关系不大的“乞丐”、“屠夫”、“女子”杀敌报国的事迹来满足其看戏猎奇的心理,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但愿不要误解。我并不是说,“女士”们都得在绣房里关起来;我不过说,雄兵解甲而密斯②托枪,是富于戏剧性的而已。(此段是作者的补充说明,点明自己并无歧视女性之意,只不过强调了其中的“戏剧性”而已。)

还有事实可以证明。一,谁也没有看见过日本的“惩膺中国军”的看护队的照片;二,日本军里是没有女将的。然而确已动手了。这是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指出只有摈弃“做戏”的心态和习惯,才能真正的去“做事”,中国才能有进步和未来。)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北斗》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冬华。

②密斯:英语Miss的音译,意思是小姐。[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