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时代的放债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时代的放债法》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还有一种新的“世故”②。(本文主要是针对高长虹对作者的攻击而进行的反击,但其揭示和讽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者认为能够发现后文所述的“放债法”,是由于“世故”,既是作者的谦虚,也为后文做铺垫。)

先前,我总以为做债主的人是一定要有钱的,近来才知道无须。在“新时代”里,有一种精神的资本家。(此文说明题目所谓“新时代的放债法”的具体内容,所“放”的“债”不是金钱,而是“精神”。后文从三个方面的说明放“精神债”的表现形式。)

原文及解析

你倘说中国像沙漠罢,这资本家便乘机而至了,自称是喷泉。你说社会冷酷罢,他便自说是热;你说周围黑暗罢,他便自说是太阳。

阿!世界上冠冕堂皇的招牌,都被拿去了。岂但拿去而已哉。他还润泽,温暖,照临了你。因为他是喷泉,热,太阳呵!

这是一宗恩典。(以上为第一方面,用“精神”上的光和热给人以“温暖”和“光明”。)

不但此也哩。你如有一点产业,那是他赏赐你的。为什么呢?因为倘若他一提倡共产,你的产业便要充公了,但他没有提倡,所以你能有现在的产业。那自然是他赏赐你的。

你如有一个爱人,也是他赏赐你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他只要说一声“来!”便都飞奔过去了,你的当然也在内。但他不说“来!”所以你得有现在的爱人。那自然也是他赏赐你的。

这又是一宗恩典。(以上为第二方面。)

还不但此也哩!他到你那里来的时候,还每回带来一担同情!一百回就是一百担──你如果不知道,那就因为你没有精神的眼睛──经过一年,利上加利,就是二三百担……

阿阿!这又是一宗大恩典。(以上为第三方面。从“精神”上施舍“同情”。)

(以上具体阐述“放精神债”所表现的三个方面。后文则是阐述如何“收债”。)

于是乎是算账了。不得了,这么雄厚的资本,还不够买一个灵魂么?但革命家是客气的,无非要你报答一点,供其使用──其实也不算使用,不过是“帮忙”而已。(此段点明“精神资本家”所放的“债”分量之大,并点明“还债”的形式就是“帮忙”。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精神”的债却必须要用“帮忙”这种“物质”的形式来还。)

倘不如命地“帮忙”,当然,罪大恶极了。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而且不但此也,还有许多罪恶,写在账簿上哩,一旦发布,你便要“身败名裂”了。想不“身败名裂”么,只有一条路,就是赶快来“帮忙”以赎罪。(此段讲述“不还债”的后果——“罪大恶极”、“忘恩负义”、“身败名裂”。)

然而我不幸竟看见了“新时代的新青年”的身边藏着这许多账簿,而他们自己对于“身败名裂”又怀着这样天大的恐慌。(此段说明此种新的“放债法”对青年产生的影响。)

于是乎又得新“世故”(照应第一段的“世故”):关上门,塞好酒瓶,捏紧皮夹(关上门、塞好酒瓶、捏紧皮夹的目的就是防止去“帮忙”,因为“帮忙”需要你付出金钱、饭局等物质的代价,所以作者最后讽刺的说“我是只看见物质的”)。这倒于我很保存了一些润泽,光和热──我是只看见物质的。(此段叙述作者自己如何对付这种“放债法”。因为作者看透了其本质,所以不屑其虚言的恐吓和“身败名裂”的后果,而是紧捂钱夹,确保自己的“物资利益”不受损失。)

九,十四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一五四期,原题《“新时代”的避债法》。

②“世故”及下文若干词句,都是引用高长虹的话。高长虹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认识鲁迅后,曾得到鲁迅很多指导和帮助。一九二六年下半年起,他却对鲁迅进行恣意的诬蔑和攻击。他在《狂飙》周刊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发表的《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中,谩骂鲁迅为“世故老人”。在第六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给──》一诗中自比太阳:“如其我是太阳时,我将嫉妒那夜里的星星。”在第九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介绍中华第一诗人》内则说:“在恋爱上我虽然像嫉妒过人,然而其实是我倒让步过人。”第十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时代的命运》中又有“我对于鲁迅先生曾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等语。在同篇中又说他和鲁迅“曾经过一个思想上的战斗时期”,他所用的“战略”是“同情”。在《指掌图》一文内,又自称与鲁迅“会面不只百次”。第十四期(一九二七年一月)《我走出了化石的世界》中又咒骂:“鲁迅不特身心交病,且将身败名裂矣!”等等。所以本文中有“太阳”“爱人”“同情”“来一百回”等语。此外,“帮忙”“新时代的新青年”等,都是高长虹文中常用的词语。[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