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時代的放債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時代的放債法》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還有一種新的「世故」②。(本文主要是針對高長虹對作者的攻擊而進行的反擊,但其揭示和諷刺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者認為能夠發現後文所述的「放債法」,是由於「世故」,既是作者的謙虛,也為後文做鋪墊。)

先前,我總以為做債主的人是一定要有錢的,近來才知道無須。在「新時代」里,有一種精神的資本家。(此文說明題目所謂「新時代的放債法」的具體內容,所「放」的「債」不是金錢,而是「精神」。後文從三個方面的說明放「精神債」的表現形式。)

原文及解析

你倘說中國像沙漠罷,這資本家便乘機而至了,自稱是噴泉。你說社會冷酷罷,他便自說是熱;你說周圍黑暗罷,他便自說是太陽。

阿!世界上冠冕堂皇的招牌,都被拿去了。豈但拿去而已哉。他還潤澤,溫暖,照臨了你。因為他是噴泉,熱,太陽呵!

這是一宗恩典。(以上為第一方面,用「精神」上的光和熱給人以「溫暖」和「光明」。)

不但此也哩。你如有一點產業,那是他賞賜你的。為什麼呢?因為倘若他一提倡共產,你的產業便要充公了,但他沒有提倡,所以你能有現在的產業。那自然是他賞賜你的。

你如有一個愛人,也是他賞賜你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他只要說一聲「來!」便都飛奔過去了,你的當然也在內。但他不說「來!」所以你得有現在的愛人。那自然也是他賞賜你的。

這又是一宗恩典。(以上為第二方面。)

還不但此也哩!他到你那裡來的時候,還每回帶來一擔同情!一百回就是一百擔──你如果不知道,那就因為你沒有精神的眼睛──經過一年,利上加利,就是二三百擔……

阿阿!這又是一宗大恩典。(以上為第三方面。從「精神」上施捨「同情」。)

(以上具體闡述「放精神債」所表現的三個方面。後文則是闡述如何「收債」。)

於是乎是算賬了。不得了,這麼雄厚的資本,還不夠買一個靈魂麼?但革命家是客氣的,無非要你報答一點,供其使用──其實也不算使用,不過是「幫忙」而已。(此段點明「精神資本家」所放的「債」分量之大,並點明「還債」的形式就是「幫忙」。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精神」的債卻必須要用「幫忙」這種「物質」的形式來還。)

倘不如命地「幫忙」,當然,罪大惡極了。先將忘恩負義之罪,布告於天下。而且不但此也,還有許多罪惡,寫在賬簿上哩,一旦發布,你便要「身敗名裂」了。想不「身敗名裂」麼,只有一條路,就是趕快來「幫忙」以贖罪。(此段講述「不還債」的後果——「罪大惡極」、「忘恩負義」、「身敗名裂」。)

然而我不幸竟看見了「新時代的新青年」的身邊藏着這許多賬簿,而他們自己對於「身敗名裂」又懷着這樣天大的恐慌。(此段說明此種新的「放債法」對青年產生的影響。)

於是乎又得新「世故」(照應第一段的「世故」):關上門,塞好酒瓶,捏緊皮夾(關上門、塞好酒瓶、捏緊皮夾的目的就是防止去「幫忙」,因為「幫忙」需要你付出金錢、飯局等物質的代價,所以作者最後諷刺的說「我是只看見物質的」)。這倒於我很保存了一些潤澤,光和熱──我是只看見物質的。(此段敘述作者自己如何對付這種「放債法」。因為作者看透了其本質,所以不屑其虛言的恐嚇和「身敗名裂」的後果,而是緊捂錢夾,確保自己的「物資利益」不受損失。)

九,十四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語絲》周刊第一五四期,原題《「新時代」的避債法》。

②「世故」及下文若干詞句,都是引用高長虹的話。高長虹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認識魯迅後,曾得到魯迅很多指導和幫助。一九二六年下半年起,他卻對魯迅進行恣意的誣衊和攻擊。他在《狂飆》周刊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發表的《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中,謾罵魯迅為「世故老人」。在第六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給──》一詩中自比太陽:「如其我是太陽時,我將嫉妒那夜裡的星星。」在第九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介紹中華第一詩人》內則說:「在戀愛上我雖然像嫉妒過人,然而其實是我倒讓步過人。」第十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時代的命運》中又有「我對於魯迅先生曾獻過最大的讓步,不只是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等語。在同篇中又說他和魯迅「曾經過一個思想上的戰鬥時期」,他所用的「戰略」是「同情」。在《指掌圖》一文內,又自稱與魯迅「會面不只百次」。第十四期(一九二七年一月)《我走出了化石的世界》中又咒罵:「魯迅不特身心交病,且將身敗名裂矣!」等等。所以本文中有「太陽」「愛人」「同情」「來一百回」等語。此外,「幫忙」「新時代的新青年」等,都是高長虹文中常用的詞語。[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