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扁》是鲁迅的一篇文章。    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绍介这名词的函义。(首先提出在中国文艺界有种“可怕的现象”,并对其进一步解释。)

于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

还要由此生出议论来。这个主义好,那个主义坏……等等。 (以上两段通过列举具体实例阐释和说明“可怕的现象”。)

乡间一向有一个笑谈:两位近视眼要比眼力,无可质证,便约定到关帝庙去看这一天新挂的扁额。他们都先从漆匠探得字句。但因为探来的详略不同,只知道大字的那一个便不服,争执起来了,说看见小字的人是说谎的。又无可质证,只好一同探问一个过路的人。那人望了一望,回答道:“什么也没有。扁还没有挂哩。②”(此段以一个笑话揭示“可怕的现象”的荒诞可笑,所谓的“扁”比喻介绍来的名词的真正含义,而“近视眼的对扁的争论”比喻文艺界对介绍来的名词的争论。)

原文及赏析

我想,在文艺批评上要比眼力,也总得先有那块扁额挂起来才行。空空洞洞的争,实在只有两面(指争论的双方)自己心里明白。(此段照应题目,总结全文,指出文艺批评的荒诞可笑之处。其实几十年后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对鲁迅的评论无论是捧也好贬也好,都是人云亦云,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毫不了解,这和那个笑话中的近视眼又有什么两样。)

四月十日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语丝》第四卷第十七期“随感录”栏。

②这个笑话,在清代崔述的《考信录提要》中有记载。[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