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扁》是魯迅的一篇文章。    中國文藝界上可怕的現象,是在儘先輸入名詞,而並不紹介這名詞的函義。(首先提出在中國文藝界有種「可怕的現象」,並對其進一步解釋。)

於是各各以意為之。看見作品上多講自己,便稱之為表現主義;多講別人,是寫實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作詩,是浪漫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詩,是古典主義;天上掉下一顆頭,頭上站着一頭牛,愛呀,海中央的青霹靂呀……是未來主義……等等。

還要由此生出議論來。這個主義好,那個主義壞……等等。 (以上兩段通過列舉具體實例闡釋和說明「可怕的現象」。)

鄉間一向有一個笑談:兩位近視眼要比眼力,無可質證,便約定到關帝廟去看這一天新掛的扁額。他們都先從漆匠探得字句。但因為探來的詳略不同,只知道大字的那一個便不服,爭執起來了,說看見小字的人是說謊的。又無可質證,只好一同探問一個過路的人。那人望了一望,回答道:「什麼也沒有。扁還沒有掛哩。②」(此段以一個笑話揭示「可怕的現象」的荒誕可笑,所謂的「扁」比喻介紹來的名詞的真正含義,而「近視眼的對扁的爭論」比喻文藝界對介紹來的名詞的爭論。)

原文及賞析

我想,在文藝批評上要比眼力,也總得先有那塊扁額掛起來才行。空空洞洞的爭,實在只有兩面(指爭論的雙方)自己心裡明白。(此段照應題目,總結全文,指出文藝批評的荒誕可笑之處。其實幾十年後的今天,又何嘗不是如此,對魯迅的評論無論是捧也好貶也好,都是人云亦云,對魯迅的生平和作品毫不了解,這和那個笑話中的近視眼又有什麼兩樣。)

四月十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語絲》第四卷第十七期「隨感錄」欄。

②這個笑話,在清代崔述的《考信錄提要》中有記載。[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