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归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归厚》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在洋场上,用一瓶强水去洒他所恨的女人,这事早经绝迹了。用些秽物去洒他所恨的律师,这风气只继续了两个月。最长久的是造了谣言去中伤他们所恨的文人,说这事已有了好几年,我想,是只会少不会多的。【从用强水和秽物攻击所恨女人和律师的手段,引出用谣言攻击所恨文人,后文全文即对此的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用谣言攻击所恨文人其实已经有了好几年了,但如此认为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后文对此说明原因。】

洋场上原不少闲人,“吃白相饭”尚且可以过活,更何况有时打几圈马将。小妇人的嘁嘁喳喳,又何尝不可以消闲。我就是常看造谣专门杂志之一人,但看的并不是谣言,而是谣言作家的手段,看他有怎样出奇的幻想,怎样别致的描写,怎样险恶的构陷,怎样躲闪的原形。造谣,也要才能的,如果他造得妙,即使造的是我自己的谣言,恐怕我也会爱他的本领。【此段说明,造谣也要有“出奇的幻想”、“别致的描写”、“险恶的构陷”和“躲闪的原形”,而这都需要有“才能”。】

原文及赏析

但可惜大抵没有这样的才能,作者在谣言文学上,也还是“滥竽充数”②。这并非我个人的私见。讲什么文坛故事的小说不流行,什么外史也不再做下去,③可见是人们多已摇头了。讲来讲去总是这几套,纵使记性坏,多听了也会烦厌的。想继续,这时就得要才能;否则,台下走散,应该换一出戏来叫座。

譬如罢,先前演的是《杀子报》④罢,这回就须是《三娘教子》⑤,“老东人呀,唉,唉,唉!” 【以上两段是对当时文坛用谣言攻击文人的情况的描述,指出造谣者虽然费尽心思、苦心积虑,想让造谣中伤的手段推陈出新,实际上因“才能”不足,虽然演的“戏”的内容变了,但还是陈辞滥调毫无新意,起不到中伤对手的作用,所以最后作者用“老东人呀,唉,唉,唉!”的语气模拟造谣者黔驴技穷而自怨自艾的心态。】

而文场实在也如戏场,果然已经渐渐的“民德归厚”⑥了,有的还至于自行声明,更换办事人,说是先前“揭载作家秘史,虽为文坛佳话,然亦有伤忠厚。以后本刊停登此项稿件。……以前言责,……概不负责。”(见《微言》⑦)为了“忠厚”而牺牲“佳话”,虽可惜,却也可敬的。【此段叙述长期造谣中伤他人的刊物突然发表不再刊登造谣稿件的声明并更换办事人的经过。作者首先表达自己对此总的看法,认为这真是“民德归厚”了,照应文章题目,所谓“民德归厚”意思是民风归于淳朴厚道,而用在此处是对其的讽刺。其次对于其不再刊登造谣稿件的声明进行议论和评价,认为“虽可惜,却也可敬的”,实际上也是对其的嘲讽。】

尤其可敬的是更换办事人。这并非敬他的“概不负责”,而是敬他的彻底。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令人办事有点为难了。【此段是对其“更换办事人”的议论和评价,认为这种做法就和“放下官印,立地念佛”以及“放下念珠,立地做官”一般,成了玩把戏的勾当,实际上并不能取信于大众。】

不过,尤其为难的是忠厚文学远不如谣言文学之易于号召读者,所以须有才能更大的作家,如果一时不易搜求,那刊物就要减色。我想,还不如就用先前打诨的二丑挂了长须来唱老生戏,那么,暂时之间倒也特别而有趣的。【此段是作者对发表声明更换办事人所产生效果的看法,认为以“谣言文学”为生的刊物竟然摇身一变要刊载“忠厚文学”作品,未必能够成功吸引读者,为此类刊物计,上策莫过于找到具有“造谣才能”的文人以提高造谣中伤的水平,若做不到也就只好“用先前打诨的二丑挂了长须来唱老生戏”了,此处所谓“先前打诨的二丑”就是致力于用造谣中伤其他文人的作者,“挂了长须来唱老生戏”是指表现出痛改前非、改头换面的样子,转而改写“忠厚文学”。】

十一月四日

附记:这一篇没有能够发表。

次年六月十九日记

【注释】

① 本篇当时未能在报刊发表。腔水:又作镪水,是学名为“硝酸”“硫酸”等强腐蚀剂液体的俗称。

②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所载的一个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〇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③ 这里说的“文坛故事的小说”“外史”,指当时一些反动、无聊的文人恶意编造的影射文化界人士的作品,如张若谷的《婆汉迷》、杨邨人的《新儒林外史》(只写了第一回)等。

④ 《杀子报》:一出表现淫恶、凶杀和迷信思想的旧戏。

⑤ 《三娘教子》:一出宣传节义思想的旧戏。“老东人”是戏中老仆人薛保对主人薛广的称呼。

⑥ “民德归厚”:语见《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⑦ 《微言》:参看本卷第182页注④。该刊第一卷第二十期(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五日)登载“改组启事”,声明原创办人何大义等八人已与该刊脱离关系,自第二十期起,改由钱唯学等四人接办,同时又登有钱等四人的“启事”;这里所引的几句,即出于后一“启事”中。[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