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地雷战》焦晓雨执导电视剧(第28集)

《地雷战》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抗战剧,由焦晓雨执导,吴樾何翯郭昊伦张立于海董姝主演。该剧讲述了赵化龙等爱国人士在日军侵华时灵活巧妙地运用地雷战术抵制日本侵略者的传奇历史故事。该剧于2015年8月3日福建综合频道首播。[1]

目录

剧情简介

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海阳地区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敌后作战。村民赵化龙阴差阳错地毁掉了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赵化龙优异的表现使他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习归来的赵化龙如虎添翼,根据每一次的战斗总结经验,在不同的战斗中研究发明不同的地雷,制造出一个个神出鬼没的地雷战场,炸得敌人胆战心惊,赵化龙也在战争的磨砺中成长和强大。小泉煞费苦心地请来排雷专家井上和赵化龙斗法;军区派来了化学专家汪霞协助赵化龙对付井上。日军几次击退游击队,赵化龙总结教训,在汪霞的帮助下,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井上无计可施。解放海阳城的战斗终于打响了,赵化龙带领游击队为攻城的八路军主力扫清障碍,小泉守城部队战败,被炸死在地雷阵中。赵化龙和他的部队又开赴新的战场。

角色介绍

赵化龙 演员 吴樾

海阳村民,阴差阳错下毁掉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后因自身优异突出的表现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成归来后的他从各种战斗中总结经验,制造出一个个叫敌人胆战心惊的地雷战场。

汪缜 演员 董姝

汪缜,指导员,受军区指派,协助赵化龙对付日军的化学专家。后被日本鬼子抓住,严刑拷打下仍是不屈服。

赵二壮 演员 柯伯龙

赵化龙发小,从小一起长大,性格憨厚、为人率直,有着叫人心酸的坎坷经历。

幕后花絮

  • 《地雷战》中,吴樾首次出演农民。
  • 吴樾透露,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片场几乎全是真的炸点,而所有炸点他都亲自去完成,不用替身。
  • 该剧拍摄时正值严冬,可谓顶风冒雪,条件极其艰苦。不仅如此,由于剧情需要和导演对艺术的追求,大量危险爆炸戏和武打枪战戏很多,虽然各部门尽力避免事故,但还是难免受伤。
  • 吴樾自从进组后,两个多月期间一天未休,每天拍戏都在12小时候以上。期间因为意外被炸伤后依然坚持拍摄。
  • 《地雷战》一部剧下来用了近千斤炸药,单单“攻陷海阳”一场戏就用了60多公斤炸药。

剧集评价

电视剧版《地雷战》不论从情节内容还是人物情感上对这段传奇历史都有了更丰富的描述和扩充,剧中角色个性鲜明。(南报网评)

相对于经典的电影版《地雷战》,电视剧版《地雷战》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抗战时期胶东人民用智慧、勇敢谱写的神奇历史。不只向经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种情怀,进一步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腾讯娱乐评)

该剧凭借“不雷人不做作”的真实抗战,巧妙的情节设计,鲜活的小人物塑造,细腻的感情线与豪放的兄弟情交错融合,勾起了中老年群体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怀旧感情,同时凭借巧妙的感情设置又非常符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将红色作品与当下创作环境进行巧妙的结合。(网易娱乐评)

第28集介绍

自从燕云飞离家出走,行天顺身边缺少了女人,将主意打到了仆人凤春身上,凤春为行天顺送菜之时,被行天顺抚摸手掌,不巧的是潘老七忽然上门造访,凤春趁机挣脱行天顺的手转身就跑,行天顺被潘老七破坏了好事,气得吹胡子瞪眼,骂了潘老七几句。

潘老七非常理解行天顺的心情,同意花钱请行天顺到妓院买春。

秋收季节到来,各村的村民们忙着收割粮食,赵化龙与三炮是同门师兄弟,允许三炮参与收割粮食,获取一部份补给。

日军也不是铁人,跟中国人一样也要吃喝拉撒,种在田地上的庄稼如同一块大肥肉,随时会引来日军。赵化龙为了防患于未然,在赵家庄村口埋了一些地雷,以防日军忽然入村抢夺粮食。

葛小辫负责在雷区站岗,为村民们指引行走路线,秋风瑟瑟,天气寒冷,路上许久没有出现一个人影,葛小辫畏寒怕冷,嘟哝了几句,回家喝酒暖身体。

刘魁领着一伙村民误入雷区,因站岗的葛小辫逃岗离去,其中一个村民误踩地雷被炸断一条腿,当天晚上,刘魁指责葛小辫逃岗回家喝酒,赵化龙出现,一脸愧疚当众自责,他是队伍的领头人,村民被地雷炸断腿,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被炸断腿的村民获得军区赔偿,赔偿事小,村民落下终身残疾事大,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汪缜研发了一种两用地雷,保障了误踩地雷也不会爆炸。

刘魁将赵家庄的情报放在一块石碑下方,潘七老获得情报,到行天顺身边汇报,行天顺得知八路军研究出了两用雷,心中无比震惊。

两用雷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爆炸,高桥率一伙手下乔装打扮,逼迫潘老七开路,潘老七与手下人成功越过雷区,为日方打开了安全道路,日方军车随后而至,长驱直入进入赵家庄。

赵家庄的军民们无力与日方抵抗,携家带口逃出村子,在山上集合,神色复杂注视被日军侵占的家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