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地雷战》焦晓雨执导电视剧(第22集)

《地雷战》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抗战剧,由焦晓雨执导,吴樾何翯郭昊伦张立于海董姝主演。该剧讲述了赵化龙等爱国人士在日军侵华时灵活巧妙地运用地雷战术抵制日本侵略者的传奇历史故事。该剧于2015年8月3日福建综合频道首播。[1]

目录

剧情简介

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海阳地区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敌后作战。村民赵化龙阴差阳错地毁掉了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赵化龙优异的表现使他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习归来的赵化龙如虎添翼,根据每一次的战斗总结经验,在不同的战斗中研究发明不同的地雷,制造出一个个神出鬼没的地雷战场,炸得敌人胆战心惊,赵化龙也在战争的磨砺中成长和强大。小泉煞费苦心地请来排雷专家井上和赵化龙斗法;军区派来了化学专家汪霞协助赵化龙对付井上。日军几次击退游击队,赵化龙总结教训,在汪霞的帮助下,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井上无计可施。解放海阳城的战斗终于打响了,赵化龙带领游击队为攻城的八路军主力扫清障碍,小泉守城部队战败,被炸死在地雷阵中。赵化龙和他的部队又开赴新的战场。

角色介绍

赵化龙 演员 吴樾

海阳村民,阴差阳错下毁掉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后因自身优异突出的表现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成归来后的他从各种战斗中总结经验,制造出一个个叫敌人胆战心惊的地雷战场。

汪缜 演员 董姝

汪缜,指导员,受军区指派,协助赵化龙对付日军的化学专家。后被日本鬼子抓住,严刑拷打下仍是不屈服。

赵二壮 演员 柯伯龙

赵化龙发小,从小一起长大,性格憨厚、为人率直,有着叫人心酸的坎坷经历。

幕后花絮

  • 《地雷战》中,吴樾首次出演农民。
  • 吴樾透露,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片场几乎全是真的炸点,而所有炸点他都亲自去完成,不用替身。
  • 该剧拍摄时正值严冬,可谓顶风冒雪,条件极其艰苦。不仅如此,由于剧情需要和导演对艺术的追求,大量危险爆炸戏和武打枪战戏很多,虽然各部门尽力避免事故,但还是难免受伤。
  • 吴樾自从进组后,两个多月期间一天未休,每天拍戏都在12小时候以上。期间因为意外被炸伤后依然坚持拍摄。
  • 《地雷战》一部剧下来用了近千斤炸药,单单“攻陷海阳”一场戏就用了60多公斤炸药。

剧集评价

电视剧版《地雷战》不论从情节内容还是人物情感上对这段传奇历史都有了更丰富的描述和扩充,剧中角色个性鲜明。(南报网评)

相对于经典的电影版《地雷战》,电视剧版《地雷战》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抗战时期胶东人民用智慧、勇敢谱写的神奇历史。不只向经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种情怀,进一步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腾讯娱乐评)

该剧凭借“不雷人不做作”的真实抗战,巧妙的情节设计,鲜活的小人物塑造,细腻的感情线与豪放的兄弟情交错融合,勾起了中老年群体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怀旧感情,同时凭借巧妙的感情设置又非常符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将红色作品与当下创作环境进行巧妙的结合。(网易娱乐评)

第22集介绍

抗日形势一片良好,李国强召集所有军民,转述中央的命令,宣布赵家庄成为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屡立战功的赵化龙成为队长,汪缜成为指导员,刘魁继续担任文职工作。

赵化龙踌躇满志发表感言,刘魁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在二壮的注视下转身分开人群离去。

汪缜探视被关押的父亲行天顺,父女两人已有多年不见,汪缜眼噙泪水,指责父亲行天顺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祸害乡里。

在亲情和大义面前,汪缜选择后者,没有动一丝营救父亲的念头,而是决定由组织出面审判父亲。临走之时,汪缜向父亲弯腰行礼,以示感谢父亲当年的养育之恩。

古语云:“有钱能使鬼推磨”。三炮送了两包银洋给刘魁,欲在刘魁的帮助下救出燕云飞。

刘魁与三炮向来不和,谎称燕云飞已被活埋,三炮信以为真奔到关押燕云飞的房间,惊喜交加发现燕云飞还活着,燕云飞并非汉奸,只因生活落魄才嫁给人人唾骂的汉奸行天顺,三炮征得赵化龙允许将其带走。

半夜,负责守门的二壮熟睡过去,待他醒来的时候行天顺已经逃走。

刘魁怀疑二壮是内奸帮助行天顺逃走,赵化龙训斥了二壮一顿,教导刘魁遇事先要经过调查再定罪名,不能动不动就给战友扣上反党通敌的罪名。

行天顺大难不死逃过一劫,返回日军总部报到,积极支持吉田定下的新计划,欲在赵家庄外面修建一座火力强大的炮楼,阻隔大泽山一带的八路军与外界联络。

文晓博将日军建炮楼的消息转告给战友老丁,老丁派出助手大山前往赵家庄,向赵化龙通风报信。

日军在建炮楼之前做好进攻赵家庄的准备,此次日军来势汹汹,集结了二个中队的力量,赵家庄的军民们只能采取游击战术,同时依靠大量地雷与日军较量。

许多战士在赵化龙的指示下开始在村庄内外埋雷,日军一旦进入雷区将会有去无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