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义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义犬》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卷四义犬》原文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①。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趋路侧私②焉。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③复来,啮骡尾足。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④,金亡其半,涔涔⑤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⑥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⑦,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卷四义犬》翻译

潞安府某甲,他父亲因事被拘禁在监狱里,快要死了。他把家中钱财搜罗净尽,凑了百两银子,准备用来到郡里的州府中托人情。他骑上骡子出门,家中养的小黑狗就跟着他。某甲就呵斥驱赶它,让它退了回去。某甲走了之后,那狗又跟上了他,用鞭子赶也不回去,狗跟着走了几十里地。某甲半路下骡,用石头砸它,那狗才跑开。某甲又向前走,那条狗风驰电掣般地又追上来,咬那骡子的尾巴和蹄子。某甲发火了,用鞭抽它,那狗不停地呜叫。忽然又跳到前面,气呼呼地咬骡子的脑袋,似乎想阻住他的去路。

某甲认为这事情不吉利,就更生气了,骑着骡子调转头来追着驱赶它。看那狗已经跑远了,才拉转骡头疾速奔驰,来到郡里时,天已近傍晚了。等他一按腰间的钱袋,银子丢了一半,汗刷地流了下来,魂都吓没了。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想起那狗叫定有原因。他早早起来,在城门口等候开了城门走出城来,在来时经过的路上仔细寻找。他又想,这里是南北大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他犹犹豫豫地来到来时下骡的地方,见到那狗已经死在草丛里。身上出的汗把毛全都湿透了,像刚洗过一样。提起那狗的耳朵一看,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那里。某甲被这狗的义气感动了,买了棺材把它埋葬了。人们都称那坟为“义犬冢”。

《卷四义犬》赏析

本篇写某甲的义犬为主人失金而奔吠.最终死而护金。它从主人和犬两方面落笔,主人为救父亲赴郡。无需犬相随;犬竞相随,初并不为主人失金.而是依恋主人。后力为主人失金事。在这段.反复写犬被主人所驱赶。主人有一连串的动作:呵逐、鞭逐、投石以逐。回马驱逐.动作不断升级,表现了主人的愤怒:犬则是:退、从之、奔去复来、以致用牙齿咬主人骡子的尾巴、脚、呜吠不已来阻止主人之行。他们各自的行为表现了各自的情态,二者之间存在着犬不能用语言表达、主人不能用语言传达的隔膜,导致双方都有怒气。转折的发生让主人知道好不容易搜集积蓄得来的百金丢失了一半以后,想起犬吠定有原因。于是他便按原路寻找,发现犬死而护金,本篇所讲的就是这样的一桩怪事。

《卷六义犬》原文

周村有贾某(1),贸易芜湖(2),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人固积寇也(3),窥客装,荡舟入莽(4),操刀欲杀。

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5)。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6)。或以为异,从之而住,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7),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8),其亦愧此犬也夫!

《卷六义犬》翻译

周村有个商人姓贾,在芜湖经商,赚了很多钱。他雇了一条船准备回乡,看见河堤上有个屠夫捆住一只狗要杀。这个商人就以加倍的价钱把狗买了下来,养在船上。

船上的船夫本来就是江湖上的惯盗,他暗中观察到商人有这么多钱财,便把船开到芦苇丛中,拿起刀来要杀死商人。商人苦苦哀求船夫赐他一具完整的尸体。于是强盗就用一条毡子把商人裹捆住,扔到江里去了。

那只狗看到商人被抛入江中,哀嚎踵跳下水,用嘴咬住裹捆着商人的毡子,一起在江中沉浮。也不知顺流飘荡了多少里,被一浅滩搁住停了下来。狗浮出水,跑到有人的地方,不停地哀叫。有人觉得其中必有原因,就跟随着这只狗走到了浅滩处,见水中有一捆毡子,于是就拖出来,割断绳子,商人竟还没死,醒过来后把自己遇难的事情讲了一遍。又哀求别的船夫,把他带回芜湖,准备在那里等着强盗的船回去。

商人上了船,发现他的狗不见了。心里非常哀伤痛惜。到达芜湖码头,寻找了三四天,只见经商的船只桅杆如林,就是找不到那只贼船。这时正好有个同乡,打算带着他一块回周村。忽然那条狗自已回来了,朝着商人大声嗥叫。商人忙唤它,它却掉头就走。商人下船去追它,它却奔上另一条船,咬住船上一个人的小腿,任凭怎么打也不松口。商人走上前去呵斥,才发现狗咬住的就是那个劫财害命的惯盗。原来这个强盗把衣服和船都换了,所以商人很难认得出来。商人把惯盗捆绑起来,在船上搜索,结果钱财都还在。唉,一条狗,尚能够如此报恩,世上那些没有心肝的人,应当惭愧自己还不如一条狗呀![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