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我爱我家”与“我爱我家”(丐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爱我家”与“我爱我家”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爱我家”与“我爱我家”》中国当代作家丐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爱我家”与“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与“我爱我家”,不是别的什么,是两个家庭微信群:前者是我家族系列的,两代13人,该入而未入的是俩老辈媳妇,包括我妻;后者是妻家族系列的,也是两代而14人,该入而未入的原是4个老辈姑爷,后来去世一个,再后来硬拽入一个,升至15人——不会打字的,安排人教会“按住·说话”。我幸跨两群,不幸不才都没熬上群主。

用老家话讲,媳妇、姑爷都是“外姓人”,都是需要另眼相看和格外尊重的——这是老家规矩和传统。“群主”没理由也没资格不尊重“外姓人”的意愿;况且,“群”这东西是无中生有的,而媳妇、姑爷都上门几十年了。

妻家群原名“五朵金花”,见目前她尚未加入的我家群名“我爱我家”,有点儿愤愤:“凭啥你家群叫‘我爱我家’?谁不爱我家?”我说:“先叫后不叫!再说了,这名也不是我起的。”妻斩钉截铁:“不行——”我想了想:“有了!要不你家群也叫‘我爱我家’,‘爱’字用繁体。”得到默许,“五朵金花”遂含不白之冤而去。要说这“我爱我家”真没啥特色,无论“爱”为繁简——为繁稍有趣味儿;估计这4个字可能是全国家庭群用得最多的重名,比如“张伟”之于人名。

微信群正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取代着QQ群,更取代着短信甚至电话,那抵万金的家书就更不用说了,已被取代过多次了——谁还记得并保存着自己收到的最后一封(手写的)家信?

家庭微信群应运而生,其互通信息、互呈状态、互相倾诉的史无前例的载体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从家庭文化文明的打造提升、积极健康家训的形成传承、和睦和谐家风的培育发扬、血脉亲情的保持增进之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对待家庭群这一新生事物。“群员”越天各一方越“远程”,家庭群越有其存在的意义。

问候,议事,晒照片,发红包,感喟人生世事,语音视频通话,分享转发各种链接……是所有微信群特别是家庭微信群的主要内容或交流方式——他有时是展览室、会议室、会客室,有时是广播站、留言板、信箱,有时甚至是演艺厅、练歌房、文学杂志。照片,包括婚庆的、饭菜吃喝的、孩子的、装修的、旅游的等等各种抓拍;红包,包括节日的、生日的及各种需要祝贺或“谢过”的;链接,就是我感兴趣想你也会感兴趣或希望你也感兴趣的……文字,即使是错别的;照片,即使是模糊的;语音,即使是失真的;视频,即使晃动的……大家互不嫌乎。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点,家庭群就是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状的故土,就是如高速收费口或加油站那个白色高强膜扯起的那个棚状的家园;每个家庭也都如一个小水源,家庭群就如给予这些小水源以流淌希望和方向的小湖泊——那些家庭成员(在群者)是各个“点、源”分子的原子,是群活力的真正所在。

再长时间的沉寂,都能被随便什么由头的红包所打破;再深的“潜水者”,都能被不管多大的红包打捞起——当然,抢前并不知包有多大,抢完知道是“点名包”“流氓包”(按1人1分钱设计)也晚了。微信红包是玩儿微信者最殷切的期待,家庭群亦然。

我把我家族系列大小人等(包括不在群者)的生日制了一个表,帖在群里,以提有必要之醒,以备有可能之忘,以祈届时之祝贺的红包雨——10元不嫌少,50元不为多,200元以上(几乎没有)得分两次三次;不在群的可由最“直系”最亲密的在群者代领。抢得少的,会发个哭脸(表情符);接连抢得少的,会发若干个哭脸——一般都按群员数发包,所以几乎见不到因抢不到而出现的哭脸。这似乎是一个规律:红包的金额与个数的数值越接近时,随机所抢得金额的差别越小;数值差别越大时,随机所抢得金额的差别越悬殊——于是,手气有时会变成生气。

我家群最活跃的不是年轻的下一代,而是最没文化的做爷快6年了的我弟,他以农民工的背景在某市某小区做着保安。他的没文化便很起码地体现在他源源不断汩汩而来的微信文学或口述历史中。

一天,他“写(不会拼音)”道:(注意括号中我纠正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直接改正,其他原汁原味;他还不会穿插表情符)“当我孩同(童)时,做儿子、做孙子时,那个年代孝敬长辈、听从父母,我从来没吃过香。成家了,这回自己说得算了,但是日子过得坚(艰)苦;你想说得算、想过得好,让人福(服)气,就得坚(艰)苦奋斗。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我也当爸做爷了,可是时代变了,现在儿子、孙子吃香了。人生真的不容义(易)!这是我今天吃晚饭时的感悟。”保安的饭一般吃得都比较晚,而他所谓“吃晚饭时”其实就是“喝酒时”。这辈分,这年龄,这经历,在家庭群中发发牢骚,没人能说什么。比如汉颜驷之于文景武3帝,比如花生与牙,一辈子总在错过中,弟够值得同情的。

一天,他又写道:“我离开家乡时就一个想法,只要有人活的地方,我就能活!还要活的(得)好!谁(随)着年岁的征(增)长,话多了,磨叽,应(因)为老了,胆小了,冲劲没了,办事没能力了,这时想的(得)最多的是一家人的平安、健康,所以话多磨叽。……希望我的亲人们多关查(观察)你身边爱你、疼你的人吧!他们在想什么、今天上班是不是开心、出去办事是不是顺利……”比如知道喝大酒不好还喝大酒,知道自己磨叽还磨叽。显然,他更希望得到亲人们的“关查”,不知他“关查”得怎样。

弟的活跃还在于他随心所欲的分享转发,也许是因为刚学会这一技能,“孩同”般满怀好奇,觉得啥有意思发啥,啥时觉得有意思啥时发。真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

起初我们会附和他的所写所转,渐渐地就只剩各种表情符了,渐渐地便连表情符也少了——渐渐地他也会有所选择。他有点儿倚老卖老的明知故犯,他异乡的保安情怀,他的怀旧,我们理解。

我想建议我家群群主开展评比“群积极分子”活动,以提升群管理水平。

姐在省城一大型玉器古玩城租一档口卖玉,前几年还能维持;在啥生意都不好做的当下,玉市场更是萧条,赔本而难赚吆喝。但她舍不得那些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我们也常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此代替所有表情符,下同)”鼓励她挺住。

……忽然,家庭群亮了,姐在报喜:“今天卖了800了☻”这是春节庙会的第一天,也即正月初一。鸡年果然要大吉啊!确值得晒一下!各种祝贺“跟帖”随即如潮……她没继续跟聊,看来生意正红火中。傍晚,家庭群又亮了:“下午又卖了720☻”随即一个红包闪亮登场,题曰“迎新春,开门红”……我以1.18/50的成绩将她的开门红进行到底。

在弟那城,妹一直在一家小作坊做着缝纫活,每天起早贪黑12小时的“工作量”终于将她累垮。一双儿女,谈学论嫁,她不能就此闲歇下来。她觉得自己干净立整,手脚麻利,一副眼睛,文质彬彬,便跨专业改学了“月嫂”。很快,她就毕业了;很快,她又上岗了……第二天,她在家庭群晒了一张抱着人家娃儿的照片,表情复杂;第三天是一句“我挺好的☻”,第四天还是这句“我挺好的☻”……(月嫂可能有手机纪律)24小时温饱无虞,她的五脏六腑手脚四肢比她欢喜。

妹表情复杂,大家心情复杂,没有像以往那样跟着叽叽喳喳;刚做了母亲的大外甥女出了些育婴主意,算是仅有的实质内容了。一个月后,妹就将由嫂而姥而奶了——把这人生的第一个“月嫂”月看作是做姥姥或奶奶的实习期会让陌生家庭的迷茫日子过得(愉)快些。

妻三姐升格为姥姥了,妻家群顿时有了生机和焦点。老两口小两口有3人在群,于是开晒,那小子会笑了得晒,满月写真照(这是男孩儿必不可少的)了得晒,拍百日艺术照了得晒,能坐在吃拉两用凳里吃拉了得晒,长牙了得晒,会匍匐前进了得晒……照片生动,视频更生动——你夸赞或不夸赞,我们就晒在那里。将来某一天,至少这15个群员可以摸着这小子的头说:“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三姐的女儿在省城全国排名第25的大学里教书,姑爷在全国独一有二的大型国企驻省单位工作;此老两口与彼老两口分别开启了双城生活模式,不辞辛苦,乐此不疲,他们的身影和城际风光及交通实况偶尔也会出现在群里。

已83岁并已卧床5年多了的岳母,享受着5个姑娘或5个或4个或3个或2个的轮流护理——这是经典而有效的、下一代只能模仿精神难以模仿方式的养老方式。姑娘们都耐心细致,知冷知热,不怕脏累,及时交接,尽管她老人家“身在福中不知福”。她老人家是唯一该入而未入群的长辈,但这不影响她时不时的成为群里的热点:她会身不由己地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出现在群里,卧着或坐着,笑着或比划着,吃着或喝着……一般不说着。

妻四姐的儿子又辞职了,离开了省城开发区那个小私企,这不怨他,他并不好高骛远;上一次辞职是在3年前——6年前,他大学毕业,被外省一家大型私企录用。无论前之大还是后之小,两家私企都不能让他安心的原因是一样的:收入不高(倒都不欠薪),待遇不好,没有保险,家族式管理,得不到培养重用,没有发展晋升的机会和希望,环境污染,安家困难……他的一辞再辞,在家庭群里引发了一场讨论,表哥表姐们和他立场一致,姨夫姨们和他立场不一致,一致不一致的都无计可施——有代沟,但这不是问题,家庭群恰恰有利于消弭代沟,因为群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最新消息,他说“我准备挂靠一机构做家教☻”,他说“我物理学的好☻”,这或意味着他大学里关于钢铁关于机械的所学将荒废;但愿他挂靠成功并不误人子弟!

一个二代少姑爷在群在圈转发了一个视频,复旦大学一女教授左手一直抄兜、右手一直粉笔(自始至终只写了“无用”俩字)地一直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朋友是无用的,朋友是用来爱的,等等。少姑爷附言:“朋友不一定有用☻但应该可用☻”我跟言:“老人不是教诲过吗:多个朋友多条路☻”他又言:“我的朋友帮过我不少忙☻有我求的,也有他们主动的☻”我又跟言:“月月为朋,‘朋’中无缝即是‘用’☻”……我是唯一可以跨两家群、跨代沟的微信游侠。

“我爱我家”与“我愛我家”,音同字近;打开微信,一溜的缤纷在那里,最大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稀了马哈、着急忙慌、破马张飞时的各种让人一头雾水的发错,发现及时的,可以撤回;超过2分钟的,随后说明一下;若红包发错了,就只能任人抢之了,好在都不是外人——好在这种时候不多。
谁不有手机?有手机谁不微信?微信谁不几群?仅就家庭群而言,我们似乎也不该草率地批评呵阻“低头族”——一群又一群的谁能不低头☻?[1]

作者简介

丐丏,男,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