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 HS.30步兵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Lang HS.30步兵战车(又称SPz 12-3)是联邦德国[1] 于1958年装备的一款步兵战车,由瑞士的西斯帕诺·苏莎公司设计。其装备了一门高威力的20毫米机炮,使其成为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但由于繁多的设计缺陷和机械故障,使订单数量大减。原定生产10,000辆,实际仅交付2,176辆。联邦国防军中的Lang HS.30已被黄鼠狼步兵战车取代。
服役历史
尽管德国强调步兵战车在步兵旅中的作用,但因为成本限制,实际运用中每个德国装甲掷弹兵旅只有一个步兵营装备了Lang HS.30,其余仍然使用卡车或者M113装甲运兵车运送步兵。由于数量不足,戴姆勒-奔驰将一批乌尼莫克S404卡车改造成HS.30步兵战车的外形,用来训练装甲掷弹兵步坦协同作战。
联邦国防军装备的Lang HS.30步兵战车服役至1980年,从1974年开始,更为先进的黄鼠狼步兵战车逐步替代Lang HS.30。1970年代末期,有30辆Lang HS.30卖给秘鲁。退役后的Lang HS.30大部分被用作靶场目标。
背景与设计
冷战初期,核战争的威胁催生出全封闭、高机动的新型装甲车辆,以运送步兵伴随主战坦克作战。关于这种装甲车辆的定位,每个国家各执己见。美国认为这种战车应扮演“战场出租车”的角色,负责将步兵运送至战场,具有浮渡能力,而火力和装甲仅限于自卫,这种定位的产物为M113装甲运兵车。而德国基于二战期间装甲掷弹兵(机械化步兵)的作战经验,重视步兵和装甲车、装甲车和坦克间的协同作战,认为运兵车也应具有较为强大的火力和装甲配合步兵和坦克进攻,这种思维则催生出步兵战车。
1956年,西斯帕诺·苏莎公司向联邦德国国防部提交了新型步兵战车的设计,公司内部编号HS.30。这款战车是德国作战思维的集中体现:车体前部装有一个小型炮塔,内装一门HS.820 20毫米机炮和一挺同轴7.62毫米MG3通用机枪。 机炮将承担攻击敌方直升机、轻型装甲车辆和其他软目标的任务,使己方主战坦克能专注于敌方坦克等硬目标。车体装甲由均质钢焊接而成,全方位厚30毫米,倾斜45度,可抵御20毫米武器射击,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水平,但也因此比M113重四吨。车全高仅1.85米,远低于M113的2.5米,进一步提高了隐蔽和生存性。动力装置为劳斯莱斯B81 Mk 80F汽油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每侧有五个扭杆悬挂的负重轮和三个托带轮。车内可容纳八名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手和五名步兵。运兵舱空间拥挤狭窄,无射击孔。由于发动机后置,步兵只能由车体顶部的舱门进出。全车无三防、亦无浮渡能力。
1958年,联邦国防部在原型车尚未问世时即批准定型量产,军方编号SPz (Lang) HS.30。SPz是步兵战车Schützenpanzer的缩写,Lang意为“长”,以示和另一款较小的战车SPz (Kurz)有所区别(Kurz意为“短”)。两者的关系类似二战时期的Sd.Kfz. 251和Sd.Kfz. 250半履带车:较大的前者用于机械化步兵配合装甲部队,而较小的后者则用于侦察单位。
缺陷与丑闻
随着Lang HS.30列装部队,一系列设计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问题集中在动力装置上。220马力的劳斯莱斯发动机对于14.6吨的车体显得动力不足且油耗巨大,导致HS.30的越野性能低下,无法跟上豹1主战坦克。其通风、传动、散热、转向、刹车和橡胶悬挂系统故障频发,需要时常更换零件,造成大量开支。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斯帕诺·苏莎公司缺乏制造装甲车辆的经验,以及对原型测试的故意忽略。
低劣的可靠性、仓促的审批和一万辆之多的庞大订单额引发了公众的怀疑。法兰克福评论报和德国全景月刊经过调查,最终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国防部的关键人士在采购过程中收受贿赂达230万马克,当时主政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也从项目中获利5000万马克。这件被称为“HS.30丑闻”的事件,是德国军事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最终,德国联邦国防部将订单从一万辆减少至2176辆,联邦议院向西斯帕诺·苏莎公司支付了5170万马克,每辆约23.8万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