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一是指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1914年西姆拉会议后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伪造的英属印度中国的划界。

1936年英政府才首次公开此线,并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地位,而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并在某些地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

二是指缅甸段(后来大体重叠于1941年线):主要涉及江心坡野人山地区。历代政府没承认1914年麦线缅甸段。大体重叠于1941年交换线:1941年民国政府用换文形式被迫同意英国提出的中缅界线,是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危险期被迫换取英国支持抗日的产物,1960年《中缅边界协定》承认民国政府的该划界。

麦克马洪线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秘密交易,没有合法性。事实上,中印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1]

目录

麦线藏南段

历史背景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中国和中国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开会,讨论西藏的地位问题。会议期间(后个阶段),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将边界从阿萨姆平原边缘向中国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新边界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2],西起中国-不丹边界,东至独龙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长约1700公里,涉及门隅(现大体在错那县版图)、珞隅(现大体在墨脱县版图)和察隅,将原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入英属印度。

1954年6月,周恩来尼赫鲁进行第六次会谈,周恩来说: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尼赫鲁表示:如果有机会,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在1956年10月吴努访问中国与周恩来全面商讨如何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时,双方都谈到了中缅边界北段的“未定界”问题和“麦克马洪线”问题。周恩来明确表示:“‘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是不能承认的,那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留下的,是非法的,中国人民和缅甸人民不能负这个责任。现在两国独立了,又是友好国家,新中国政府可以根据新的情况与新的关系,可以从现实情况出发考虑‘麦线’问题,但不能用‘麦线’来划界。”

周恩来在1956年对尼赫鲁介绍中缅边界谈判的情况时,也特别提到“麦克马洪线”问题,周恩来说:“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认。现在中国、印度缅甸都独立了,我们应该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现实的解决。”

现状

时至今日,无论是原中华民国政府(现台湾当局)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传统边界应位于喜马拉雅山与阿萨姆平原结合处,而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并在某些地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结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今日,中印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3]

麦线缅甸段

(中缅划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解决) 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也涉及麦克马洪线。1914年划定麦克马洪线时,缅甸属于英属印度的一个省,麦克马洪线最东端已进入中缅边界的范围,中缅边界从底富山口伊索拉希山口段属于麦克马洪线的最东段。而传统的中国领土应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主要涉及江心坡地区

英国在1885年完成了对缅甸的吞并,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开始与中国云南省有了“共同的边界”。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

中缅边境北段,是指西藏察隅以南、尖高山以北、高黎贡山以西、印度阿萨姆以东地区。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的交会处,屑伊洛瓦底江流域。这里的主要山川自西向东依次为巴特开山更的宛河(钦敦江)、枯门岭(克钦山)、迈立开江、江心坡、恩梅开江和高黎贡山;其中巴特开山与枯门岭又统称为野人山。

这里的居民有景颇族(克钦族)、独龙族和傣族(掸族)。景颇族遍布除恩梅开江支流独龙江流域以外的整个地区:独龙江流域为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坎底(葡萄)主要居住着傣族;恩梅开江支流狄子江狄不勒江驼洛江流域及迈立开江支流木里江流域也有部分独龙族,江心坡一带也零星分布着傣族。

和行政管辖

唐朝时,中缅边境北段这一带属南诏政权辖区。

在元代,独龙江流域居民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后,该地归丽江土知府

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此置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北极吐蕃,西通天竺,东南邻于缅”。永乐五年和六年,孟养辖地中先后分出茶山里麻二长官司。茶山辖地在恩梅开江支流小江流域,里麻辖地在江心坡一带。但到万历末年,孟养一度为缅甸控制。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盂养又与缅甸同时降清。但清朝对该地并未进行直接控制,而是以“徼外”对待的。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率兵征缅,再次占领孟养;傅恒撤兵后,孟养又被缅甸占去,但缅甸后来也未控制孟养。里麻、茶山二长官司自其长官明末奔入内地后就已废弃,但原茶山地区在清代仍属中国。

到清代中叶,则直接受维西康普土千总管辖。

嘉庆初年,独龙江上游地区被赠与西藏察瓦隆土千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贵总督锡良夏瑚巡视了独龙江(俅江,又称猠江)一带,逐村委派原来的头人为伙头和甲头,并分别发给委任状一张和小红帽一顶。

1912年,独龙江地区被划归菖蒲桶(今贡山)殖边公署。同年,云南迤西国民军总司令李根源派“怒俅殖边队”进驻怒江和独龙江地区,并设“怒俅殖边总局”于兰坪县营盘街,就近领导殖边各队的工作。

1930年,中国内政部及外交部会派滇缅界务调查专员尹明德等人进行调查时,还发现独龙江下游地区仍有宣统年间发给的印照文件。

中缅边境

英国吞并缅甸不久即北进占有了八莫,1891年又侵入野人山和江心坡南端,占领了麻阳垒弄两寨。

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规定“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之北一段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这样,尖高山一线以北就成了未定界地区(条约中规定了尖高山往西南方向的中缅界线,因此尖高山就成为中缅北段边界的起点)。

1898年,英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

1905年提出了以该山为界的“紫色线”清末中缅北段界务交涉有所谓的“旧五色线图”,“紫色线”为其中之一。

英军1900年侵入小江流域的茨竹派赖等寨,枪杀一百多名中国官兵。

英印总督明托在1910年提出了沿东喜马拉雅山直到滇缅边境北部建立“战略边界”的计划;这条“战略边界”从“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1911年1月,英国侵占小江流域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寨,制造了“片马事件”[4]

1912年,英军沿迈立开江北上,掠取野人山地,直达坎底;1913年又由坎底向东,进人独龙江下游;1914年在坎底设葡萄府

1913年,英军占我片马镇,切断了云南和我江心坡的联系。1927年,英军趁国军北伐,北洋政府解体,又占领了江心坡,导致全国人民义愤,而国府也对英国提严重抗议。1934年1月20日,英军更加北进,占领云南班洪银矿,但在遭到我各族人民的反抗后,英军(数百英军,千余缅甸军)终于战败退走。但英军仍然占据江心坡。

1941年6月18日,为了抗日战争的大局考虑,中国政府用换文的方式确认了这一段边界。但日军很快就在太平洋战争后,开始进攻缅甸,所以这一段边界并没有真正树立界碑。

此后中国前后派出40万远征军协助英军抗击日军,但是英国的战略重心始终不在亚洲欧洲战事吃紧让其无暇顾及亚洲殖民地。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全面放弃缅甸,中国远征军从援助英军变成掩护英军撤退。英国方面为减少自己的伤亡,在战斗中采用“不辞而别”的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的侧翼暴露给日军,以导致中国远征军野人山之难。中国远征军作战勇敢,也打出了许多经典战例,但孤立无援的这支孤军以伤亡20万的惨痛的代价仍未阻止缅甸的陷落。

缅甸的日军在被盟军(中英)打败后,在江心坡的中国远征军被迫遵守“1941年线”,从江心坡撤军,而英军随即占领江心坡。

中缅边界谈判

针对缅方“北段是未定界,南段的边界已定”的观点,周恩来说:应该“在五项原则和友谊的基础上,找到有利于双方的解决办法”;"应该按照吴努的建议,成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谈判解决南北两段边界问题;“在南北两段的紧张局势应该缓和下来”。

1956年10月至1956年11月,周恩来在北京与缅甸前总理吴努的会谈中,重申双方分别从“1941年线”以西和片马、岗房、古浪地区撤军外,还提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在北段,按照传统习惯线划界,就是在尖高山以北、恩梅开江以东;中缅北段边界可以划到接上“麦克马洪线”的一点为止,但是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将来划界时,把片马等三地划入中国。

1957年2月4日,周恩来收到缅甸总理吴巴瑞的一封信。由于国内的压力,吴巴瑞还是希望中国接受缅甸从英国继承下来的边界状况:在南段承认“1941年线”;在中段把勐卯三角地无条件地交由缅甸支配。仅有的修正是,在北段把包括片马、岗房、古浪在内的50平方英里(约合130平方公里)土地交还中国。

1957年7月,周恩来又在全国人大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报告首先说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应该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的政策,就是争取世界局势的和缓,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我们的邻国和平共处。

但在1957年9月的中缅谈判中又出现了新的分歧。

1957年12月,缅甸副总理吴觉迎和总理吴巴瑞先后访华,两国先成立边界委员会,首先勘察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一段中缅边界线。在这段边界上,除独龙江流域外,可以大体上按照分水岭进行勘察。这样就给解决边界的其他部分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0年10月,中缅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其中规定缅甸移交给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的面积增加为“153平方公里,59平方英里”。1961年1月,中缅双方互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10月,中缅两国签订了标界议定书,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5]

视频

麦克马洪线相关视频

揭秘印度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的由来
1914年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的中央政府,承认随意的“麦克马洪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