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特蘭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克·斯特蘭德(Mark Strand),詩人、散文家、藝術評論家。1934年生於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但其成長與受教育主要在美國與南美。年輕時輾轉多所大學學習文學與藝術(曾在耶魯大學學習繪畫,獲美術學士學位),自衣阿華大學讀完文學碩士後,在美國及巴西多所大學講學至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馬克·斯特蘭德
外文名稱 Mark Strand
國籍 加拿大
出生日期
1934年
職業 詩人
詩人簡介
他著有10本詩集,其中包括獲普利策獎的《一個人的暴風雪》(1998)、《黑暗的海港》(1993)、《綿綿不絕的生命》(1990)、《詩選》(1980)、《我們生活的故事》(1973)、以及《移動的理由》(1968)等。他還出版了兩本散文集,若干譯作,幾部關於當代藝術的論著,還有3本寫給孩子的書。另外,他還編選了多卷詩文集。自《移動的理由》廣受好評後,斯特蘭德的創作獲獎頻頻,1990年當選為第二任美國桂冠詩人。
雖然他也曾致力於小說創作,但主要還是以詩聞名。對斯特蘭德的詩歌構成影響的詩人很多,其中包括華萊士·史蒂文生、博爾赫斯等。他的詩歌冷靜明朗,又不乏深度和對語言的穿透力,許多作品富有超現實特點,一方面致力於對夢境的仿造,另一方面又熱衷於將日常的圖景引入。如同置於虛實之間的多稜鏡,其詩歌透明而複雜。
其他信息
斯特蘭德屬於六、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美國新詩人。他通常被歸為新超現實主義陣營,該陣營還有詹姆斯·迪基、默溫、高爾韋·金內爾、唐納德·霍爾、查爾斯·西密克的一些特徵,約翰·海恩斯等詩人。這個流派普遍受到西班牙和拉美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竭力擺脫思想意識的控制,深入挖掘潛意識領域,富有夢幻色彩,而夢幻作為清醒和睡眠的中介,既不受理性機制的審查,又可以感知夢的全部過程,記錄下意識與無意識、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流與對照,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使精神的隱喻活動得到解放。斯特蘭德的詩在抽象和經驗的感覺細節之間取得了平衡。他的聲音在平凡和崇高之間輕鬆地移動,創造出一個視覺清晰度極高的空間,這得宜於他早年對繪畫的興趣和大學後對美術的專門研究。他的詩中充滿了"離別的氣氛",同時也具有出人意料的幽默。自我的消除和時間的剝奪被視為悲哀的來由,但也是慶典的基礎。他的詩歌以機智和堅忍克制使這個艱難的真理戲劇化了。斯特蘭德善於超過自我的界限,把自我對象化,對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進行有距離的觀照。這種從遠離自我的視角所進行的觀察帶來了旁觀者的觀點、幽靈的語氣,一切都朦朧神秘,似幻似真。他把聶魯達的夢幻性質與夢魘結合起來,讓人想起特拉克爾這樣的歐洲表現主義者。如他的語言清晰而單純,具有深沉的內向性,多訴諸日常生活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