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駱馬湖,又名樂馬湖洛馬湖馬樂湖等,是中國江蘇中部的一個湖泊,《宋史·高宗本紀》載:「紹興五年(1131)四月金將度淮,屯宿遷縣樂馬湖。」《淮安府志》載「舊作落馬,受沂蒙諸上之水匯為巨浸。」駱是「樂」與「落」的同音,取古代金兵曾在此屯紮得名。 位於宿遷市西北部,處於徐州市和宿遷市的結合部,總面積375平方公里,為江蘇省四大淡水湖之一。

目錄

形成演變

駱馬湖歷史悠久,宋代,駱馬湖地區土壤肥沃,地勢雖然低洼,由於沂水邳州(今睢寧古邳)匯入泗水,不進駱馬湖,有良田萬頃,堪稱富繞。據《同治宿遷縣誌》載,「金將達懶屯樂馬湖」,說明金代仍能屯兵墾殖。元、明以後,泗水逐漸淤淺,駱馬湖開始瀦蓄沂洪。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為保障漕運暢通,避黃開泇。開通後的泇運,「廣納群流,北遏魯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輸互灌,並趨腹心,遂為眾壑所歸」(《邳志補》) 。由於失去了泗通道,被迫尋找出路,由於自然條件,運北沂武諸水最後壅於新沂市境西南部低洼地帶.因東去有嶂山嶺阻塞,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黃墩湖嶼頭湖等幾個小湖連成一體,形成了駱馬湖。

地理

駱馬湖屬於構造型湖泊。駱馬湖的原始基底是個地塹式的陷落盆地,有兩組以上的斷裂構造穿過湖盆,湖東貫穿南北的是郯廬深大斷裂,歷史上活動頻繁,發生過幾次災害性大地震;湖西還有一組南北向的斷裂構造。所以駱馬湖的湖盆為典型的構造窪地,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南泛奪淮,加之沂河中運河的行洪,使原始湖盆淤積為一個淺窪地。
駱馬湖地處淮北平原,跨宿遷、新沂二縣,是沂河、泗水下游的主要防洪湖泊型水庫。南四湖的洪水、沂河的洪水和邳蒼地區的區間來水,都要經過駱馬湖攔蓄後,再由嶂山閘泄洪入新沂河。流域面積5.2萬平方公里。 駱馬湖湖底高程為18~21米,當湖水位23米時,庫容9億立方米。退守二線控制後,湖水位25米時,庫容15億立方米。二線控制是沂沭泗下游地區重要的防洪設施。

漁業生產

魚類

駱馬湖水域,共有37科148種,其中鯉科魚類最多,63種,占總數的42.6%,其次是鮠科魚類8種,占5.4%,蝦虎魚科、魨科魚類各7種,各占4.7%,鮨科、銀魚科、鰍科魚類各5種,分別占3.4%,鯷科、石首魚科魚類各4種,各占2.7%,鯡科、鯔科魚類各3種,分別占2.0%,其它還有鲶科、塘鱧魚科、鱺魚科、鱧科、鰻鱺科、鬍子鲶科、鱘科等。從生態上分析有三種類型:一是定居型魚類,如鯉、鯽、銀魚等;二是半洄游性魚類,如青、草、鰱、鱅等;三是海淡水洄游性魚類,如刀鱭、河魨、鰣魚等。 梅鱭魚[1],是駱馬湖魚類中的主要品種。每年春季產卵,夏季可見子魚,初秋可生長到2寸左右,形似鳳尾魚,即可起捕。
淡水蝦類主要有青蝦(日本沼蝦)、白蝦(秀麗長臂蝦)、龍蝦(克氏螯蝦)三種,此外還有細螯沼蝦細足米蝦糠蝦等品種。龍蝦原僅南京周圍有少量生存,進入1980年代迅速向全省擴散,駱馬湖周圍的產量較高。淡水蝦的資源較穩定。但在年度之間,由於受水位、水質和水草生長狀況的影響,有所波動。
淡水蟹類主要為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毛蟹;此外還有鋸齒溪蟹凹背尖額蟹等品種。每年秋季性成熟的蟹降河洄游到海邊和長江口鹹淡水交匯區繁殖。次年4到6月蟹苗溯江而上,在淡水中生長。

淡水水生經濟植物

挺水植物有蓮藕蘆葦蒲草等。一般生長在靠近岸邊水淺的地方,植株挺立於水中,部分基葉伸出水面。省內淡水水域均有分布,特別是湖泊、河盪地區資源豐富。浮葉植物有芡實蓴菜等,根生在水底,莖比較柔軟,葉片浮於水面。漂浮植物有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整株植物飄浮水面,其根不着生於水底,資源比較豐富。沉水植物有苦草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等,植株生於水中,資源豐富。

漁港

宿遷市洋河灘漁港,位於駱馬湖南岸洋河灘閘東約150米。是駱馬湖唯一漁港。該港可供漁船錨泊避風。港池呈梯形,南頭岸線長200米,北頭岸線長100米,東、西兩岸各長2000米。口門在西岸。正常水深3米,能容漁船200餘艘。有公路可通市區。

參考文獻

  1. 梅鱭魚,淘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