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韩哀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哀侯(?-前374年),名字不详,战国时期韩国君主。

哀侯元年(前376年)韩、魏、赵将晋靖公废为平民,将其食邑均分,晋国绝祀。次年韩灭郑,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

资治通鉴》记载哀侯以韩傀为相国,而爱严遂韩傀严遂水火不容,前374年严遂派杀手在朝中刺杀韩傀,傀走到哀侯处,哀侯抱之,结果杀手刺中傀时也连带杀了哀侯。《史记·韩世家》则称“韩严弑其君哀侯”。哀侯之子懿侯(或作庄侯)继位,将国都迁回阳翟

人物简介

韩哀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起又称韩宣子,是韩厥之子,宣字徙居州。晋定公十五年,宣子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韩贞子代立。贞子卒,子韩简子代;简子卒,其子韩庄子代;韩庄子卒,其子韩康子韩武子韩康子的儿子。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韩景侯(?—前400)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

农业发展

韩哀侯时期的韩国,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国后考古发现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韩哀侯时期牛耕在战国时期更加普遍。铁农具和蓄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上》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

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生产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已经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程度去认识和区别土壤,因地制宜地进行耕作,农民已很重视对土地的施肥,“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韩哀侯时期,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还推广了一岁两熟制,《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总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经济措施

韩哀侯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

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其产品主要是满足家庭的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个体手工业。指民间具有一定专门技能的工匠,依靠自己的“技艺”从事的小商品生产,他们分布于各个行业中,如木工皮革工鞋工陶工漆工等,其产品多是自产自销。

私营手工业。指“豪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如猗顿经营的煮盐业,卓氏孔氏经营的冶铁业等,其劳动者主要是依附农民、雇工和奴隶,私营手工业要向国家交纳赋税,个别大手工业主积累了大量财富,富比王室。

官营手工业。一般规模较大,由官府设立专门官吏掌管,其生产者由奴隶,罪犯和雇工,其产品主要是兵器、礼器及生活奢侈品,主要用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韩哀侯时期,韩国商业也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和货币的流通等方面。

韩国商人们贩运于列国之间,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大商人更加活跃,如大商人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史记货殖列传》)大搞投机交易,赚取了大量财富,河东盐商猗顿和冶铁商郭纵,富甲天下交结诸侯,干预政治,阳翟大贾吕不韦,通过贩贱卖贵,家至千金,参与政治,官至丞相。

韩哀侯时期,城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韩之阳翟(今河南禹县)。

韩哀侯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金属货币的流通更加广泛了。当时金属货币铜币金币两大类,铜币主要有四种:燕、齐两国使用刀币,周、秦一带使用圆钱,三晋使用布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金币一般以斤(十六两),镒(二十两)为计量单位,还有“饼金”和“郢爰”。(饼金为饼状金块,郢爰为方形金块)金属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史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1]

家庭成员

父亲:韩文侯

儿子:韩懿侯

视频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韩哀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