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陆树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陆树声
晚明官员
出生 1509年
国籍 中國
职业 晚明官员
知名作品平泉题跋
耄余杂识

陆树声[1](Lu Shu Sheng) 晚明官员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

人物简介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以有病推辞。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奇特的是,他淡泊名利,屡次辞官,却使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亮,人们更想请他入朝任职。神宗嗣位后,派使者到家拜陆树声为礼部尚书,以示礼遇,陆树声力辞不得,始赴任。

陆树声狷介耿直,在位时尽心尽职。一年,兵部为安抚边境少数民族,要求增加岁币,已拟照准,树声上疏劝止。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责、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揽魁柄(大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别忠邪(分清忠臣和奸贼)"二十四字的方策,得到皇帝的嘉许和采纳。但也因而得罪了太监冯保,屡次宣树声至会极门接旨,当匆匆赶去时,却都是些寻常小事。树声知受戏弄,上疏请求退休,宁愿辞官,也不愿与弄权的中官结党。

此时,张 居正为挽留陆树声,特意对其弟陆树德透露:"朝廷行相平泉矣。"("朝廷即将任命陆树声为内阁大学士")表达希望他留任的意思。陆树声得知后说:"我曾作为一介史官,远离朝廷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以这种虚假的礼遇笼络我,有何意义?"力辞而去。

辞朝时,树声还奏陈时政十事,其中有"用内侍以给扫除,而防落之渐不可防;优外戚以示眷异,而非分无厌之求不可不节"(重用太监要当心大权旁落,优待外戚要注意节制他们贪得无厌的要求),语多切中时弊。

树声门生盈门,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并与其子彦章同中万历十七年进士。后袁可立和董其昌的同年之谊传为千古佳话。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除苏州府理官。苏故海内大郡,机巧成俗,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

"就在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陆彦章字伯达,是陆树声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一起中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至南京刑部侍郎。"(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作者颜晓军 )

个人作品

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亲属成员

儿子:陆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记载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初冒林姓,及贵乃复。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弟树德,自有传。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彦章有节概,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兰阳陆宗伯"祖籍

明史》和《明实录》说陆树声"松江华亭人",但同为华亭人的董其昌为什么称"兰阳陆宗伯"?(华亭为今上海华亭县,兰阳为今开封兰考县,二者相距八百公里。)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同举于兰阳陆宗伯之门。"

陆树声和董其昌、袁可立为师生关系,袁可立为河南睢州人(睢阳卫籍)(今属睢县,距离兰考50公里,但距离上海800公里)。

作为学生辈的董其昌都已经公开进行了记载,应该也不是什么秘密事了,陆也应该有相关的记载。可惜陆的所有传记资料即使有涉及他祖籍的,也没有"兰阳"一说,而且兰阳

(今兰考)方面的所有史志资料也没有见到涉及。

中国美术学院 颜晓军 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与袁氏父子的交往 》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袁氏既然家乡在北方的睢阳,为何却在江南的松江陆氏私塾读书,颇令人费解。……根据《神道碑》知袁可立生母安氏为其父袁淮继室,元配则是陆氏。陆氏生平不详,现仅见于此。从袁可立寄读于松江陆氏家塾来看,或许他们正有某种联系。"

上述论文也已经隐隐涉及到了与睢阳袁可立相邻的"兰阳"话题。按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叙》"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兰阳"如指当今兰考县,明代属开封府,与归德府的睢州相邻,袁可立前母陆氏与"兰阳陆先生"或有联系。

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二《明故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平泉先生陆公墓志铭》:"学者称平泉先生,松江华亭人也。自三国吴大姓,世有闻人,而系不可详。高、曾以下乃皆以隐德称。祖赠尚书,梅庄公兰配赠夫人,林氏考赠尚书,志梅公鹄配赠夫人,沈氏皆以公贵。而志梅公鞠于母家,尝蒙其姓林,公仕而复陆也。"

孙矿《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陆公道神碑》:"公号平泉,讳树声,字与吉,华亭人。曾祖庭训,祖蔺,父鹄,皆不仕,而父封。公少鞠于母家,蒙林姓。公童时犹在田间,每息耕则取书读之。巳而,□成大邑令方简肃所重,嘉靖庚子举应天春秋魁,明年辛丑试礼部第一,犹林姓也。……隆庆戊辰,起原官。明年,奏复陆姓。"

邹元标 愿学集巻六《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平泉谥文定陆公传》:"公名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松江华亭人也。曾祖庭训,祖兰,父鹄,号志梅,俱以公贵,赠尚书。陆故三吴著姓,以父志梅公鞠外母林,遂冒林姓。公洎兄弟中丞鼎贵,始复陆。"

习惯上古人为人作传记或碑铭时,不管名门望族还是乡野庶民,盖棺论定,总是不忘记追述一下其祖籍渊源。例如记载"兰阳陆宗伯"的《节寰袁公行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上世凤阳人也,始祖荣,洪武二年以战功授睢阳百户,因家焉。" 又如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公讳承宗,字稚绳,其先河南之汤阴人。永乐中,有讳遇者,徙居高阳城北二里之西庄,子孙因家焉。" 都明确记有文主祖居迁徙地。

而上述三篇关于陆树声的志铭和传记材料虽然上叙陆树声高、曾祖,但都没有明确述及其祖先籍贯。同时上述三篇传记资料既没有排除其祖籍是松江华亭,更没有肯定说是河南兰阳或者其他地方迁徙而来,并且邹元标在陆的传记里还煞有介事似地说"陆为"三吴著姓",又没有明说这个"三吴著姓"的彼陆和陆树声祖籍的此陆有没有直接关系。而董其昌在陆去世三十年后却在与袁可立父子的文章里明确记载说是"兰阳陆宗伯",或者说不但这是确凿的事实,而且还因为袁可立父子与兰阳为相邻乡帮,更因为袁可立与陆树声的师缘关系是否也缘于此,所以和袁氏父子谈及座师陆公就直接说"兰阳陆宗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既然董其昌都能反复提到"兰阳陆宗伯",而撰写行状和传记的于慎行等人怎么就不能述及陆树声的祖籍呢?不知是故意还是其间有什么隐情。董与陆同乡且关系极密切,绝非随意附会之言。且董其昌的闺蜜好友袁可立二人都是陆树声的得意门生,完全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内情,这个记载不可等闲视之。

邹元标为陆写的传记文说"陆为三吴著姓",这话不错,但恰恰有可能这是一句画蛇添足的多余话。陆树声祖上若真是举世公认的华亭大族的话,其他人为陆写传记时同样应该大加宣扬。后来陆树声发达后,父祖皆受封赏,自然会使人觉得现居华亭的陆树声家族很有声望,所以隐晦地用了"陆为三吴著姓"一句。

甚至可以推断,陆树声自己对于祖籍是不宣扬的,或者是出于隐情,当其他人把他与吴郡陆氏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也未必反对,加上到他60岁时才由于父亲入赘林家改回陆姓的举动,都表明对于祖籍问题,陆树声是有所保留和隐情的。

或者说当时陆从林姓公开回归陆姓在外人看来只能是华亭陆姓而不会是大家都不知道的"兰阳"陆姓,而董其昌在写记有"兰阳陆宗伯"给袁可立父子的文章时陆已经去世三十年,且陆树声子陆彦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董其昌再也不需要对陆树声祖籍问题进行回避,就有了"兰阳陆宗伯"的记载,而这时候恰恰那些没有明确记载陆树声祖籍的传记资料都已经盖棺论定,而后来的清修《明史》之类的文章依靠的也都是比董其昌的记载早三十年以前的传记材料,而董撰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在清代又被"文字狱"禁毁鲜有流传,而董与除袁可立父子以外的人即便谈及陆树声也未必谈及这个相互都说不明白的"兰阳陆宗伯"籍贯问题,这就造成了董其昌记载"兰阳陆宗伯"而陆传却记载"松江华亭人"的不同结果。

但这个论题显然是刚刚开了个头而已,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进行补充求证。

参考资料

  1. 陆树声,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