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易·阿拉貢 | |
---|---|
原文名 | Louis Aragon |
出生 | 1897年 |
逝世 | 1982年 |
國籍 | 法國 |
教育程度 | 巴黎大學 |
職業 | 詩人、作家、政治活動家 |
知名作品 | 《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 |
阿拉貢,法國詩人、作家、政治活動家。年輕時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陸軍醫院服役。1920年棄醫從文,成為超現實主義派作家。1930年訪蘇歸來後成為共產黨人,在文學創作上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成為共產黨文藝周刊《法蘭西文藝報》的主編。著有詩歌《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長篇小說《現實世界》(4卷)、《共產黨人》(6卷)、《受難周》等。作品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簡介
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1897-1982年),法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小說家。半個世紀以來,創作的大小作品百種以上,在西方廣為流傳。畢業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徵入伍當醫助。因作戰勇敢而被授予勳章。戰後參加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1927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31年出訪蘇聯,轉向社會現實主義。曾多次參加法共中央機關報《人道報》編輯部的工作。1937年任法共刊物《今晚報》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應徵入伍,獲軍功勳章。法國淪陷後,轉入地下參加抵抗運動。1953~1972年任《法蘭西文學報》主編。1957年獲"列寧和平獎金"。寫有詩集20餘種,小說10多部、文藝理論、雜文和政論集多種。主要作品有詩集《斷腸集》、《埃爾莎的眼睛》、《蠟人館》和《法蘭西的曉角》等;小說《法國人的屈辱和偉大》、《現實世界》等;散文集《巴黎的鄉人》。《共產黨人》;文藝理論集《司湯達之光》、《論詩》等。曾獲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學"榮譽博士"稱號。作品譯成中文的有《共產黨人》、《阿拉貢詩文鈔》。
生平
私生子
他是個私生子,其父路易·安德里約是個議員,曾擔任巴黎警察局長和法國駐馬德里大使之職,在他母親17歲時引誘了她,為了掩飾醜聞,他命令阿拉貢的母親瑪格麗特把他當弟弟,因此,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拉貢即將走上戰場,才知道姐姐瑪格麗特原來是他母親,這在他的心靈上留下極大的創傷。
從魔幻到現實
阿拉貢在學校里成績優異,於1915年通過中學畢業會考。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從七、八歲就開始寫小說,詩歌。他遵母命在大學裡學醫,結識了後來成為超現實主義領袖的安德烈·布勒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是醫科學生。十九歲應徵入伍,在陸軍醫院當"醫助"。1919年,阿拉貢復員回家,一邊繼續學醫,一邊開始文學創作。在醫學方面,他達到了實習醫生的水平;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他與布勒東、蘇波一起創辦《文學》雜誌,開始漫長的文學生涯。1921年到1928年是阿拉貢文學活動的的第一階段。這個時期可稱為他的超現實主義時期。先後發表詩集《歡樂之火》(1920),《永動集》(1925)和小說《阿尼塞或全貌》(1921),《巴黎的土包子》(1926)。
1927年,阿拉貢加入法國共產黨,1928年11月,他在巴黎蒙巴那斯的一家咖啡館,結識了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女友艾爾莎·特里奧萊。幾個月後,阿拉貢和艾爾莎開始過夫婦的生活。三十年代前半期,他四次訪問蘇聯,回國後發表了詩集《烏拉爾萬歲》,同時發表了一系列演說,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始發表多卷小說《真實的世界》。1931年因發表《紅色陣線》一詩而與超現實主義舊友決裂。1937年,法共創刊《今晚》報,他同進步作家勃洛克接受了領導該報編輯工作的任務。同時他還和托洛斯基一派有接觸。
抵抗戰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法國對德國宣戰,在全國範圍內下了總動員令,阿拉貢再度應徵入伍。因發明了一種鑰匙,可以從坦克外部掀開了頂蓋搶救傷員,獲得軍隊上司的通報表彰。又由於他不顧生命危險搶救火線上的傷員,從大的手術到小的包紮,從運送食品到裝御彈藥,樣樣工作突出而獲得軍功勳章。大戰的後半期,在納粹武裝占領下的法國,阿拉貢轉入地下,參加"抵抗運動"。與此同時,他寫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歌,《艾爾莎的眼睛》(1942),《蠟像館》(1943),《法蘭西晨號》(1945)等。號召人民奮起抗擊法西斯強盜,他創作的較著名的《繼腸集》,在法國國內秘密流傳,鼓舞了"抵抗運動",影響甚遠。他還寫了若干篇短篇小說,編成小說集《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另外用《現實世界》為總題材創作的一系列長篇小說,許多作品都是在戰火紛飛的年月里寫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貢接受地下黨給他的任務,根據在對敵鬥爭中犧牲的許多共產黨員的家信、絕命書、手記等,寫成一部追述和歌頌烈士們可歌可泣事跡的書,以教育黨員和人民。作家很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發表了散文集《共產黨人》(1946)。後來發表的第二部《共產黨人》(1953年),則是介紹莫里斯·多列士等幾個黨內"大人物"的。與此同時,阿拉貢繼續寫以《現實世界》為題材的系列長篇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停火後,阿拉貢的政治生活和文學活動又開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47年起,復刊後的 《今晚》報由他主編,直到
1953年。1954年被選為法共中央委員。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多卷本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全書分六冊,主要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到納粹德國軍隊即將占領巴黎時,法國社會的混亂,人民的苦難和法國共黨人的反法西斯鬥爭。以具體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以共產黨人的革命品德和行為為主題,組成了一幅反映法國歷史上一個極其危險和動盪時期的巨大浮雕,這是一部具有深刻現實主義意義的史詩性小說。1957年,蘇聯政府為表彰阿拉貢在文學方面配合了當時蘇共的路線,頒發給他"列寧和平獎金"。六十年代,又相繼獲得布拉格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給予的"榮譽博士"的稱號。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譴責斯大林之後,他在 1958年發表了標誌着他創作新方向的長篇小說《受難周》。作品主要寫一個法國青年當了路易十八御林軍的騎兵,在拿破崙捲土重來之際逃離巴黎的故事。晚年作品有《處死》(1965)、《戲劇小說》(1974)等。
作品風格
阿拉貢從本世紀2 0 年代走上文學道路之初,就與安德烈·布勒東和菲利普·蘇波一起,創立了所謂的" 超現實主義"文學流派。這3 位年輕人創辦的刊物《文學》,則是這個文學流派的主要陣地。所謂"超現實主義",即是宣揚"形象高於一切",推崇所謂"純粹的心理自動作用"。"它不受任何理智主宰,擺脫了任何美學或倫理學成見"。
阿拉貢早年的作品,如詩歌《歡樂之火》、《永恆的運動》、短篇小說《阿尼塞或全貌》、長篇小說《巴黎的農民》等,均屬於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1 9 2 7 年,阿拉貢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之後,曾先後兩次旅居蘇聯。不久,即與超現實主義決裂。在此後的文學生涯中,他的作品雖難免留有超現實主義的痕跡,但主導方向則是現實主義。如1 9 3 4 年的詩集《烏拉爾萬歲》及後來發表的多卷小說《真實的世界》、長篇小說《共產黨人》等,十分明確地表現出作家的政治信念和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剖析。
作者評價
1897-1982,法國詩人、小說家。早年參加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後加入法國共產黨。詩作有《艾爾莎的眼睛》(1942)、《法蘭西晨號》(1944)、《新碎心集》(1948)、《眼睛與記憶》(1954)等。中譯本《阿拉貢詩文鈔》(羅大岡譯)出版於一九五五年。
在阿拉貢百年誕辰之際,人們對他的評價仍各有不同。文學界人士在回憶阿拉貢時,都讚揚他對文學青年的關心與培養。當時,阿拉貢周圍總是吸引着一大批文學青年。有人回憶說,他的處女作剛剛發表,阿拉貢便打電話找他,熱情地談論對作品的看法。有很多青年都受到這種關懷。
阿拉貢是個異常多產的作家,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發表大小作品一百種以上。這些作品呈現出不同的傾向和特色。阿拉貢年輕時發表過一本超現實主義的詩集《經常不停地運動》。許多評論家都用這本詩集的名稱來形容他在文學道路上耕耘的態度。這位兩度從軍的多產作家,對戰爭和文學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在他逝世之後,法國報界有人稱[1]
作為當代法國文學的兩三個主要流派之一的超現實主義的一位主要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當今法國文壇仍給予阿拉貢很高的評價。儘管他在1 9 2 7 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後,同他的超現實主義流派的密友疏遠最終決裂;儘管文學史界多有安德烈?布勒東作為光棍司令獨自支撐超現實主義的門面直到消亡的說法,但人們都承認阿拉貢是自始至終引導超現實主義流派的人物。
阿拉貢加入法共以後,他的文學主張明顯地趨向現實主義,有人甚至說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對此,法國思想界有褒有貶,莫衷一是。褒者認為這是阿拉貢作品的黃金時期,他以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中的黑暗面,謳歌了作為社會中堅的大眾。貶者則不免以此為憾,往往以"儘管……"作為評論的開頭語。也有純學者的看法,認為只有剔除了"超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共產主義、斯大林主義等陳舊的文學史觀和政治論爭的老調,才能真正發現阿拉貢的文學天才之所在"。
無論如何,當代法國文化界誰也不否認阿拉貢的歷史地位。人們評價說:"無論誰想了解2 0 世紀的歷史,都無法繞過路易?阿拉貢的著作。他是我們時代三四位最偉大的作家之一。[2]
作品目錄
- 《歡樂之火》(1920)
- 《阿尼賽》(1920)
- 《幻夢浪潮》(1924)
- 《放任集》(1924)
- 《巴黎的鄉人》(散文集)(1924)
- 《永恆的運動》(永動集)(1925)
- 《巴黎的農民》(長篇小說)(1926)
- 《紅色戰線》(1930)
- 《超現實主義與革命的前途》(1930)
- 《被迫害的迫害者》(1931)
- 《真實世界》(四部曲包括《巴塞爾的鐘聲》《高等住宅區》《車頂上的旅客》《奧雷連》)(1933~1944)
- 《烏拉爾萬歲!》(1934)
- 《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35)
- 《斷腸集》(《心碎集》)(1941)
- 《艾爾莎的眼睛》(1942)
- 《格雷文博物館》(又譯《蠟人館》)(1943)
- 《共產黨人》(長篇小說)(1944,1949年出版)
- 《法蘭西晨號》(1944)
- 《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1945)
- 《共產黨員》(長篇通訊,五卷六冊)(1946)
- 《雅歌志》(詩論集)(1947)
- 《新碎心集》(《新斷腸集》)(1948)
- 《關於民族詩歌以及幾個例子》(1953)
- 《眼睛與記憶》(1954)
- 《我們的隊伍》(1954)
- 《司湯達之光》(1954)
- 《民族詩歌日記》(1954)
- 《沒有完成的小說》(1956)
- 《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快樂》(1957)
- 《受難周》(1958)
- 《我攤牌》(1959)
以下三種是作者為其妻子作的:
- 《愛爾莎》(詩集)(1960)
- 《愛爾莎的熱戀人》(詩歌)(1963)
- 《自由屬於愛爾莎的巴黎》(1964)
- 《<無邊無際的現實主義>序言》(1964)
- 《處決》(1965)
- 《我從未學習寫作,或卷頭言》(1969)
- 《阿拉貢詩文鈔》(1970)
- 《阿拉貢和愛爾莎的全集》(1970)